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雨欣(通河一中2015)

古人常言: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盧老師,也曾帶著我們“撮水相助”。那天學校漏水,樓里有很多積水,學校給我們放了半天假。盧老師便帶著我們用撮子、水桶收水,直至走廊恢復如初。由于我們的“特殊貢獻”,學校還給我們發(fā)了“抗漏水紀念本”。
盧大專老師原是我們初二一班的數(shù)學老師兼學年組長,初二下學期時,盧老師成了我們的班主任,他常說這樣的一句話: “你啥也不是.滿臉黑痣,還想上電視?!边@句話對當時要中考的我們起了很大激勵作用,一度成為我們的勵志名言。
雖然到了初三,我們班只剩下十多個學生,一度成為學年組其他列強班任瓜分目標,但盧老師始終堅守初三一班這個班集體 ,從未想過放棄我們這班殘兵。正如大文豪蘇軾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我們相信只要肯努力,定可以完成自己的大業(yè),時間會證明一切的。

飽暖則氣昏志惰,饑寒則神緊骨堅。古人言語自有真諦,有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冬天時,學校附近施工,學校經(jīng)常間歇性停水,停電,停暖。當我們上課時,則恍恍忽置冰窖,幽幽乎融身黑暗。”班級人少,晚上停電時,大家就幾人一堆,圍著蠟燭看書。當時真有一種回到了抗日年代,物資緊缺,不敢點太亮的燈,怕把鬼子招來,又吃不飽,穿不暖的感覺。在這段艱苦的日子里,我們收獲更多的是溫暖與歡樂。
盧老師年過五旬,身材稍胖,教我們之前很胖。平時總愛唱唱小曲兒,喜歡對我們大自己當年事跡。有時他正在講圓,就忽然講起他小時候去地里創(chuàng)白菜,競創(chuàng)出個死尸來,我們聽了都背后發(fā)涼。
還有一次,他跟我們講起他上學時,在學校后墻搭了些磚頭就偷溜出去了。盧老師到草垛里拿出他偷編的漁網(wǎng)就到河邊去,把網(wǎng)往河里一拋,就網(wǎng)著一大兜子魚 。他把魚放到他家菜園墻邊,挖了個大坑把魚都倒在坑里,日久天長就臭了,熏的鄰居家曬的臘腸一股子臭昧。不能吃,全扔了。 鄰居還納們呢,這是豬圈味?昧也不能這么大啊。
這些事對當時的我們來說很新鮮,百聽不厭?,F(xiàn)在想起來,睹自發(fā)笑之后,是暖暖的感覺。
盧老師又是一個很細心地人,班級偶爾有同學生病,盧老師就買了些藥放到辦公室備著。那天,我趴在桌子上一直想睡覺。后來盧老師發(fā)現(xiàn)我是發(fā)燒了,就把我?guī)У剿霓k公室,翻出了一包退燒藥,讓我喝了下去。雖然我當時腦袋暈暈乎乎的,但在我心里,就像是被困在鬼子包圍圈里的難民突然見到了八路軍。感覺眼前的盧老師是那么親切。

如今,我依然還記得當初物理老師告訴我們的話,“在你那段不可復求的青春時光里,所結交的朋友遠比日后要珍貴的多。他們都是隨著歲月深深雕刻在我們心底的。”是的,有些人,有些事,特別是那些溫暖的日子,終究是難以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