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杜集7篇:
7、走進鄭陂
鄭陂在哪里?杜集白頂山。
方園百多里,南北肖相間。
低洼沼澤處,即曰陂水川。
鄭渾漢名守,淤水變稻田。
鄭渾何人哉?幼窘避淮南,
曹操征漢中,鄭任京兆官。
文帝封御史,人鏡敢犯顏。
稱寵三皇帝,指畫兩郡箋。
初任沛太守,陂處民生堅。
山水流石沙,洼地積水潭。,
一片盡白茫,兩眼無綠坦。
男丁尋外生,婦寡守家難。
百始常啼饑,鄭渾心中寒。
為官一任時,敢挑十分擔。
率官多勘察,郡衙??瞻?。
泥漿裹官衣,仁風動心田。
振臂吆千戶,籌措十萬錢。
六月不歸家,三冬無換衫。
捧土修田墑,背石填溝澗。
心誠撼天地,肖相換河灘。
隨形修梯狀,綠樹植陌阡。
魚蝦游自在,鵝鴨鳴水岸。
村姑摘麻桑,老嫗喜紡棉。
都道梧國好,早稻說豐年。
此地號鄭陂,刻石頌先賢。
頃畝歲增喜,谷收人倍歡。
施政民為本,安農豐作先。
寄語后來者,勤政作椿萱。
風雨催寒署,鄭陂已不見。
三月棠樹政301千年遺愛篇。
功德植人心,能敵一萬年
吾在此處吟,聊作鄭渾傳。
鄭渾種稻
杜集區(qū)東部梧桐、白頂山、時村一帶,由于山上流水,山下地勢低洼,在秦漢時是一片湖泊,沼澤?!端涀?,汳水》云:“蕭縣南對山(今礦山集南山村雙頂山)世謂蕭縣南山也,山有箕谷,谷水北流注獲,世謂之西流水,言水上承桐(今梧桐村,古梧縣)陂,陂水西南流,固以名也……”陂,是池塘,水澤之意,這里說南山水流入桐陂。
三國時,魏國的官吏鄭渾,曾在這里,利用地勢低洼,水源充足的條件改種水稻。《三國志·魏書》作了這樣的記載:鄭渾,字文公,河南開封人也……(魏)文帝即位,為侍御加駙馬都尉,遷陽平,沛郡二太守,郡界下濕,患水澇,百姓饑乏,渾于蕭、相二縣界,興陂遏,開稻田,郡人皆以為不便。渾曰:“地勢夸下,宜灌溉,終有魚稻經久之利,此豐民之本也?!彼旃淅裘?,興立功夫,一冬間皆成。此年大故,頃畝多增,租入倍常,民賴共利,刻碑頌之,號曰鄭陂。
這段記載說,魏文帝時,鄭渾作沛郡太守,當地常患水災,每年夏季,田里多水,莊稼多被淹死,老百姓饑餓貧困。鄭渾看到這種情況,就提出在蕭(縣)和相(山)之間,即梧桐至時村興修水利,挖塘打溝,種植水稻。這個方案一提出,遭到許多人反對,認為是不可能的,他們說,興修水利,工程繁重,這里沒種過水稻,如不成功,勞民傷財。鄭渾說:我看這一帶地勢平闊而較低洼,利于灌溉,只要堅持治理,下大功夫,一定會成為魚米之鄉(xiāng),這是使這一帶老百姓富裕的根本。
于是,他親自到實地考察,帶領著當地的官員,測量畫圖,制定規(guī)劃,決定在梧桐,白頂山,時村一帶種植水稻。他帶領吏民,興修水利,引山上的清泉,開挖白瀆水,即白頂山下河流,經過一個冬天,河渠開挖成功,第二年種植水稻,果然取得了成功。后來,水稻面積不斷擴大,農民收入增加,老百姓非常高興。就為他刻碑紀念他,并把桐陂稱為鄭陂。據傳,民國初年白頂山曾發(fā)現鄭渾種稻的政績碑。

【詩人簡介】耿漢東,安徽省濉溪縣人,詩人,文學評論家,地方文化學者。1993年開始創(chuàng)作并在發(fā)表作品,先后出版并再版了18部作品。其中《淮北的成語與典故》、《淮北的歷史人物》兩書,分別被安徽省社科聯評為2015年度、2019年度優(yōu)秀社科讀物?,F為安徽省詩詞協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孫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