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元亮《秦淮勝跡圖》評析
▓ 馬鴻增
昔有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寫成《金陵十二釵》(《紅樓夢》);今有孫元亮歷時十載,重畫五、六遍,創(chuàng)作《秦淮勝跡圖》。早在1989年,我就應邀去南京市政協(xié)觀摩《秦淮勝跡圖》的初稿,當時即被其精神所感動。而今展現(xiàn)的第五稿,長達17米,人物2600余,純用白描手法,這幾項堪稱中國歷史風俗畫之最:百里秦淮,濃縮著“十代故都”南京的文明史。畫卷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古代南京的社會生活、自然風光和歷史勝跡,集人物、山水、建筑、歷史、文學、民俗學于一體,在二十世紀之末,填補了美術(shù)史上的一個空白。
我想著重從民俗學的角度評析其成就。為了準確地表現(xiàn)歷史景觀,孫元亮研經(jīng)讀史,南游北征,凡有關(guān)秦淮之前朝建筑、服飾、歌詠、無不搜求觀覽;州府縣志、圖考廣記、野史夜談以及大量報刊資料,無不購藏細閱;清代(金陵四十八景),歷代風俗畫圖卷,《中國古代建筑史》《紅樓 夢》《儒林外史》……都成為他學習和參考的珍貴信息庫:他對秦淮歷史風俗文化達到了如指掌的程度。中華文化,包含著下層民俗民風與上層儒、道、釋文化這兩個層面。為了藝術(shù)地而不是圖解式地予以展現(xiàn),孫元亮匠心獨運,慘淡經(jīng)營,構(gòu)圖布局跌宕起伏,時間空間打破限制,以堅挺細勁的線條,勾勒出各式各樣的人物場景,展開無比豐富壯闊的歷史畫面,巧妙地將四時之景:民俗民情及儒釋道文化融為一爐,實現(xiàn)了情、景、境、理的和諧統(tǒng)一。
全畫可分為三大部分,既是秦淮流程,又是藝術(shù)節(jié)奏。第一部分由石臼湖、胭脂河、天生橋至方山、東山、通濟門;描繪的是鄉(xiāng)村春色,農(nóng)舍散布,牧牛下地,農(nóng)夫插秧,山間行旅,漁舟唱晚,學童嬉戲等,可謂起于平淡,漸入繁華。
第二部分是城中十里秦淮,重點所在,由河房畫舫,夫子廟建筑群、商業(yè)街三個段落組成,此段起首于上水門。大中橋歷歷在目,游人漸多,河邊垂釣,游船始蕩,夏日融融之色。進入河房畫舫區(qū),各式建筑齊備:宮廷式的水榭、帶風火墻的水廳,普通的河房,房腳或石、或磚、或木樁、房頂或全瓦、或半瓦、或鋪草;舟船大小分五等,樓船中有吹簫弄笛彈琵琶者,有飲酒歌唱吟詩文者。桃葉渡口舟如織,王獻之似在其中;淮清橋畔聚文士,吳敬梓仿佛可見;河房人眾影迷離,觀景下棋作女紅,舞蹈奏樂聽說書,寫字作畫讀詩文,李香君、柳敬亭呼之欲出。
孔廟廣場豁然,照壁、泮池、得月臺、魁光閣、聚星亭一一入畫。文德橋上人流攢動、商旅熙攘、官員出巡,鳴鑼開道,駐足圍觀,憑欄遠眺,隨人流穿過牌坊,入孔廟,只見大成殿香煙繚繞,古柏參天,一群衣冠楚楚者正躬身祭孔;明德堂內(nèi)耆儒講經(jīng),尊經(jīng)閣上,學子批覽古今典籍;貢院考棚正進行秋季考試。整個孔廟浸透著儒家的文化氣息。
接著畫家又帶領(lǐng)觀眾漫步市肆,只見商鋪林立,貨物豐盈,車馬塞道,行人接踵,三百六十行盡在其中,百姓眾生像千姿百態(tài),反映了秦淮商業(yè)文化的繁華魅力。再往后,步入元宵燈節(jié)高潮。各式燈柱高懸,壯麗的“鰲山”矗立大功坊前,游人川流不息,鑼鼓喧天,鞭炮轟鳴,魚龍紛沓,觀者如云。入夜,火龍蜿蜒,將橋頭、歌樓、廊榭照耀得如同白晝;燈船、官船、民船在河中交相吹打奏樂,徹夜不絕,不枉古人“秦淮燈火甲天下”之譽。
高潮過后,是全畫的第三部分。聚寶門(中華門)巋然聳立,小市民們在其上作“正月十六走百病”之風俗。聚寶城下,長干橋上,商旅熙攘,車水馬龍,外秦淮河船只運輸忙。穿長干里,上雨花臺,見法師講經(jīng),大報恩寺信士云集,百尺疏璃塔高聳人云。尾聲處,石頭城下,秦淮入江,洲分二水,江天寥闊,孤帆遠去,蘆蕩蕭蕭,一片空寂,與卷首的平淡遙相呼應。
《秦淮勝跡圖》從表面看是一幅民俗風情之作,可是細讀之下儒家可從中體味“中和之美”,道家可讀出“陰陽消長,自然變化”之道,佛家則可悟出“緣起性空”之禪機。因此使作品具有豐富地中華文化內(nèi)蘊,這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
讀罷《秦淮勝跡圖》長卷,感慨萬端?!肚迕魃虾訄D》《姑蘇繁華圖》等傳世名作,工程浩大,曠日持久,皆為當時國家畫院所為。孫元亮一介書生,在秦淮河重建工程開始之際,立下宏愿:用畫筆為百里秦淮立傳,宣傳中華文化。為了完成這項極為艱巨的文化工程,他寒窗十余載,積稿盈筐,廢寢忘食,得傳統(tǒng)之內(nèi)蘊,悟造化之情神,終成跨世紀之歷史風俗畫精品。其意義不僅為南京百里秦淮之歷史景觀立傳,而且作為當代南京旅游文化增添了一件標志性的藝術(shù)作品,對于今人及后人研究金陵民風民俗甚至規(guī)劃城市建設(shè),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借鑒價值。這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士所認識。不妨可以說,《清明上河圖》今天的待遇也許就是《秦淮勝跡圖》的明天。
本文作者系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原副主任,原江蘇省美術(shù)館研究員、副館長,原載藝+周刊
???請翻轉(zhuǎn)手機橫屏欣賞《秦淮勝跡圖》長卷
秦淮勝跡圖全圖
孫元亮近影
孫元亮,1947年2月出生于南京,畢業(yè)于南京教育學院美術(shù)系。曾任《花鳥畫研究》雜志主編,現(xiàn)任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顧問、江蘇省美術(shù)家理論委員會顧問、江蘇省格冠美術(shù)館名譽館長。編著省文聯(lián)《花鳥畫考級教材》一書。其著述曾發(fā)表于報刊和論文集,作品被多家國家美術(shù)館收藏。他屬于內(nèi)外兼修的學者型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