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樂的甘露村
郭應昭
“ 咚咚鏘,咚咚鏘,咚鏘咚鏘咚咚鏘……”“總想對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邁,總想對你傾訴我對生活多么熱愛……” 熱烈奔放、攝人心魄的鑼鼓,親切自豪、耳熟能詳的旋律,在黃昏后的淮河入海水道北邊一個村莊的上空響起。這里是地處淮河下游的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qū)黃碼鎮(zhèn)甘露村。
一
甘露村是全國文明村,曾名為鹽河公社黃姚大隊。上世紀初,流經這個村的鹽河南岸邊有一條通往淮城鎮(zhèn)(周恩來出生地)的河畔小街是趕路人歇腳喝茶的地方。店家為趕路人歇腳搭了一些棚子,稱之為“趕路棚”。趕路的人在這里喝上清香的茶水勝飲甘露,久而久之,人們就把“趕路棚”叫成了“甘露棚”。
依傍京杭大運河的甘露村地勢低洼,解放前,這里十年九澇,莊稼常常顆粒無收,農民生活困苦不堪;解放后,國家開挖了蘇北灌溉總渠和入江、入海水道,建設了三河閘、二河閘等水利設施,甘露村實現了旱澇保收。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黃姚大隊在社改鄉(xiāng)中更名為甘露村,農村“大包干”的好政策讓甘露農民迅速脫貧致富。
現在的甘露村,4380人,1068戶,5100畝地,50%以上土地流轉到到種田大戶手中,解放出來的勞力專心從事其它賺錢的行業(yè),在家種地的,外出打工的,各得其所。村民家家住上二層樓房,戶戶過上愜意的生活。近日走進甘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景象迎面而來:蜿蜒整潔的水泥路上,通往市區(qū)的9路公交車定時駛過,小轎車帶起了一陣陣風,電瓶車來來往往;喜鵲和灰喜鵲拍扇著翅膀掠過上空,麻灰色的四聲杜鵑在溝邊樹上“刮刮刮鍋”;遠處的田疇在陽光下隨風涌起層層金浪,清新的空氣夾著麥香沁入肺腑;一排排統(tǒng)一規(guī)劃的村民二層住宅樓,雪白的外墻,干凈的院落,應景的花壇,清澈的流水,精致的小橋;村部三層樓上飄揚著五星紅旗,樓下是1000㎡的文化廣場,廣場東邊的黨建櫥窗引人注目;村部前的路旁,日雜百貨店、農資商店、飯店、肉攤、菜攤方便村民……駐步凝思,城鄉(xiāng)差別何在?
談及甘露村,被訪的村民攥著手機喜不自禁。他們夸黨的政策好,夸甘露村“兩委”工作好,說甘露村風民風好,說甘露村里公共設施好,說甘露村里環(huán)境好。信步村中,目擊具象,頗為感慨:黃碼甘露就是美,花香鳥語河水澈;村居寬敞內外潔,衛(wèi)生文明讓人愕;小病就醫(yī)不出村,大病住院有農合;組組都通水泥路,路燈照亮人與車;出行公交或私家,方便辦事真快捷;一日三餐葷搭素,晚飯過后扭秧歌;村民過年天天過,福祿壽喜日日得。
二
甘露村的文化娛樂健身活動以劃花船、跑毛驢、推小車、挑花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形式,吸引村里的男女老少踴躍參加。玩花船等以前見于過年,現在除特殊天氣外,村民天天“富開心”。每天晚上甘露村廣場四周圍滿了人,參加活動的村民摩肩接踵,氣氛異常熱烈。歡快的鑼鼓如駿馬奔馳,提振在場人的精神;優(yōu)美的旋律猶春風化雨,浸淫甘露村村民們的心田;激情的頌詞似高山流水,抒發(fā)新農村居民的胸臆。村民們唱啊、跳啊、扭啊、笑啊,姿態(tài)各異,而心態(tài)相同,綻放自豪。他們歌唱中國共產黨,歌唱社會主義制度,歌唱自己的幸福生活,贊頌甘露村黨總支和全體黨員,褒揚村里的好人好事。
花船、跑驢、推車、花擔等屬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在幾年前,在區(qū)科協(xié)和村黨總支的支持幫助下,2015年,甘露村村民許風生自籌資金,組織愛唱愛跳的村民成立了有18名村民參加的“清江浦區(qū)華飛藝術團”,五一、十一、元旦和春節(jié)為村民演出。今年3月,在淮城做生意的村民楊金龍牽頭,和金殿義、楊金付、王世華、許秀蘭、陳兆香等20人共同出資購置了花船等道具,辦起了甘露村又一支有村民廣泛參與的花船隊。
75歲的金殿文老漢,性格豪爽,特別喜歡敲鑼打鼓。他是花船隊的鑼鼓隊長,在他的指揮下,鑼鼓隊能敲出不同的點子。他說他最開心的事就是每天晚上看到這么熱鬧的場面 。
74歲的楊金付老漢,扮演老奶奶惟妙惟肖 。他頭戴老奶奶帽,手拿旱煙袋,弓腰駝背晃著頭,一步三搖,有板有眼地跟在花船后面扭秧歌,逗得大家開心不已。他說玩了花船后,我身上很多老毛病都沒有發(fā)過。
67歲的王世華,說自從有了花船隊,晚上的甘露村廣場熱熱鬧鬧!每天來玩的人最少有兩三百號人。以前搖花船是年輕人的戲,而已做奶奶的王世華卻能把船搖得像在波濤上那樣起起伏伏,博得陣陣喝彩。她說玩花船使她回到了年輕時代。
三
甘露村的文化娛樂演出的內容經過村部審核,把握住正能量的方向,跟上時代步伐 。如:大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花船《開門紅》,快板說唱《四大嫂夸領導》,快板《萬眾一心戰(zhàn)疫情》,舞蹈《祖國永遠是我家》,表演唱《逛甘露》,小品《愛的奉獻》《隔離》等等。
甘露村花船隊為慶祝建黨100周年編寫了這樣的花船臺詞:“今年是我們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我們甘露村男女老少都跳起來,舞起來,唱起來吧!……我們感恩黨的政策好:六十有養(yǎng)老,貧困有低保;家家生活好,鈔票用不了;三餐有小炒,自在又逍遙;栽秧不彎腰,收割不用刀;施肥不用挑,抗旱不用澆……大家說,現在的甘露好不好?”
清江浦區(qū)華飛藝術團的小品《夫妻裝貧》中一段對話令人忍俊不住——
干部:您二老都有什么病?
夫: 常言道,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
妻: 生不起,病不起,一住醫(yī)院幾萬幾。
夫: 我——腰發(fā)軟,腿發(fā)酸,紅眼病,嘴發(fā)干。
妻: 我——血壓高,血脂高,心臟病,常發(fā)燒。
干部:哎呀,你們家就沒有一個好人了?!
妻: 姑娘,你說這話是什么意思呀?誰家沒有一個好人!
干部:大媽,我的意思是說你們全家沒有一個健康的人。
夫: 有!我的兒子健康著哩!
妻: 我的兒子很優(yōu)秀!
干部:大媽,你兒子是做什么的?
夫: 我兒子是大學生,去年考上公務員,上班快半年了。
妻: 對!上班小半年了。
干部:這樣的話,按規(guī)定你二老就不能算貧困戶了。
故事結局:夫妻二人知道駐村女干部是他兒子的女朋友婷婷,裝病洋相被揭穿,最后高高興興地退出了貧困戶。
農村需要群眾性文化娛樂健身活動,它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愿甘露村的歡樂能復制到更多的鄉(xiāng)村——鑼鼓敲起來,花船搖起來,音樂響起來,大家跳起來……





本文作者簡歷:郭應昭,淮安市清江浦區(qū)人,筆名淮水悠悠,淮安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鄉(xiāng)村認證作家。愛寫地方歷史題材、農村題材的散文,作品在《中國鄉(xiāng)村》《鐘山風雨》《江蘇地方志》《淮安日報》《淮海晚報》和多個網絡平臺上發(fā)表或轉載。
2021年6月21日
圖文轉自(中鄉(xiāng)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