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
——文章來自菖蒲草堂
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莊子《大宗師》
人的一生,好日子和壞日子,是有一定比例的,不可能天天蜜里調(diào)油,也不會時時黃連苦膽。
所以決定一個人苦樂的,不是環(huán)境,而是心境。
要獲得快樂,就要懂得自我調(diào)節(jié),人生要懂得三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苦中作樂。
知足常樂
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最大的災(zāi)禍?zhǔn)遣恢?,最大的過失莫過于貪得無厭。
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一個人快樂與否,不在于擁有多少,而在于是否知足。
屠隆《娑羅館清言》:家坐無聊,不念食力擔(dān)夫,紅塵赤日;汝官不達(dá),尚有高才秀士,白首青襟。
你閑坐家中,覺得無聊煩悶,怎么不想想那些靠勞力吃飯的挑夫,還在炎炎赤日中辛勞奔走呢?
你覺得官品職位不夠顯達(dá),但還有才能卓越的優(yōu)秀人才,到老仍是布衣平民。
清人沈復(fù)在《浮生六記》中則說的更為明白:
將啼饑者比,則得飽自樂;將號寒者比,則得暖自樂;將勞役者比,則優(yōu)閑自樂;將疾病者比,則健康自樂;將禍患者比,則平安自樂;將死亡者比,則生存自樂。
每個人的天資稟賦和人生際遇都是不同的,總把自己放在人生的上限與他人比較,得到的自然總是頹喪失望。
快樂是一種心境,能作退一步想,則無往而不樂,唯知足者能之。
懂得知足的人,眼之所見,都是風(fēng)景??瓷接猩降奈《?,看水有水的溫柔,看月有月的明澈。
快樂不在別處,就在你身邊。知足,就是幸福。
自得其樂
汪曾祺在《人間草木》中說: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
如果一個人的生命底色是溫柔,他總能在不如意的生活中,保持熱忱,發(fā)現(xiàn)美好與快樂。
汪曾祺離開大學(xué)后,在當(dāng)?shù)刂袑W(xué)教書,結(jié)識了一生摯愛——施松卿。那個時候,他們整天樂樂呵呵。
他們在田野中散步,聊文學(xué),一邊走一邊吃從當(dāng)?shù)剞r(nóng)民那里買來的胡蘿卜。
昆明的胡蘿卜好像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細(xì)嫩清甜,洗了可以當(dāng)水果吃。
后來,他被下放到偏僻的山里勞動改造,但不管到哪兒,他總能想方設(shè)法找樂子。
他發(fā)現(xiàn)“波爾多液”農(nóng)藥是好看的天藍(lán)色;他在壩上采到一個大蘑菇,高興得跳起來,像個孩子;他到馬鈴薯地里掐一把花、幾片葉子,回到屋里,插進(jìn)玻璃瓶,就能畫上一整天。
他病重住院,留給世界的最后一句話是:哎,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喝他一杯晶明透亮的龍井茶。
人這輩子,紅黃藍(lán)白黑,酸甜苦辣咸,色彩繁,味道多,重要的是豁達(dá)通透,自得其樂。
就像汪老所說,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diǎn)樂子,想一點(diǎn)辦法,老是愁眉苦臉的,干嘛呢!
苦中作樂
在姑蘇城外,有一寺,名為“寒山寺”,有一詩,叫《楓橋夜泊》,詩曰: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詩是千古名詩,因?yàn)樵姷谋澈笥幸蝗?,有他的故事,他叫:寒山?/p>
寒山是唐朝初年人,生在富裕地主家,參加了五次科舉,依然沒考上。
舉家五次重金支持,花費(fèi)巨大,加上哥哥長年濫賭,殷實(shí)的家底很快耗光。
父母大受打擊,相繼病死;妻子無望,也帶了孩子離開。
家道中落,事業(yè)不順,妻離子散,人生中的絕望事一齊砸到寒山身上,一個過了而立之年的落魄文人,不得不告離故鄉(xiāng),開始了流浪。
寒山?jīng)]有垮掉,他在天臺翠屏山遇到了一個愿意陪伴他的女人。
娶妻生子,讀書、賣茶、挽舟、做草鞋……三十年田園隱居。
生活雖苦,但總有一點(diǎn)甜。他在《詩三百三首其二十七》中寫道:
茅棟野人居,門前車馬疏。
林幽偏聚鳥,溪闊本藏魚。
山果攜兒摘,皋田共婦鋤。
家中何所有,唯有一床書。
寒山本想就這樣:一妻一兒一床書,簡單過完一生。
可世事無常,苦難又來,妻兒染上重疾,一病不起,竟撒手人寰了。
這一年,寒山65歲。塵世間又一次只剩下了他一人。
人生至此,寒山?jīng)Q定告別過往的喜悲,去了姑蘇城外的一座無名寺,做了個時而披衣袒胸、散發(fā)御風(fēng),時而癲狂大笑,時而靜心修禪的僧人。
明代“緇衣宰相”姚廣孝在《寒山寺重興記》中寫道:
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不測人也,冠樺、衣冠、著木履,被藍(lán)縷衣,掣風(fēng)掣顛,笑歌自若。
“掣風(fēng)掣顛,笑歌自若”,短短八個字,道盡了寒山一生苦難艱辛,而又能笑歌自若的人生態(tài)度。
人要懂得苦中作樂,富貴窮達(dá)只是人生的一種境遇,要學(xué)會調(diào)整自己,取悅自己。
無論經(jīng)歷什么,都保持對生活的熱情,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開心生活,這就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清人王士端《養(yǎng)真集》:自古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神仙也沒有更好辦法,要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才能只生歡喜不生愁。
愿你往后余生,能學(xué)會知足常樂,自得其樂,苦中作樂,翻得過山,趟得過河,受得了苦,尋得到樂。


朗誦老師文嘉近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