
李海林散文賞析
故鄉(xiāng)的小石板橋
作者◆李海林
昔日緣起,村口東頭小石板橋,承載了我們那個不到30戶人家的小行政村幾代人的情愫。我總想為“母親橋”寫點什么,畫點什么,歌點什么,總卻以工作忙碌和無文字靈感為各種借口,遲遲擱筆......時至今日,我曾托付侄兒照幾張小石板橋的三視圖片子,想畫一張歌誦小石板橋天人合一和游子思鄉(xiāng)的作品,茲抽出閑余,再也按奈不住內(nèi)心澎湃的思緒,為我們兒時玩耍過的小石板橋?qū)憘饔?,立功德,出畫冊,譜樂曲......籍此種種,悵惘萬千,無從下筆。小石板橋曾渡窮富無數(shù),如今卻孑然一身,雜草叢生,苔蘚斑斑,無人走橋。在余輝的映射下,裸露出赤條條的油畫金黃。好在橋梁主體結(jié)構(gòu)還算結(jié)實,小石板橋是由兩個橋墩用白石灰砌成,橋面由3節(jié)前、中、后并鋪,每節(jié)由3條大麻石并排在一起,橋身修長,比例勻稱,一共九條大麻石,我想是取九九歸真之意吧。小石板橋歷經(jīng)風(fēng)吹雨打,鉛華洗盡,歲月悠悠......夕陽西下,燕雀歸巢,橋面儼然露出了大麻石裸露粗礫之美,如同修行枯禪一般。至于造橋者何人?可有區(qū)志記載,茫茫渺渺無人可考,無法取證。如同迷津渡口......但幼時曾聽母親和村中長者說過:“這地原先稱為孤燈地,為何稱之孤?孤從何來,無人得知”。造橋者是本村一富人出資修建,橋成之日,有無文字記載,有無立碑樹德,除當(dāng)事人,無人知曉。每天傍晚時分,那富人點上青油燈,方便過往行人。此種善行,歲月老人記住了。然不知歷了幾劫幾世,一則可能是造橋鋪路,添福添壽;二則可能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眾人皆說如此,這富人曾孫女考上北京理工大學(xué)。母親常在我們面念叨:“看到了么,這是她家上代人積了功德種下了的善因啊”。我當(dāng)時不以為然,只知聆聽,哪曉其中因果,還哈哈大笑?,F(xiàn)在徹底領(lǐng)悟了母親當(dāng)年訴說時絲絲入扣的情懷,是啊,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宇宙萬物相生相克,盛衰榮滅,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個中道果非我般凡夫俗子所能體悟。
故地重游,回家拜年。
侄兒志剛和我說:“八叔啊,你再不回村子看看(97年香港回歸,父親通過自己的奮斗和人脈,帶著我們?nèi)覐男⒏朽l(xiāng)去了西陵縣城),我們小村就成了一座荒無人煙空城啊”。 “為什么”? “村子有好幾十家在小鎮(zhèn)上買房子了”?!昂冒?,天空之城,到時候,我回村包幾百畝地做莊主,豈不快哉,不受人王管,不限鳳凰轄”。但我心里知道,這是我們回不了過去和放不下的今天。
一番對話,說得好不凄涼。曾經(jīng)鬧騰的小村,如今變成了人少煙稀,草雜樹枯,無人走這座小石板橋和橋附近的小路。所以小石板橋昔日的輝煌,只能在晨曦和夕陽的掩映下,半露出當(dāng)年修長曼妙的身段和橋底干涸的溝床。
夜暮降臨了,太陽約莫只看見三分之一張小臉了,遙遙垂掛在西邊,如同道具一般。長庚星已經(jīng)出現(xiàn)。家家戶戶忙著造點心(晚飯),煮飯用的菜油香味,彌漫在整個小村中,裊裊炊煙,徐徐上升;在月牙的裝扮下,隨著微微的涼夜風(fēng),煙搓成了一縷縷絲條,消失在遠處如同潑墨的夜暮中。遠遠望去,小石板橋愈顯寂莫。偶爾一兩聲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則是白天能看見的了。聽老人們說:“小村是塊烏龜風(fēng)水寶地,想來也怪,無論發(fā)多大的洪水,全村都不會淹”,至于求證,只能去問地堪先生和風(fēng)水師事了。
夏天的黃昏,村莊雖小,果樹不少。有梨樹、桑樹、棗樹,梨樹和棗樹名花有主,桑樹則是公共資源。桑子熟透,本村膽大的小伙連同鄰近村落小伙子齊刷刷的爬上樹,大快朵頤,膽小的則在樹下面用個簸箕接著別人扔下來的桑子,不管潔凈與否,塞進嘴巴就吃。那黝黑的桑子汁水沿著嘴角直流至小肚的肚臍眼,形成一層圈水漾起,笑煞旁人。有人則干脆麻利脫掉上衣,把衣服折成一個衣兜來裝桑子,然后箭步走向小石板橋,赤著腳丫子和上身,躺在橋上吃桑子,悠然自得。此種場面,使我想起了韋應(yīng)物的詩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情景了......
一葉知秋。晚秋時節(jié),偷打棗子和打梨子則是小村伙伴們的看家本領(lǐng)了,常常被棗樹和梨樹主人攆得一哄而散,棗子和梨子大半落在地上,所留無幾。樹主人則蹲腰在一旁歇斯底里的失聲痛哭:“我的棗子和梨咧,殺千刀的龜孫”。其實樹主人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人稱閔三奶奶),刀子嘴、豆腐心,現(xiàn)已作古。自我記事起,村里前前后后去世了不下將近40來人......那死亡的白幡,抬棺的八大腳(八仙),還有親人的慟哭,哀鳴的喪樂,精巧的靈屋,還有道士與和尚念的《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往生咒》,《超度經(jīng)》,《解冤咒》,《救苦經(jīng)》,《弟子經(jīng)》,《酆都讖》,逢七天還有《報七經(jīng)》,有村中富者還做普渡、拜七斗。從老人過身、小殮、報喪、大殮、成服、安靈、堂奠、超度、入殮、出殯、送葬、安葬、做七、撿骨、改葬,這一系列死亡程序,是我孩提記事起,最觸目驚心的場面。漫天飛舞的火紙冥錢隨著秋風(fēng)紛紛下落,如同漩渦一般,枯枝矗立的昏鴉,一雙眼睛盯著送葬的隊伍,嘴里不時發(fā)出鴉、鴉、鴉的語音,人群中的氣氛幾近可以聽到自己的心跳,憑添使人惆悵萬分。生平第一次感覺到眼淚對親人的份量是那樣的讓人撕心裂肺....
但使我好奇的是,泱泱華夏民族,逝者出殯為何要放鞭炮,后來聽母親說:“那是讓逝者走得熱鬧點”。而各家各戶則忙著扯落花生、燙豆絲(方言稱做豆折)、打糍粑、做魚面(捶魚)、做魚糕則是臘月的事了。
樹葉落盡了,樹枝光禿禿的,貓頭鷹則是樹干唯一守候。荷塘殘荷如同傴僂老叟,鉛華褪盡,圈縮成一團,不遠處小石板橋流水淙淙,在滿月的映照下,這一切像嬰兒般入睡,安祥、靜宓、恬淡......
轉(zhuǎn)瞬即逝,銀裝素裹。
雪花隨著凜冽的寒風(fēng),似冰雪仙子紛至沓來,整個小村莊被裝進了雪堡和冰堡。樹枝和屋檐結(jié)滿了冰條,家家戶戶忙著清掃門前積雪和屋檐上的厚雪。老人們常說:“厚雪壓頂,不吉利”,這使我想起了各人自掃門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小伙伴們則玩起了捏滾雪球,堆積雪人,設(shè)網(wǎng)捕雀,獵抓野兔。遠處小石板結(jié)冰太厚,膽小者無人走橋;膽大者則在橋上匍匐前行,天空中鉛灰色的云塊,如潑墨一般。做魚糕則是準備年貨的形式之一,是用來在初二和初三招待拜年客。也有逢紅白喜事用魚糕做成“魚糕席”,魚糕席十道菜中,頭一道菜就是魚糕,做魚糕多半是在夜里進行。其魚糕做法程序,我隱隱約約記得父親和我們說過:“將新鮮鯉魚去刺去皮,豬肉去骨剔皮,均剁成肉漿,將苕粉、清水、食鹽按比例放入盆內(nèi)與肉漿攪拌,加入姜末、蔥花等佐料,制成圓形或方形,放入蒸籠,用劈材猛火蒸15~20分鐘,魚糕出籠后切成長方片,堆在花碗上,呈寶塔形,然后澆上肉湯,接著在魚糕表面撒上一層蔥花,蒸熟后端上桌面,便已清香撲鼻,細眼觀去,黃、白、綠三色相間,非常好看;嘗之,則更是清香滑膩,唇齒流芳了”。
關(guān)于魚糕起源,我翻遍古往今來所有典籍,找到了答案,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相傳楚王嗜魚成性,但又時常因魚刺卡喉嚨而惱火,許多廚師因此而成了刀下鬼。后來,有一赤壁廚師在剖魚時意外發(fā)現(xiàn)魚刺很容易和魚肉分離開來,于是把分離出來的魚肉和豬肉混合,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塊型,楚王食之,驚喜不已。魚糕從此問世,而且名聲大震。從那時起,廚師告老還鄉(xiāng)把技藝流傳到民間后,人們把魚糕捧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難怪在西陵,“魚糕席”十道菜中,必須要有魚糕是有來由的。而魚糕在湖北就有好個版本,西陵魚糕,荊州魚糕,白果魚糕,赤壁魚糕,眾說紛紜,各執(zhí)一詞。我暗自欣喜在鄂菜中,魚糕居然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
冰雪消融,萬物復(fù)蘇;三九四九,尖刀不如土。
燕子來了,花兒開了,樹草綠了,小麥高了,泥土香了,大人忙了,小孩樂了,一切顯得那樣的生機盎然......唯獨小石板橋依然寂寞如雪。這正如我們,忘不掉的昨天,放不下的今天,想不完的明天。你所厭惡的昨天,是那些死人向往的明天;你所浪費的今天,是那些死人懺悔的昨天;你所空想的明天,是那些死人追求的今天。所以我們只有三天時間,昨天、今天、明天......這正如故鄉(xiāng)的小石板橋,走的人多了,就是橋,走的人少了,就是熬......
2014年6月15日李海林于廣東深圳寶安石巖青年路蘭雪紫云軒


【作者簡介】:李海林,字恒浩,號竹雨松風(fēng)蘭雪紫云軒居士,湖北麻城人,中文系本科畢業(yè)。自幼酷愛“陰陽書法,五行繪畫,金石篆刻,古典詩詞,楹聯(lián)逸事,散文隨筆,風(fēng)光攝影”。幾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堅持創(chuàng)作各類書法作品,水墨畫作品,油畫作品,詩詞作品,楹聯(lián)作品,篆刻作品,散文作品,攝影作品,幾十年如一日,有各類作品發(fā)表于報刊與雜志《東坡赤壁詩詞》、《杏花村詩詞》、《太白風(fēng)》、《大別山文學(xué)》、《杜鵑》、《麻城楹聯(lián)》、《永遠的中國紅——鄂豫皖革命歷史資料專題展暨麻城市詩詞楹聯(lián)作品展》、《聞一多頌》、《中國青年報》、《湖北日報》、《鄂東晚報》、《黃岡日報》、《武漢晚報》、《深圳晚報》、《晶報》、《詩神》、《書畫報》、《中國篆刻》、《中國攝影》、《中華詩詞》、《中國楹聯(lián)》、《東方日報》、《臺灣晚報》、《澳門日報》、《青春流派》、《松竹梅》并且堅持文藝創(chuàng)作至今。中國香港詩詞學(xué)會高級會員,中國詩歌網(wǎng)認證詩人,中國楹聯(lián)學(xué)會會員,中華詩詞學(xué)會會員,中華李氏詩詞學(xué)會會員,湖北省楹聯(lián)學(xué)會會員,湖北省中華詩詞學(xué)會會員,湖北省東坡赤壁詩社,黃岡市詩詞學(xué)會會員,湖北省黃岡楹聯(lián)學(xué)會會員,湖北省麻城市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省麻城市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省麻城市詩詞學(xué)會會員,湖北省麻城市楹聯(lián)學(xué)會會員,湖北省麻城市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