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絕,律詩的基本知識
作者 佛子

一,律絕,律詩押韻的注意事項
佛子詩話
首句可押可不押,逢雙句押,只押平聲,一韻到底。
避免在押韻中,出現(xiàn)落韻、湊韻、重韻、倒韻、僻韻、擠韻、連韻、復韻、撞韻、死韻、三陰平韻等現(xiàn)象。
(一)“落韻”
落韻,也叫出韻。把別的韻部的字拿來做韻腳就不允許,那就是“落韻”。
(二)“湊韻”
就是指,你選這個韻腳字,與全句其他的意思不相符合、不連貫,可是你卻實在找不到好的字用了,你在這勉強湊合使用它呢,這是不行的。
(三)“重韻”
就是在一首詩里,重復押同一個字做韻腳,這是不可以的。如同“獨木橋”。
(四)“倒韻”
為了押韻,把正常的詞兒顛倒著說,比如這樣一些詞“風雨,先后、新鮮、慷慨、凄慘、玲瓏、參商、琴瑟、……”等等,把它們顛倒過來寫,就覺的非常別扭。
(五)“僻韻”
什么是“僻韻”呢,就是不常見的生僻的字,我們盡量少用。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幾個認識的?還比如上平一東里的“蝀”字,偏僻不?有的人專門喜歡找一些生僻的字來顯擺,其實,他不知道他顯擺出來的正是詩病的一種。
(六)“擠韻”
擠韻,也叫“犯韻”或“冒韻”,這是詩病。一句之中,有了韻腳的韻字了,就不要在句里再選用這個韻部的字了。不然在音上犯重了,讀之不美。
(七)連韻
連韻,就是相鄰的兩個押韻句的韻腳用了同音字作韻字。連韻也叫“合音”。其中“巢”和“嘲”就是連韻,同音不同字。
(八)“復韻”
復韻,就是同義字相押。一首詩中,意思一樣的字,或相近的字,不要重復地押。比如上一句押了“憂”字,下一句又押“愁”字,上句押了“花”字,又押“葩”字,還比如,押過“香”字了,就不要再去押“芳”字了。這類的押韻是要盡力避免的。
(九)“撞韻”
一首詩詞中,按律不該押韻的句子仄聲收尾(白腳處),尾音的韻母與韻腳的韻母相同,這樣的字影響聲律之美。從一般角度上來講,如果發(fā)生了“撞韻”,整首詩中句腳的字韻就缺少了變化,讀來粘滯、澀口,所以不宜出現(xiàn)這種情況。
(十)死韻
如果整句詩的句讀重心,落在了最后一個字上,這樣的詩句我們稱之為“死韻”。反過來,如果整句詩的句讀重心,落在韻字之前的別的字上,這樣的詩句我們稱之為“活韻”。
(十一)戒三陰平韻
一首七絕的三個韻字如果都是用的陰平字,也會對詩的韻感造成傷害。
例如:王之渙·七絕·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在這首詩中‘間’、‘山’、‘關’組成了三陰平韻,可是我們卻感覺不到三陰平的傷害,仍然覺得全詩流暢上口。關鍵是第二句的‘萬仞山’把這句詩做成了“活韻”。一活全活,流暢而完美的音韻,歷千年而不衰。
我們把平聲中念一聲的稱為陰平,二聲的稱為陽平。在韻腳的設置上,如果都是陰平,會讓人感覺到壓抑。上個韻腳為陰平,下個韻腳為陽平的話,會使整首詩讀起來更有韻感。
二,起承轉合在絕句中的具體運用
佛子詩話
一,正格,正式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個就是典型的將起、承、轉、合全部運用到了詩里。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承接起句,第三句轉入抒情,第四句合句點睛。
承句是彌補起句的不足,起句只是描寫了一個大概,然后承句進一步描寫進行補充。轉句、二,寫景+議論的章法。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首句為起句,次句為承句,三句為轉,四句為結。起,可平一點;承,要緊一點;轉,要奇一點;合,要新一點。絕句的三句和尾居很重要。詩不怕起的不好,就怕結不好。結的要有力量。我們經常舉例的一首詩金昌緒的 打起黃鶯兒也是使用的起承轉合的方法。
三, 起承承合
不羨鄰墻屋宇軒,庭前自愛小桃園。
枝頭一日看三遍,唯恐春風不過門。
在絕句中承句接起句,轉句補充承句的不足,不轉,這個也是一種長見的方法 。
四,并列方法。
一首絕句中的四句,分別寫四個事物或分別寫一個事物的四個方面,而使用這個方法最好是兼用對仗,以示工整、優(yōu)美。 例如: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全詩看來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畫,而使其構成一個統(tǒng)一意境的,當我們?yōu)榱吮磉_某種思想感情,而選取的題材基本上沒有主次之分,就可以使用這個方法。老杜的: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五,前兩句起承,后兩句并列。
這種方法上看不到轉句和合句。一首絕句的前兩句用起承法,后兩句用對仗法;或前兩句用對仗法,后兩句用承接法,這樣的布局法叫“承接對仗合用法”。
承接法時,有的在時間上有先后關系,有的在邏輯上有因果關系等;用并列法時,一般要用一組對仗句。
韋應物的《登樓寄王卿》: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云滄海思無窮。
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
五,前兩句并列,起承關系不明顯,后兩句轉合。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別》: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此詩的前兩句,從江,山兩個方面寫來,用的是對仗句:“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边@也是并列法。 從眼前見到的想到的寫來,感情激越,氣勢闊大。 第三句寫離別的地點與時間:“津亭秋月夜”; 第四句寫離別時之悲泣:“誰見泣離群?”
前兩句使用互文的方式,也是這樣的手法。
例如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蓬君。
也是前兩句先并列,后兩句轉合。
三,格律詩對仗的34種方式
佛子詩話
對仗能增加詩詞的品味,提升檔次。對仗要盡量追求工整,讓詩詞作品的檔次更高,但是不工整的對仗也是對仗,只是降低了自己作品的品位。所以,要研究對仗,追求工整。自己盡量追求工整,提升自己作品品位。
前人所流傳下來的各種對仗類格,可分為“用字對仗法”與“琢句對仗法”,現(xiàn)將其中各種類格整理如下:
一、用字對仗法
1、正名對,又名的名對、名正對
正名對的特點在于“正”。凡作對聯(lián),正正相對。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東,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像這樣的對仗稱為正名對。初學對聯(lián),宜用正名對。如:東圃青梅發(fā),西園綠草開。
“東”與“西”?!皥@”與“圃”、“青”與“綠”、“梅”與“草”、“開”與“發(fā)”都是正名對。
2、雙擬對
所謂雙擬對是在上下兩聯(lián)中,以一物比擬另一物,即“比、興”的“比”。如:議月眉欺月,論花頰勝花。
上聯(lián)中有兩個月字,中間隔以“眉欺”二字;下聯(lián)提到兩個花字,中間嵌入“頰勝”二字。字雖重復出現(xiàn),但卻是兩個復合詞中的主要成分。有獨立的意義。而上下兩聯(lián),用了兩個比喻,所以叫“雙擬”。是十分上檔次的對仗。
3、連珠對,或聯(lián)綿對如: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江天漠漠鳥雙去,風雨時時龍一吟。
像這樣一文再讀,二字雙來,語意聯(lián)綿,則
作稱疊字對、連珠對或聯(lián)綿對。十分上檔次。
4、雙聲對如:秋露香佳菊,春風馥麗蘭。
“佳菊”二字的聲母都是“j”;“麗蘭”二字的聲母都是“l(fā)”。像這樣兩字聲母相同,而且上下聯(lián)相對,就是雙聲對。就是兩個字聲母相同: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丹燈;翻蜂、度蝶;黃槐、綠柳;意憶、心思;對德、會賢等都屬雙聲對。很棒!
5、疊韻對
如:放暢千般意,逍遙一個心。
“放暢”二字的韻母都是“ang”,“逍遙”二字的韻母都是“iao”。像這樣兩字的韻母相同,而且上下聯(lián)相對,就是疊韻對。很棒!
6、同類對
同類對是用字對仗的一種,是最普通的對法,舊時代老師教學生的啟蒙書,如《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等中的“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就是同類對。很棒!如:
東限瑯琊臺,西距孟津陸。
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7、異類對
異類對是用字對仗法的一種,就是不同類范疇的事物相對,也叫異名對。特別棒!如: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異類對就是指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鳥,下句安花;上句安風,下句安樹。異對優(yōu)于同對。
8、借音對
甲字的發(fā)音跟乙字的發(fā)音相同,詩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聯(lián)句中的相應的字相對。如: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
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孟浩然《裴司士見訪》)
馬驕珠汗落,胡舞白蹄斜。(杜甫《秦州雜詩》)
借“滄”為蒼與藍對;借“楊”為羊,與雞相對;借“珠”為朱,與白相對。
9,借義對
或稱為假對。它通過借義手段來達到對仗工整的目的。借義是利用詞的多義性,通過一個詞的某一種意義與相應的詞構成對仗,但詩里所用的并不是這一種意義,而是另一種意義。如杜甫《曲江》詩:
借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尋?!币辉~具有多種含義,一為“平常”,一是“八尺為尋,倍尋為?!?。前者是一般的副詞,后者是數量詞,這里用尋常來對數詞“七十”,用的是它本來具有的數量方面的含義,而詩中用的卻是它副詞方面的意義。這就是“借義對”。
10、掉字對
掉字對是用字對仗的一種,就是一句中連用相同的字,而且上下聯(lián)相對。這也叫“掉字格”,這種對仗比較難,容易流于文字游戲。如: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雜雨云。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11、自成對
自成對是用字對仗的一種,就是一聯(lián)的一比之中,同類名詞自相對仗,又叫“就句對”、“當句對”或“互成對”。古人在工對的權變中允許在聯(lián)內進行自對,簡稱“自成對”。如: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上聯(lián)中的“吳”、“楚”自對,“東”、“南”自對;下聯(lián)中的“乾”、“坤”自對,“日”、“夜”自對。
12、交股對
交股對是用字對仗法的一種,就是用上聯(lián)的第四字,對下聯(lián)的第七字;下聯(lián)的第四字,對上聯(lián)的第七字。如:
春殘葉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盞疏。
以“密”對“疏”,以“多”對“少”,因為這種對仗形式交叉如剪股,所以叫交股對。
13,不工對
就是對仗不十分工整。不工整,但是也是對仗,只是降低了詩詞的檔次。
二、琢句對仗法
14、實句對
實句對是琢句對仗法的一種,就是上下聯(lián)都不用虛字。這個對法,有時很成功,有很好的藝術效果。但是,如果處理不當,也容易流于生澀。如: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藹)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
15、虛字句對
虛字句對是琢句對仗法的一種,就是上下聯(lián)用虛字對仗。如:
且然聊耳爾,得也自知之。(黃庭堅)
如:孫行者,祖沖之。祖對孫,沖對行,之對者(之乎者也嘛),對的工整。
16、流水對,又稱串對
流水對是琢句對仗法的一種,一般的對仗,都是并行的兩件事物。但流水對卻是一意相承,兩句可以當作一句來讀。這種對仗又稱為“串對”。如: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杜甫在上句沒說“穿峽”到那里去,下句才說出向洛陽去。流水對是說上句的意思沒說完,像流水一樣,得流下去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意思。流水是一個比喻詞。
17、倒裝對
倒裝對是琢句對仗法的一種,由于受平仄或詞性的約束,故意把詞語顛倒過來的一種對仗,也叫“倒插對”。如: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
這兩句順讀是:蓮動漁舟下;竹喧浣女歸。如果順讀,平仄式就完全變了。為了適合平仄調,所以有意識地把詞序顛倒過來用。又如:
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
順讀是: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這也是和上例同樣的原因。故意把詞語顛倒來用。閱讀這種對仗時,必須注意這是倒裝句,否則就很費解了。
18、逆挽對
逆挽對是琢句對仗法的一種,在上比敘述現(xiàn)在情況,在下比則追溯往事,以使全聯(lián)意思更完整。如: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本是“冠劍”持節(jié),“丁年”去國,可惜回朝之際,“樓臺”已“非甲帳”了。
19、錯綜對
錯綜對是琢句對仗法的一種,就是不拘位置,顛倒錯綜,以成對仗。錯綜對主要是解決因平仄不調而采用的補救手法。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云。
以“六幅”對“一段”,以“湘江”對“巫山”。這種對仗,往往也是因為遷就平仄而成的。如果是“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一段巫山云”,在意思上是很工整的對仗,在文理上也同樣通順,但是平仄上不合,只好這樣顛倒錯綜相對了。
20、意對
意對是琢句對仗法的一種,就是似對非對,不對又像是對,上下聯(lián)以事意相關聯(lián),倒也別具一格。如:
春風潮水上,飲馬杏花村。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這兩聯(lián)都是不對而又聲勢相應,所以不對似對。沒有線跡裁縫的痕跡,自然有一種妙趣。
21、鄰對
近體詩對仗中的一種。用詞義的門類比較接近的詞為對,便叫“鄰對”。所謂詞義門類相近,如天文與時令、地理與宮室、器物與衣飾、植物與動物、方位對數量等的關系。用這些意義接近的詞為對,就是鄰對。如白居易《感春》中的兩句:
草青臨水地,頭白見花人。
草與頭不同類,水與花不同類,地與人不同類,這可以算是鄰對。
22、扇面對,又叫隔句對
詩、詞、曲對仗的一種格式,即隔句相對。一首詩中前聯(lián)與后聯(lián)形成對仗,便是扇面對。各聯(lián)中的出句和對句,本身不構成對仗。
詩中的扇面對如白居易的《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
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詞中的扇面對,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
水風輕,蘋花漸老;
月露冷,梧葉飄黃。
曲中的扇面對,如盧摯的《節(jié)節(jié)高》:
雨晴云散,滿江明月;
風微浪息,扁舟一葉。
有意思的是這個扇面對還是個錯綜對,本是應該“一葉扁舟”對“滿江明月”的,為了在曲中月、葉押韻,故采用了倒裝。
23、襯豆對
我在《填詞的對仗簡述》中敘述過。在詞里面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對仗(所謂“一字豆”就是讀到這個字時要稍作停頓,以引起下文之意,一字豆是詞的特點之一),叫襯豆對,最常見的是四字對,如:毛主席的《沁園春》上闋第四、五、六、七句: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將一字豆“望”字拋開,“長城內外”對“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對“頓失滔滔”。就成為工整的扇面對。下闋的第三、四、五、六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睂⒁蛔侄埂跋А弊謷侀_,同樣也成為工整的扇面對。又如:
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吳文英《高陽臺》)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曲的對仗要求比較自由,可平仄相對,也可平聲相對,即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散曲對式名目有多種形式。《明代著名曲家寧王朱權所著的《太和正音譜》中有“對式名目”一則,其中有云:“合璧對:兩句對者是。連璧對:四句對者是。鼎足對:三句對者是。聯(lián)珠對:多句對者是。隔句對:長短句對者是。鸞鳳和鳴對:首尾相對,如《叨叨令》所對者是。”
24、鼎足對
三句對仗,在元曲作品中隨處可見。如元散曲四大家之一的張可久的:
山花紅雨鷓鴣啼,
院柳黃云燕子飛,
池萍綠水鴛鴦睡。
再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的:
和露摘黃花,
帶霜分紫蟹,
煮酒燒紅葉。
25、連璧對
四句對仗。如無名氏《叨叨令》:
黃塵萬古長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
西風一葉烏江渡,夕陽十里邯鄲樹。
這四句為連璧對,先后列出“長安路”、“邙山墓”、“烏江渡”(取霸王自刎烏江的典故)、“邯鄲樹”(取黃粱夢的典故)四種意象,分別冠以“黃塵”、“折碑”、“西風”、“夕陽”等修飾短語,使這四種意象蒙上了一層蕭條、冷落的色彩。
也有人認為按正宮《叨叨令》,此為鸞鳳和鳴對。
26、聯(lián)珠對(不要誤作連珠對,不是一個對)
多句對仗,如:王實甫:《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句里有襯字)
自別后遙山隱隱,
更那堪遠水粼粼。
見楊柳飛綿滾滾,
對桃花醉臉醺醺。
透內閣香風陣陣,
掩重門暮雨紛紛。
27、疊句對、疊字對
曲中的疊字對和詩中的疊字對有差別。如
新啼痕壓舊啼痕,
斷腸人憶斷腸人。(王實甫:《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
鶯鶯燕燕春春,
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風風韻韻。(喬吉《天凈沙》即事)
28、鸞鳳和鳴對
一個空皮囊包裹著千重氣,一個干骷髏頂戴著十分罪。
為兒女使盡些拖刀計,為家私費盡些擔山力。(鄧玉斌《叨叨令》道情,有襯字)
29、回文對
回文對源于回文詩,也是歷史久遠,故在唐代上官儀“八對”中有一席之地。回文對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將上聯(lián)倒過來作為下聯(lián),如: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另一種是由上、下聯(lián)文字各異的回文組成:
數學精心精學數
文語通順通語文
30、工對
近體詩中用得很工整的對仗,稱為“工對”。要做到對仗工整,一般必須用同一門類的詞語為對,如名詞中天文、地理、時令、器物、服飾等同一意義范疇的詞。如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詩中的“兩個”對“一行”(數量結構對數量結構),“黃鸝”對“白鷺”(禽類名詞相對)、“翠”對“青”(顏色名詞相對)、“千”對“萬”(數詞相對)都是同類詞為對,非常工整?!?/strong>
31、寬對
近詩體對仗中的一種。它與工對是相對的概念。寬對是一種不很工整的對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詞的詞性相同,即可構成對仗。這樣的對仗,一般稱之為“寬對”。寬對要比鄰對的要求再寬一些。如一般以名詞對名詞、以形容詞對形容詞便可以。如黃魯直《答龍門秀才見寄》詩第二聯(lián):
明月清風非俗物,輕裘肥馬謝兒曹
便是寬對。
32、正對
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相稱的對偶形式。如:
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33、反意對
上下句意思相對、相反的對偶形式。如: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34、合掌對
是格律詩對仗的一種。有人認為這種對仗意思重復。在一首詩中,出句與對句所用的詞基本同義或完全同義,上下句意思相重復,好像兩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稱這樣的對仗為“合掌”。合掌是對仗時所應當避免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這種對仗為“正對”,是一種拙劣的對仗。他在文中言明:“故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yōu),正對為劣?!比缢沃畣枴冻醯近S梅》詩:“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紀昀《瀛奎律髓刊誤》評論說:“途中、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钡恰昂险啤睂σ灿忻麑Γ纬擅髟?。例如: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
兩幅對仗都合掌,卻極其有名,其實合掌對是一種重復的修辭手法。

作者簡介

王秀峰,字:佛子。大學中文系畢業(yè),高級教師。出版詩集一部。詩的題材、體裁多樣、數量龐大。繼承古典優(yōu)良傳統(tǒng)、富于開拓創(chuàng)新。著有《詩話》四十多萬字,已經在夢之旅百家雜文文學網站發(fā)表。著有《中華詩歌簡史》十三章,共計十多萬字。
把《詩經》的三分之一優(yōu)秀詩作進行了七言今譯。對大量外國優(yōu)秀詩歌進行了七言翻譯。有五千多首詩發(fā)表在報刊,微刊,保存在自己的朋友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