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注聚雅閣文學 關(guān)注精彩

聚雅閣文學投稿郵箱:
553952083@qq.com
三伏天里的龍門陣
——兼談處暑節(jié)氣
唐元龍/文

7、8月份,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jié),氣象學家給起了個名字,叫“三伏”。新華字典對“伏”的解釋為“趴,臉向下,體前曲”,如“伏在地上”。為什么要趴著呢?這只是個比喻,并不是要人們靜靜地趴在家中30天或40天。
古人認為,這段時期陰氣受到陽氣的壓迫,潛伏到地下,所以這個時候叫三伏。
三伏,即頭伏、中伏與末伏。其最大特征是太陽光十分強烈,溫度很高。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就有民謠唱道:
赤日炎炎似火燒,
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nóng)夫心內(nèi)如湯煮,
公子王孫把扇搖。
二是空氣濕度非常大,讓人感覺整天皮膚都是粘糊糊的,這給人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不適。但三伏天又是莊稼生長旺盛,谷物灌漿、結(jié)實、成熟的關(guān)鍵時期,所以古人驅(qū)其弊,用其利,充分發(fā)揮了三伏天氣對莊稼的有利條件,讓我們這樣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走過了5000年的歷史。我生活的年代至今為止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分之八十,但也聽過和經(jīng)歷過不少有關(guān)三伏的故事,現(xiàn)摘其概要,敘述于下,以饗讀者。

三伏與火神的故事
古代,每到三伏,人們都要隆重地祭拜火神,這是為什么呢?
傳說,祝融是黃帝的大臣,官名火正。又說,祝融是炎帝的玄孫,在部落中擔任火正?!稘h書》講:“古之火正,謂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還有后來的人說,祝融最先負責保管火種,后來發(fā)明了鉆木取火,讓人類從茹毛飲血的生活,走向了吃熟食的階段,這是古人類走向文明的一大進步,因而受到大家的擁戴。久而久之,人們就將祝融神化了,并給他封了一個火神的官銜。連巜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都說:“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火龍……”。先人們感謝火神給了人類光明和溫暖,特別是三伏給了莊家足夠的熱量,保證了五谷豐登。因此,各地都修建了火神廟,毎逢伏天,人們都要舉行祭祀火神的儀式。這下就引起了水神共工的不滿,認為水與火都是人類所需要的,為什么人們唯獨特別敬重火神,并由忌生恨,公然向祝融挑戰(zhàn)。兩人直殺得天昏地暗,最后共工戰(zhàn)敗,怒觸不周山,致使地陷天塌,幸有擎天柱,才使人間幸免于難。
這擎天柱有人見過嗎?答日:沒有。 但在溫州市樂清縣境內(nèi)的北雁蕩山上,卻有一座筆直的山峰,一直被先人們看作是擎天柱的原型。那兒我曾游覽過,山上有天柱峰,遠遠望去,愰若一柱擎天,讓人有“一峰聳峙萬山低”之感。此峰高266米,峰側(cè)刻有“壁立千仞”和“天不塌,賴以拄其間”的摩崖石刻,這是對此峰莫大功績的贊頌。宋朝詩人王十朋有詩贊日:
女媧石爛苦為修,
四海咸環(huán)杞國憂。
誰識山中真柱石,
擎天一柱勝伊周。
我仰望著高聳入云旳山峰,崇拜她的陽剛與堅毅,于是吟成七言絕句一首:
君從混沌到峰成,
早有鋼筋鐵骨名。
若問寒冬知冷否,
依然一笑護天傾。

古鎮(zhèn)浴場的尷尬亊
在千年古鎮(zhèn)馬桑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男人們洗澡,多是去河邊旳“露天浴場”。說是浴場,其實不過是長江邊的一塊狹長形的空地,長約30來米,上面是駁船工人的簡易藍球場場,邊上有一道一人多高的堡坎,正好擋住了上面的視線。每到太陽落山,男人們便提桶熱水,拿塊肥皂,匆匆前往。邊洗邊擺龍門陣。有傳播新聞的,有談天說地的,有講黃色笑話的,也有埋頭洗澡,一聲不坑的。女人們每到下午,就不會去那里,但尷尬的亊總是有的。一個中伏天的下午,天氣奇熱,火辣辣的大陽剛落下西山,“浴場”里就擠滿了人,正在這時,從魚洞開來的晚點纜載船到了,因舵手一不小心,錯過了回水,船“打流”了。瞬間就飄到了“浴場”前,幾十個赤身裸體的男子漢全都暴露在船上男男女女的視線里,這讓大家不知所措,唯有用雙手掩住下體,一些反映機敏的,立即蹲下或背轉(zhuǎn)身子,把一個圓圓旳屁股,留給了無奈的觀眾。

鐵腳板趙世貴
趙世貴是我初中的同學,他住馬桑溪正街,我住后街。我與他經(jīng)常一道去大渡口九宮廟的重慶37中讀書。由于他家庭貧寒,一年四季都打光腳板,但也鍛煉了他的一雙鐵腳。曾在一個三伏天,我們幾個同學和他比賽走鐵軌。在發(fā)燙的鐵軌上,我們穿鞋的同學只走了300米,他赤裸著腳卻走了500多米。從此,大家都叫他赤腳大仙。正由于長期養(yǎng)成的習慣,讓他在部隊拉練時鬧了一場笑話。
那是他讀高一時報名參軍,成了解放軍的一員。當部隊半夜突擊拉練時,他同其他人穿載整齊地集合出發(fā)了,大約走了一兩里路,他就感到腳下不舒服,索興脫下解放鞋,光腳板走完了十公里路程。在連隊總結(jié)會上,他受到了表揚,但領(lǐng)導也要求他要把穿鞋當成一項任務(wù)來完成。后來他升任班長、排長。退伍后成了一家國有企業(yè)的干部,后來又自主創(chuàng)業(yè),成了我們班上最早的企業(yè)家。

遞 飄
馬桑溪古鎮(zhèn)又叫義渡古鎮(zhèn)。渡船業(yè)除了推過河船外,還有項特殊的服務(wù),叫遞飄。我曾親眼見過這遞飄的全過程。那是在一個末伏天的上午,我正在長江邊釣魚,忽然聽見上游的一只木船上有人對著渡口喊:“渡船,趕快劃過來,遞飄!”于是兩位船工一前一后駕起小舟,飛快地向木船劃去。木船也放慢了速度,快靠隴時,渡船上的船工立刻將纜繩扔給大船,將兩船暫時拴在一起,等遞下物品后,又迅速觧纜,渡船調(diào)頭返回。這看似驚險的一幕,他們卻熟練地一氣喝成。聽說,這渡船還可將去宜賓、滬州的旅客送上客輪。不過,這遞飄也十分危險,弄不好就會翻船,所以許多渡口都沒有這項業(yè)務(wù)。

雁蕩山“五龍興雨"
2013年立秋后,一群重慶詩人結(jié)伙同游溫州,次日上雁蕩山。由于是名山,景點多,我們足足游玩了兩天,而讓人料想不到的是過早來到的連綿陰雨也跟隨了我們兩天。使這遠遠近近的山,也與我們捉起了迷藏,時而被云霧遮住了山頭,時而又被隱去了山腰的神秘色彩。特別是看到好的風景,想照張像,得一手打傘,一手按動快門,實在太麻煩了。大家都希望天早點放晴。恰好在乘車轉(zhuǎn)往另一個景區(qū)時,雨停了,詩人們好高興??蓜傔M入景點,天又下起雨來了。中午吃飯時,風停雨住,天空也亮開了,大家說,這下恐怕沒雨了吧?待進入下一個景點,雨又跟蹤而至……這可惹惱了大家,紛紛責怪老天爺太不近人情。后來在一個亭子休息時,不知誰象發(fā)現(xiàn)新大陸似地告訴大家:“我說這兩天雨老是跟著我們,原來是我們隊伍中龍?zhí)嗔?。”一句話提醒了眾人,一?shù),有三條龍一一萬龍生、龍光復、唐元龍,這三人姓名中都有龍字。王瑞誠和許近山是龍年生的,屬龍。如此算來,17人的隊伍里就有五條龍。想到這里,我立即說:“這可以寫一篇文章,題目就叫雁蕩山五龍興雨”。這個說法,以后還成了重慶詩人的一個典故。不過,這雨也讓我吟成了《雨中游雁蕩山》一詩:
騷客西來歌雁蕩,
詠詩如雨一行行。
待從天柱歸來后,
收拾新章已滿囊。

七夕夜的微信傳詩
七月七日是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因而叫中國的情人節(jié),又有說法是古代閨中少女學習縫紉刺繡的好機會,故而又叫七巧節(jié)。每年此夜都有詩人通過
朋友圈發(fā)表許多即席詩詞。
著名老詩人王端誠寫的是:
七夕秋光映露臺,
著園深處隱微齋。
天街夜色涼如水,
臥待外星飛碟來。
著名青年詩人劉軍寫的是:
七夕聲中又一年,
金風玉露早戓篇。
誰題錦句鵲橋上,
化作蟾光到眼前。
我寫成的是:
一自憑欄觀夕照,
始終不見烏歸巢。
忽傳牛女銀河會,
急令飛船避鵲橋。

今年三伏有點涼
今年旳三伏天即將結(jié)束,根據(jù)我作的氣象記錄,初伏逐漸加溫,但總體是溫和的;中伏前十天保持在攝氏34至37度,接著的7天沖上了今年的最高值38至40度,個別地區(qū)達到41度,這是符合“三伏熱,最熱在中伏”的規(guī)律的。但在最炎熱的幾天,有些重慶人已經(jīng)熱得叫苦連天了。這其實是好亊,豈不聞“人在屋里熱得跳,田里稻谷熱得笑”。但人們最耽心的是立秋后的一周時間,就在有人俏皮地說“重慶的雨被落到了鄭州,我們該熱到頭了”的時候,重慶氣溫陡降,甚至有三天低于30度,如果繼續(xù)下去,勢必對農(nóng)作物造成損失。好在溫度下滑的幾天里并無暴雨和冰雹,且還是時晴時雨。特別是末伏的最后幾天,氣溫明顯回升,太陽加大了日照系數(shù),是乎是對前幾日的不假外出作出了加倍的補償。
8月23(農(nóng)歷七月十六日)5:17分就到了今年第14個節(jié)氣——處暑節(jié)氣的交節(jié)時刻了。

“處暑”,怎觧?其實“處”應(yīng)為“出”,是指炎熱離開的意思。也就是說,這一節(jié)氣,是夏天與秋天的過渡階段,全國多數(shù)地方將不再炎熱,但地處西南的重慶,根據(jù)往年經(jīng)驗,則還要熱一段時間,也許要到白露前夕才能轉(zhuǎn)涼,但即使白天熱一點,晚上也是涼爽的,大家可以睡個好覺了。
順便說一句,處暑吃鴨子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俗。究其原因,一來此時正是肥鴨上市之季,二乃老鴨味甘性涼,中醫(yī)就主張多吃鴨子,特別是老鴨子燉湯,十分有益健康。
2021年8月18日
完稿于重慶南坪


【作者簡介】:
唐元龍,筆名荒田,男,漢族,1941年生,中共黨員,原重慶市龍門浩職業(yè)高中常務(wù)副校長,現(xiàn)重慶市南岸區(qū)作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重慶市詩詞學會黨支部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