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斯老城依現(xiàn)代人的眼光看不算大,站在不高的小山坡上就能夠一覽無遺。城不大,卻分為187個區(qū),據(jù)說有9700多條小巷,300多座清真寺,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至今還有人生活的中世紀古城。
菲斯老城又稱“迷宮”,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線團,無論你從哪個切口都可以進入,但想獨自走出來卻不容易,想憑一張地圖走遍全城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有“谷歌”幫忙也跌跌撞撞。
菲斯古城“迷”在小巷,近萬條大大小小的巷子,曲里拐彎很隨意,路窄交叉還多,常常是一個路口要面對四五個巷口,不斷的選擇很快就讓你分不清東南西北。
城市建設“迷”在沒有規(guī)劃,一間間小房圍著附近的清真寺、神學院、市場等中心,有空地就建房,想擴大面積就向空中發(fā)展,形成頭上房連房是私人領域,腳下鋪連鋪是公共空間的奇特景象。
對于外國游客來講,各類建筑外觀差不多,又不識阿拉伯文字,很難找到標志性建筑,感覺“頭昏眼花”、“暈頭轉(zhuǎn)向”、“不知所措”、“云山霧罩”都是正常的。在菲斯,能夠自己走出老城的人既是勇者也是智者。
布日盧藍門是老城最大的城門,建于1913年,城門兩面分別裝飾藍色和綠色的馬賽克圖案。
這是我們穿越撒哈拉的第6天。
早晨,我們進布日盧藍門,跟隨一群國人進入一個神學院,離開時,遇一中國導游大叫“這不是我們的人”,這句話我們聽懂了,可惜看門的老外沒有聽懂。我們誤打誤撞蹭了一個景點。
回來一查,這是布伊納尼亞神學院,菲斯最大的神學院,創(chuàng)建于1350年至1357年,也是菲斯唯一對公眾開放朝拜清真寺的神學院。建筑很精美,整個墻壁和屋頂、房檐、門窗都是伊斯蘭風格的雕刻與紋飾,繁復細密的精美令人贊嘆不已。神學院的屋頂是綠色琉璃瓦,配上獨一無二的方尖塔,俯瞰菲斯古城的時候特別顯眼。
卡拉維因清真寺是非洲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擁有270根建筑圓柱和16扇大門,常被人們提及建筑裝潢華麗精美。可惜不向非穆斯林開放,只能站在門外向里張望了。
阿塔林神學院建于14世紀,規(guī)模不大,中庭的大理石噴泉是學生們上課和禱告前清潔之用,四周墻上雕刻復雜細膩的伊斯蘭藝術(shù)風格的圖案。
二樓是學生的單人間,保存完好的建筑格局清晰反映出教規(guī)森嚴,門是從外面鎖閉的,設有送飯遞水的小窗戶,幾平米的小房間只有一個低矮安裝鐵欄桿的小窗戶,學習生活并不自由,幾乎和監(jiān)獄一樣。為什么會是這樣?或許封閉的空間沒有誘惑與紛爭,規(guī)矩約束有利戒貪讖、舍奢望。做學問的人常常自謙“斗室”如何,小空間心定情靜,思緒卻翱翔于天地之間,更加自由活躍。美國作家斯蒂芬·金說“寫作的地方最好是避難所,環(huán)境越是封閉,就越是容易迫使你回到自己的想象世界”。那個在南京大學任教的法國著名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原來是開小商鋪的生意人,因搶劫銀行而入獄,在監(jiān)獄封閉的環(huán)境中,進入“純粹思想構(gòu)境狀態(tài)”研究哲學,后來完成學術(shù)論文,通過巴黎高等社會科學博士學位申請。
呵呵,估計在萬達廣場練書法,絕對成不了書法家。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在世俗間的建筑象征,高大華麗,顯示在民眾日常生活中的絕對權(quán)威。
菲斯的商品主要就是織毯、圍巾、民族服裝,以及金銀首飾、銅鐵制品、皮革制品和香水等有技術(shù)含量的手工產(chǎn)品,看的人多,購買的人少。
因為道路狹窄,驢子仍是老城人的主要交通工具。
菲斯是真正意義上的古城,至今還保存著17公里完整的城墻,這在冷兵器時代是生存的必須,抵御入侵的首選。
老城一些路口常常設有飲水站,給來往的人們和大牲畜無償提供飲用水,據(jù)說水是引自山上的泉水,直到現(xiàn)在,三條飲水線路基本完好。
四處游蕩的野導游很活躍,胸前掛著景點照片,四處招攬游客。他們知道外國游客要真正找到地圖上的景點并不容易。我們和一個小伙子談了一下,引導免費登樓看染皮作坊,代價40DH(大約人民幣50元左右)。能夠節(jié)省時間與體力,這個交易就算公道了。
革染工坊是菲斯古城的重要景點,也是世界上僅存還沿用古老傳統(tǒng)制皮染色工藝的地區(qū)之一。這種鞣皮制革的方法起源于中世紀,用刀將牛、驢、羊、駱駝等動物皮清干凈,浸入由石灰、鴿屎、魚油、牛尿、動物油脂等混合的溶液中,在烈日下高溫發(fā)酵,待皮上的脂肪、蛋白質(zhì)溶解后,再放進取之天然植物的各色染缸里浸泡。據(jù)說這樣鞣制連皮革制品,手感細膩柔軟,既有天然植物的色澤又保留動物毛皮的質(zhì)感,是北非手工皮革制品中的上乘佳品。
在皮制品集市,大多數(shù)人不會想到五顏六色漂亮皮制品的背后,是渾濁的溶液在高溫作用下發(fā)出令人作嘔的臭味,制皮工人在刺鼻嗆人的水池里作業(yè),四處晾著散發(fā)腐臭的皮子,靠近工坊的空氣中彌漫著惡臭,參觀者上樓前都免費領取薄荷葉塞進鼻孔,減少身體不適……在現(xiàn)代社會中保留這樣一種手工傳統(tǒng)工藝,不知道是為了旅游觀光還是確有市場剛需。這似乎陷入了悖論,保留傳統(tǒng)工藝的同時,也赤裸裸地展示落后與荒蠻。
清晨的奈佳林廣場空空蕩蕩,這里曾是老城中最繁華的地方之一,“奈佳林”在阿拉伯語中是“木匠”意思。廣場邊上的這座大樓建于18世紀,最初是驛站,一層是馬廄,二層是客房,是當時最豪華的高檔酒店。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改建成木制品工藝博物館。坦率地說,展品少且無新意,只剩古舊的大門忠實記錄著時間流逝的劃痕。
城門外的花鳥市場非常熱鬧,以鳥類寵物為主。幾個亞洲面孔出現(xiàn),引來無數(shù)好奇的眼光,眾目睽睽之下,我們匆匆離去。
十三世紀的馬林王朝是柏柏人的政權(quán),定都菲斯,持續(xù)200多年。山坡上墓穴是馬林王朝各個蘇丹的埋葬地,現(xiàn)在已是殘垣斷壁,似乎也無人管理,一片破敗景象。
畢竟是皇家的墓地,殘存的建筑還可見當年的奢華與威嚴。
這里是俯瞰菲斯全貌最佳觀景點,全城地形地貌如同沙盤,老城墻蜿蜒起伏,墻內(nèi)街巷密集,墻外墓地遍布,新城又將墓地圍了起來。菲斯發(fā)展的歷史清晰可見,一目了然。
沿下山的路,兩邊都曬著鞣制染色的皮革,發(fā)出令人窒息的臭味,看皮人在草地上呼呼大睡。
摩洛哥國王在菲斯的行宮就在老城和新城的中間,當?shù)厝私兴巴鯇m”,王宮巨大的廣場有一半不讓人靠近,也不對開放。
王宮附近的公園“布日盧藍庭院”鬧中取靜,已是老百姓休息的好去處。
梅拉哈猶太居民區(qū),街道兩側(cè)都是商鋪,凸顯猶太民族的特點。
菲斯老城是世界城市群里還活著的“古董”,老城的魅力在街巷、建筑和商鋪,在來來往往、奔波勞作的菲斯人:盡心守護小攤的老人,專心制作的手藝人,茶桌前相遇的老朋友,老墻下祈禱的信徒,嬉戲打鬧的孩子……他們見多識廣,并不忌諱游客好奇的眼光和無處不在的相機,他們就生活在歷史中,古城因他們而鮮活浪漫。
晚霞中告別菲斯老城,趕往的梅克內(nèi)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