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哭師論戰(zhàn)
又見晉秦揮鐵戈,崤山一戰(zhàn)鬼吟哦。
蹇公東望垂雙淚,悔忍千家廢稻禾。
題解:這是《左傳》中的名篇。秦晉在崤山大戰(zhàn)前,蹇叔以淚諫阻穆公出師。并準確地預(yù)言秦軍在崤山必定大敗。同源典故:崤山一戰(zhàn) ,崤山論戰(zhàn) ,蹇叔哭師。宋·孫覿在《大卿范公師厚挽詞》詩中說:蹇叔言猶在,殽函骨未收。
典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fēng)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2、德威并施
治國如夫烹小鮮,春風(fēng)細雨各爭妍。
攻城不若攻心好,恩重威微笑未然。
題解:這是蹇叔與穆公一次對話中談到的相關(guān)詞語,被后人演繹并提煉為成語。同源成語:恩威并施, 德威并重。
典出《東周列國志》:穆公曰:威與德二者孰先?蹇叔對曰:德為本,威濟之。德而不威,其國外削;威而不德,其民內(nèi)潰。穆公曰:寡人欲布德而立威,何道而可?

3、霸王之佐
買骨千金贖五羊,爭雄只是固邊疆。
都嘆秦穆成名主,誰念征夫山野亡?
題解:秦穆公為作春秋霸主,曾向蹇叔請教相關(guān)問題,蹇叔一一作答,穆公也是按蹇叔的要求所作為的,并且如愿遂霸,故后人譽贈蹇叔為霸王之佐。典出《東周列國志》:穆公曰:“誠如先生之言,遂可以霸天下乎?”……蹇叔對曰:“君雖不欲霸,不可得而辭矣。

4、勞師襲遠
又見秦關(guān)燃戰(zhàn)煙,一征何必路三千。
速圖速決快刀也,遠役驅(qū)兵堪可憐。
題解:指春秋時秦穆公派孟明視、率軍千里襲擊鄭國事。后多指發(fā)動軍隊襲擊遠方的敵人,這是冒險的軍事活動。同源成語:糜餉勞師 ,勞師動眾 ,潛師襲遠 、勞師廢財。歷代詩人多用此典,如魏晉·王粲《從軍詩五首》:所從神且武,焉得久勞師。
典出《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耿漢東先生

【作者創(chuàng)作手記】
關(guān)于《詩韻淮北》的定性
即將展現(xiàn)給讀者的《臨渙的那些古詞兒》,是格律詩集《淮北的那些古詞兒》之一章。該體裁受史料限例,不能多言少字。只能在典藉面前亦步亦趨,故而作品的呆板枯燥是必然的。它既不具備現(xiàn)代詩之清潤新巧的構(gòu)思;也不似寫意散文的大氣而肆意汪洋;更不是學(xué)術(shù)研究在披沙瀝金后而文本厚重。這部文學(xué)作品只有一個職能,那就是對淮北歷史文化的普及宣傳。所以,介紹性寫作是該詩集的主流寫作,而解讀性的文字恰又是該詩集的寫作底色。雖然律用平仄,依韻平水,看似典雅,但實際上,仍改不了它平民化的鄉(xiāng)俚,它依然只是一本通俗化讀物。
責(zé)任編輯:孫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