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寸之間黃山黃》
作者:吳笛
我出生在黃山市黟縣西遞燕窩村。我二三歲時還沒有開始記事時,被父母帶到了距黟縣100公里的景德鎮(zhèn)市。少年時被父母多次帶到家鄉(xiāng)省親,家鄉(xiāng)的小伙伴們熟悉了,常常會說,去不去黃山玩,他們說一大早帶上干糧出發(fā),80里地,中午時分可以到。

可當時我對黃山竟然沒有感覺。恰恰是一套郵票激發(fā)了我對黃山的感情和熱愛。上中學我就隨父母去了西安。第一次回景德鎮(zhèn)看祖母的時候,隔壁一大小伙一天在整理郵票,我一下就被那幾枚圖像山影綽綽,巍峨瑰麗的郵票而吸引,我問這是什么山?這么漂亮!他說,黃山啊離我們這里才100多公里啊!哦!那是我家鄉(xiāng)的黃山,那時還叫“徽州地區(qū)”。于是我一張張撿拾起來看,那小伙忙遞過來一個小鑷子,我那時年輕眼神好,上面的小字看的清清楚楚。玉屏峰、迎客松、后海松石、清涼臺、天都峰、剪刀峰、萬松林、夢筆生花、蓮花峰、西海云潮、黃山古松、東海觀潮、石筍峰、石猴觀海、獅子林和蓬萊三島,共16枚。更讓我驚奇不已的是,郵票上大部分的圖畫不是山是黃色的,就是背景的天空是黃色的,果然是“黃山”??!實際上后來知道黃山最早稱“黟山”,就是我家鄉(xiāng)黟縣的“黟”,“黟山”,表現(xiàn)的就是在空中自由綻放的黑黝黝的花崗巖,那些不屈不撓的力量。后來是為了紀念黃帝在這里煉丹,才改成黃山,于是天作之合和黃河連在了一起。我被那些奇峰怪石所打動,當時我就用筆認認真真記下這16個景點,心想我上黃山后,一定要按照郵票上的圖案一一去走訪觀賞。這是一個漫長的等待,直到迎來了中國標志性的時刻:恢復高考,1982年大學分配,我又回到第二故鄉(xiāng)——景德鎮(zhèn)市,這個離黃山近在咫尺的地方。隨著不斷陪伴親友們,我有機會一而再,再而三登上黃山。甚至我在深圳工作,都去了一趟黃山。

有一次,我認認真真地帶上了借來的郵票(將郵票放進專制的塑料袋里),一張張去核對風景,因為那些圖案都是通過真實的照片影雕套印的,我都能找到“圖案”的原版,然后我就手拿郵票和真實的“原版”合影,我戲稱這是“極限照片”。當時都是黑白膠片,尤其我后來一再調(diào)動工作,這些照片“失蹤”了。

最離奇的是有一次傍晚,那晚霞呈金黃色,將黃山的座座山峰都染成了金黃色,連天空也是金黃色的。至此我深信黃山果然是黃山,我原以為郵票是刻意的創(chuàng)作,那知郵票上那黃山的方寸精彩在黃山真實的萬千世界里已相形見絀。我也感悟了這精致獨特的方寸之地無欺我也。1997年10月20日國家郵政局為了迎接第22屆萬國郵政聯(lián)盟大會暨中國1999世界集郵展覽,再次發(fā)行《黃山》特種郵票,全套8枚(連印在一版之中),影寫版。分別描繪了黃山迎客松、西海群峰、飛來石、北海峰巒、玉屏峰、筆鋒、天都峰、蓬萊三島的景色,還是第一次郵票的風格,還是我曾在黃山上看到的“黃山黃”的色調(diào)。這時的我二話不說,將此套郵票收入我的郵票冊里。




作者簡介:吳蔭祥,筆名:吳笛(吳迪)。愛好文學50余載。喜歡背雙肩包獨自遠行,逗留機場和書店,喜愛超微和創(chuàng)意物件;朋友圈只發(fā)詩歌。

主播:潺潺溪水,本名陳麗萍,高校退休教師,熱愛生活,興趣廣泛,喜歡用攝影挖掘美,用聲音傳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