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畫墨香●文學魅力●美的藝術

征稿投稿郵箱564231311@qq.com



刊頭題字:葛裕鈞(江蘇)
著名書畫家

刊頭題畫:張建新(山東)
中國書畫名家



詩人風采

詩人簡介
陳興中,甘肅臨洮人,先后畢業(yè)于甘肅省財貿學校金融專業(yè),、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tǒng)計學院,大專學歷。喜歡讀書藏書,愛好詩酒泉林;崇尚自然,附庸風雅。對唐詩宋詞元曲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情有獨鐘。時有詩文見諸報刊。2014年出版民俗文化學著作《劃拳的藝術》,2019年推出散文集《父愛如山》,2021年5月出版?zhèn)€人詩集《江山錦繡與君同》。
現(xiàn)任臨洮縣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

臨洮縣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
陳興中詩隨筆作品選

沈括也者
文/陳興中
沈括,浙江錢塘人,字存中,博學善詞令,于天文、律歷、音樂、醫(yī)藥、卜算諸事,無不通曉,是中國歷史上,自張衡以降最有名的科學家,所著《夢溪筆談》,頗為后人稱道。紀曉嵐評價他:“括在北宋,學問最為博洽,于當代掌故及天文、算法、鐘律尤所究心”。李約瑟博士更是對他推戴有加,說他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在我國科學技術領域具有深遠影響的人物,在實際生活中,卻是一個反復無常、首鼠兩端、陰險狡詐的卑鄙小人。
有論者以為,這與他少而家貧、多才多藝卻又郁郁不得志不無關系。
沈括三十一歲才考中進士,一旦步入仕途,便現(xiàn)了原形,被冠蓋榮華深深吸引,從此熱衷利祿,竭力鉆營進取。
據(jù)史書記載,蘇軾通判杭州時,沈括以兩浙路察訪使受命巡視湖州水利工程。到了杭州,他便厚顏無恥,借機與東坡交往敘舊,以圖索取坡仙詩書文字。其時,蘇軾的文章書法,已經名重天下。
按說,這也是人之常情,蘇軾君子不疑,也就成全了他。
不料他妒火中燒,待回到京師,便循章摘句,附會穿鑿,逐一加以簽注,附在察訪報告里,簽貼進呈,狀告蘇軾“詞皆訕懟”、詆毀罔上,誣蔑他“愚弄朝廷”,“無君臣之義”,挑撥君臣關系。好在神宗皇帝不信讒言,置若罔聞,使東坡暫時躲過一劫。然而,沈括被當時及后來者指為“烏臺詩案”的始作俑者是確鑿無疑的。
這出把戲,經五六年一直無事,到了元豐二年,李定、舒亶之流為虎作倀,果然舊事重提,祭起這面大旗,他們沆瀣一氣,從沈括處學得手段,媒孽誣陷,終致“烏臺詩案”冤獄得逞,陷蘇軾于瀕死境地。
王安石因倡言變法,贏得神宗青眼,遂把持政柄,一時權傾朝野。沈括嗅得風氣,溜須拍馬,因勢利乘,極盡諂媚逢迎之能事,茍得走紅。
及神宗欲任沈括主事,王安石進言:“沈括壬人(亦即小人),不可親近”,適時予以阻止。
等到王安石變法失敗后二次罷相,沈括已升任掌管全國財政的三司使。這時,他自度王安石已無利用價值,便落井下石,轉換門庭,跑去諂媚新任宰相吳充,并條陳新政諸多不是,在背后搗鬼,說安石壞話。
不成想,吳充將此事和盤端于神宗,加之御史蔡確等人適逢此時上疏彈劾沈括,惹得神宗以“反復無?!睘橛?,在盛怒之下將其逐出朝堂,貶往宣州。
時光流轉,滄海桑田,待到宋哲宗元祐四年,蘇軾時來運轉,東山再起,以兩浙西路兵馬鈐轄龍圖閣學士知杭州,在潤州賦閑的沈括又不避風塵年紀,鞍馬勞頓,腆著老臉去幾百里外的杭州拜訪蘇軾。此時,潤州隸屬東坡先生的權力鞭策之內。不管沈括用心如何,這個一生寬宏大度、與人為善的老人,還是熱情接待了他。所謂宵壤冰炭,判然有別。
沈括長東坡五六歲,一生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歷任多職,蹤跡南北,是一個有能量也有政治野心之人。他曾出使遼國,且具有一定軍事才能。宋哲宗元豐三年,沈括改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執(zhí)掌一方帥印,抵御西夏。終因剛愎自用,招致失敗。以后又起起落落,浪跡官場。
元豐五年十月,宋庭以“議筑永樂城,敵至卻應對失當”為由,貶沈括為筠州團練副使,隨州安置。自此,沈括的政治生涯江河日下,進入黑暗時期,日漸淡出仕途,開始讀書著述,過上居家賦閑的日子。
中國人識人論事,自有一套約定俗成的標準,依此,沈括也可說是一個命運多舛之人。很不幸,他的第二任妻子張氏,就是一頭十足的雌性河東獅。書載:沈妻“嬌蠻兇悍”,經常責罵于他,甚至不時“拳腳相加”。在秀州時,張氏經常追到官衙去控告他。有一次,妻子發(fā)脾氣,竟將沈括的胡須連皮帶肉扯將下來,后經兒女們連哭帶號,跪地求饒,才把張氏的怒火平息下來。經此一劫,沈括度日如年,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自嘆將不久人世。斯文掃地如此,誰又能不為之一掬同情之淚!
又:記得蘇軾當初進翰林院日,林希撰啟致賀,詞曰:“父子以文章名世,邁淵云司馬之才;兄弟以方正決科,冠晁董公孫之學”,褒美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比及蘇家兄弟罹難,則又搖身一變,借助手中權力,丑詆不遺余力。人心不古如此,令人不免太息!
閱讀史事,著實讓人感慨良多,單就蘇試之事而言,沈括和后來承接其衣缽的何正臣、舒亶、李定、李宜之、朱光庭、傅堯俞、趙挺之、賈易、趙君錫、董敦敏、黃慶基、李清臣、虞策、來之邵、張商英、章惇、以及人稱“楊三變”的楊畏之流,雖結網(wǎng)羅織、含沙射影,窮盡其伎倆,但民心似秤,天意難違,最終卻玉成一個百煉金剛似的蘇軾,給后世留下璨若星河、如花似玉般的文字,使華夏文脈昌盛不絕,真可謂中華幸甚,天下幸甚!
2021年10月18日于春申
西湖,西湖
文/陳興中
天下稱名西湖的水域,不知其幾,而為世人津津樂道者,大概莫過于杭州西湖及江蘇揚州的瘦西湖。提起西湖,人們首先想到的,大略都是杭州西湖,其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如此美好,自是不待言說的。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提起這首詩,也許沒有人不想到蘇軾,說到蘇軾,也許沒有人不想到人間天堂的杭州,說到杭州,也許更沒有人不想到西湖與這首詩。杭州,西湖,蘇軾,還有他這首膾炙人口的詩,自北宋以降,就各自獨立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宛如一顆璀璨奪目的寶石,雖歷近千年風雨剝蝕洗禮,依舊熠熠生輝,光芒萬丈。
東坡先生此詩一旦問世,便名震天下,成為文壇翹楚,使得歷朝歷代吟誦西湖的文人及其作品,都為之減色,人們公認其“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東坡先生說,“使杭州而無西湖,如人去其眉目,豈復為人乎!”誠哉斯言!
西湖之于杭州,不可或缺如此。
西湖是造物對杭州人的厚愛,是上天賜予杭州人的無尚榮寵與禮物,既可說是杭州的榮耀,亦可說是杭州的地理標志和種種優(yōu)越的基礎。有了它,杭州城及其風景名勝才得以騰譽天下。
西湖名勝古跡多如牛毛,比如蘇堤春曉、斷橋殘雪、柳浪聞鶯、三潭印月、雷峰夕照、花港觀魚、平湖秋月、曲院風荷;比如蘇小小墓、張蒼水祠,武松墓,還有千古名剎靈隱寺,以及孤山的梅花、林逋與梅妻鶴子的故事、白居易、錢镠、歐陽修、秋瑾、陳英士、康熙的題字、乾隆的蹤跡、六一泉、放鶴亭、西泠印社,獅子峰、梅花塢的龍井茶,玉皇山、滿覺隴的桂花林等等等等,真是不勝枚舉。
臨洮鄉(xiāng)賢黃文忠題寫在“西湖天下景”亭上的楹聯(lián)“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和平湖秋月景區(qū)的“魚戲平湖穿遠岫 雁鳴秋月寫長天”等傳誦人口的名聯(lián),至今仍然與西湖的山光水色結成一體,相映生輝。
杭州,原在水底,由滄海變桑田,古時雖為城市,而泉咸水苦,居民甚少,一時難成氣候,未免寒酸。
西湖的開鑿,始于唐穆宗長慶二年,水源出自錢塘,后經白居易用心治理,才把江水與湖水隔離,方得一個獨立的存在。
然而,在蘇軾先后兩度蒞任杭州之前,它還是一塊混沌初開、藉藉無名之地。
有資料顯示, 西湖本無定名,最早傳說湖中曾有金牛見瑞,故唐人別集稱之為金牛湖;酈道元的《水經注》,則稱之為明圣湖;白居易守杭州,做石函泄水,隔斷錢塘江之水而有西湖,則又稱該湖為石函湖;宋初,真宗皇帝趙恒為報慈恩,亦為自己及子孫祈福,聽從宰相王欽若建議,指定西湖為皇家放生池,飼鳥養(yǎng)魚,以積陰德,故一時又稱放生湖,等到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一炮走紅,傳布海內外,才奠定了西湖流芳千古的名字,且使西湖與絕代美人西施風云際會,珠聯(lián)璧合,顧盼生輝。
后世所謂“西子湖”者,亦即由此源流而出。
蘇軾以后,西湖代有疏浚,經后來人千百年持續(xù)努力,致有今日局面。
杭州西湖以“蘇堤春曉”為第一盛景,自然是與蘇軾當年的功勞業(yè)績分不開的。
有詩為證:
蘇公堤
宋·董嗣杲
青紅一線界沙堤,
日日香風逐馬蹄。
三月桃花無浪起,
六橋柳色有鶯啼。
官亭飛蓋春相接,
酒舍收旗晚自迷。
游子豈知坡老意,
兩山長擁夕陽西。
有如此好山好水的供養(yǎng),必有靜中生慧的智者。是以,吳越之地,自古鐘靈毓秀,英才輩出,文章風流滿天下。
說罷西湖,我們似乎應該說說它的開拓者蘇軾。
東坡未第制科之前,聲名已上達九重。
然而,他的一生,卻極富戲劇性,大致可以用文章粲然、仕途坎坷、顛沛流離幾個字來概括。他六十多年的生命旅程,先后經歷了母喪,父喪,幼子之殤,和
三位妻子之喪,自及冠后首次離家出川,整個人生,宛如孤舟飄萍,始終處于憂患之中。
雖然,他也曾得到仁宗、英宗、神宗以及光憲太后、宣仁太后、欽圣憲肅皇后賞識與提攜,但終是有緣無分,鴻圖難展。
仁宗第一次見到他們兄弟二人,大喜過望,自稱為后世子孫覓得兩位太平宰相。
英宗初次陛見,即欲破格擢拔他為知制誥那樣的御前重臣,只因天年不永,陰差陽錯。
神宗對他,既愛又恨,由于種種因素掣肘,未得大用而龍馭上賓。
后來,他又貴為哲宗帝師多少年,最終卻被這個不肖豎子放逐蠻荒,將他的一世榮名扯得粉碎。
人稱蘇軾“少年讀書狂勇,如名駒放足?!彼簧诳?,廣結善緣,蹤跡所到之處,不是植樹種草,就是開渠浚湖,鋪路搭橋,為人類播下無數(shù)造福的種子,有榮華富貴,亦有窮途潦倒,回想之際,令人不免扼腕嘆息。
今日,西湖以明山秀水的無尚風光而成為杭州,浙江,乃至中國的一張名片,被世人叫得山響,蘇軾的締造之功是永遠不可泯滅的。
2021年10月20日于春申
三旨相公
文/陳興中
王珪,字禹玉,四川華陽人,說來還是蘇軾的鄉(xiāng)黨。歷仕三朝,一向盤踞翰林院,受知于英宗,掌內外制十五年,朝廷典冊,多出其手,自執(zhí)政至宰相,凡十六年。
為文好用金玉錦繡字樣,時人譏為“至寶丹”,自詡文章獨步天下,不料后起的蘇軾文名遠勝于他,遂以鼠肚雞腸,心生嫉妒,想方設法,誣陷勾連,欲將其扼殺于搖籃之中,以便獨領風騷。
王珪側身廊廟一二十年,大權在握,政治上無所作為,是一個尸位素餐、只求保身的庸俗官僚,以撞鐘與諂媚為能事,貪圖安逸,只圖高官厚祿。
據(jù)《宋史·王珪傳》記載,王珪上朝奏事時,自稱取圣旨;皇帝批答交辦時,稱領圣旨;待到對下發(fā)布命令,則稱已得圣旨。以此,為自己贏得一個綽號,人稱“三旨相公”。他的為人做事,于此可見一斑。
典籍曾留下他兩則極端的事例。
烏臺詩案初起,王珪即在暗中結交李定、張璪等等一干奸佞之徒,興風作浪,織成冤獄。待到即將定讞,適逢光獻太皇太后病重而大赦天下,李定、舒亶之流因無切實證據(jù)而擔心蘇軾不死,繼續(xù)網(wǎng)落搜求,妄圖陷東坡于大逆不道之死罪,以防備赦免。于是,再用蘇軾所寫《雙檜詩》捏造事端,密謀由右相王珪進見皇帝時以“蘇軾于陛下確有不臣之心”為言,挑撥離間,圖謀置蘇軾于萬劫不復之地。
蘇軾通判杭州時,曾結識秀才王復,其家世代業(yè)醫(yī),小有名聲,門前有兩棵百年老檜,枝繁葉茂,欣欣向榮。應主人約請,蘇軾為之作詩,其中有“根到九泉無曲處,此心惟有蟄龍知”一句。
聽了王珪的話,神宗改容道:“卿何以知之?”
王珪乘機煽火,立即補充道:“陛下飛龍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知于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
神宗回答說,詩人之詞,怎么可以這樣評論。他只是詠檜,此事與我何干?
見皇帝明白通達如此,王珪一時語塞。
此時,恰好章惇侍奉在側,接口疏解道:“龍者,非獨人君,人臣俱可以言龍也?!?br/> 退朝后,章惇詰問王珪:你這是要滅人家九族嗎?
沒想到這個毫無廉恥的無賴小人又嫁禍他人,竟然推諉道:“這是舒亶說的”。
聽罷這話,連章惇這樣陰險狠毒之輩都氣憤得大聲嚷嚷道:“舒亶的口水也可以吃的嗎!”
為此一句話,醇厚善良的蘇軾,之后雖屢遭章惇結伙圍追堵截庶幾至死,卻幾乎感激他一輩子。
王安石勢盛時,王珪便極力逢迎,只怕落于人后。等到其落荒下野,卻又唯恐避之不及,只恨自己不能將其置于死地。
一日,王珪與王安石同侍朝堂,有一只大虱子從安石的襦頭爬上胡須,皇上看到后笑而不置,王安石并不知道。退朝后,王珪指告安石,安石命侍從捉去,王珪不肯,說,“不可輕去,轍獻一言,以頌虱之功”?!叭绾??”安石問他。王珪應聲作答:“屢游相須,曾經御覽”。意思是:那不是一般的虱子,它可是爬過宰相胡須,經過皇帝親眼觀看,是見過大世面的。
佞人溜須拍馬,不擇手段,以至舐痔舔癰,王珪借一只寄生蟲大做文章,歌功頌德,忸怩作態(tài)如此,能不叫人笑落大牙歟?
元豐三年九月,鑒于朝局混亂,繼起無人,嚴重影響國家各項事業(yè)發(fā)展,神宗擬定起復司馬光為御史中丞、蘇軾為中書舍人。這兩個職位多為皇帝親信,非常顯貴。
得此消息,王珪、蔡確“相顧失色”,
因為心中有鬼,所以十分害怕。于是又心生一計,妄圖利用神宗急于收復靈武失地的心理,重燃與西夏的戰(zhàn)火,借機轉移皇帝的注意力,使其手忙腳亂,從而達到阻止蘇軾等人仕進的目的。結果,年輕的神宗因忙于戰(zhàn)事,顧此失彼,最終又因戰(zhàn)事失敗而一病不起,從而把招司馬光、蘇軾等人入朝的事擱置下來。其陰險毒辣,令人發(fā)指。
元豐四年十月,朝議官員任職名單,談到著作郎一職,神宗說:“此非蘇軾不可。”眾人無言。
元豐五年,議修國史,神宗諭示:“國史大事,可命蘇軾主編?!蓖醌暋懊嬗须y色”。
派蘇軾修國史,既被王珪阻攔,神宗又降旨起復蘇軾以本官知江州。公事送到門下省,身任首相的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王珪以為不可,擬改任“承義郎,知江州太平觀”。
宋時,知州是大權在握的地方行政長官,以蘇軾的閱歷能耐,應該是駕輕就熟,得心應手。而“知太平觀”,則是要他養(yǎng)老賦閑。
對于蘇軾的起復任命,王珪先是推,推不掉就拖,一拖再拖,直到“命格不下”。
當時就有很多人為蘇軾打抱不平,人們非常憤慨地說,蘇軾的不能承恩復任,全是王珪的“功勞”。
這時,蘇軾被貶后已經在黃州閑居四年。
時光流逝到元豐七年,也許是神宗等得有點心急,也許是他“已灼知蘇軾衷心,實無他腸”,于是不再和王珪等執(zhí)政宰臣商量,徑自以“皇帝手札”的形式,量移蘇軾到汝州。
汝州在河南省中西部,距皇城汴梁約200千米,在哪個山高路遠的時代,以一介罪臣,這樣處置,已算是一份不錯的恩賜。
“皇帝手札”,或曰手詔,亦是舊日任用官僚的一種方式,大概類似后來的“特任”,除了萬不得已或非常恩典,或皇帝決意要辦的事,一般不用。一經頒布,臣下只能遵行,不得再議。
所謂“量移”,意思是“該恩原赦”,還不能看做起復,大概就是“近處安置”。
同年四月,告下黃州,“特授蘇軾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汝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雖然如此,但一切都無多大改變,只是從偏遠的黃州移居京畿附近而已。
這是蘇軾重新啟用的第一步,以后還有許許多多的路,要他來走。
元豐八年三月初五,神宗皇帝以三十八歲之英年龍馭上賓,駕崩福寧殿。
同年五月,人稱“女中堯舜”的宣仁太皇太后垂簾攝政,正式頒發(fā)朝命,復官蘇軾為朝奉郎。
六月告下,蘇軾以朝奉郎起知登州軍州事。
九月,蘇軾到登州治所才五天,又接到朝廷新的任命:“以朝奉郎知登州蘇軾為禮部郎中”。宛然“五日京兆”。
元祐元年三月,蘇軾以“特詔”,免試為中書舍人。
宋制,中書舍人不僅是宰相的屬官,而且例兼“知制誥”,口含天憲,代擬王言,因此必先考試,然后受命。所以不是等閑的榮寵。
是年八月,太皇太后再頒恩詔,遷蘇軾為“翰林學士、知制誥”。以三品之秩,宣詔入學士院。在昔時,這是儒臣所能得到的至高尊榮。
蘇軾還朝未滿一年,扶搖直上,躋身玉堂,為始料所不能及。在宣仁太后是簾眷之隆,在他自己卻是踧踖不安。他接連上疏請辭,太后卻一再慰留,不準去職。
后來,蘇軾又數(shù)次承恩與太皇太后和哲宗皇帝在便殿詔對。打那以后,他便意識到,此身已非己有,心中不再有絲毫安危禍福的顧慮,一心舉念,只想著以一死來報答知遇之恩。此時的蘇軾,有如陽春白雪,音高和寡,實際上已經處于非常危險的邊緣。
除了蘇軾本人,誰也不會想到,正是這些錦繡燦爛的好意與善行,卻在有意無意中播下種種惡因,留待哲宗長成親政后,在斗筲之徒挑唆攛掇之下,瘋狂反攻倒算,使坡老命懸一線,陷于九死一生。
魏人李康曾經說過,“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
蘇軾寓居黃州定慧院時,曾做《卜算子》一闕,如曰: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回看蘇軾一生,實實為盛名所累。他出言率性,剛直不阿,忠貞不渝,不免遭人詆毀、圍繞著他,總有一股暗流在涌動,政治上的失敗,已然是他的宿命。
上述這些事情,粗看似乎與王珪無涉,但蘇軾一生的命運,其實于他青壯年時遭遇王珪之流妒忌誣陷時業(yè)已注定,只是因果的顯現(xiàn),尚需時日。
王珪與蘇軾本是蜀中老鄉(xiāng),地緣親近且雙富文名,理應敦睦友好,風云際會,不料他吃葡萄太多而滋生醋意,只為一己榮樂,在有意無意中干出許多傷天害理的齷齪勾當,損人不利己,引來后世不少罵名。
王珪等輩為人如此奸詐猥瑣,卻在官場混得風生水起,以至成為宰相,金紫光祿大夫,岐國公,死后還被追贈太師,獵獲無比榮光,說明那里才是適合他們生長的膏腴之地,雖然不免腌腌臜臜,卻也如魚得水,沆瀣一氣。
王珪身后親眷,青史勒名者,有他的外孫女李清照及其丈夫金石學家趙明誠,當然還有人人唾罵的孫女王氏與她的夫婿佞人秦檜,其中一個是光照千古、眾口一詞的大詞人,一個卻是遺臭萬年、總也讓時間的風雨洗不白的無行政客。
歷史的煙云撲朔迷離如此,實在讓人眼花繚亂,匪夷所思。
2021年10月22日于春申



投稿須知
1、【雙槐文學藝術社】為文學和書畫藝術綜合微刊平臺,歡迎您關注公眾號shhwxyshy。投稿方式:郵箱投稿564231311@qq.com。為了擴大宣傳,凡雙槐文學藝術社刊出作品,同步在微博推出。優(yōu)秀作品在城市頭條刊發(fā)。
2、微刊歡迎原創(chuàng)首發(fā),請勿一稿多投。來稿以微小說1篇,散文1篇(含散文詩2篇)、詩歌(現(xiàn)代詩3首、古詩詞5首)、攝影書畫不限,作品+個人簡介+照片格式發(fā)。城市頭條精選10人薈萃文選推送。微刊為每日???,城市頭條為周刊。
3、請投稿作者認真檢查后再投稿,文責自負。投稿15日內未刊登,請自行處理,恕不退回。
4、稿酬由讀者來定。文章發(fā)布后,一周內到賬的贊賞額,30%作為平臺運營,20%獎勵編輯和誦讀者,50%歸作者所有,所有稿酬按微信公眾平臺和城市頭條平臺扣除費用的比例計酬。稿酬以微信紅包形式7天后發(fā)放,無贊賞就無稿酬,10元及以下不發(fā)放。領取贊賞請加主編微信,以便按時發(fā)放。凡無轉發(fā)朋友圈或閱讀量不足100者,本刊不再編輯刊發(fā)。
5、本平臺所有圖片來自網(wǎng)絡,若有侵權請告知,進行刪除。
6、本平臺所有作品詩作者原創(chuàng)授權發(fā)布,嚴禁未經平臺授權轉載,保護原創(chuàng)權益。




中國雙槐文學藝術傳媒中心
平臺團隊
社長兼總編:馬誠
責 任 編 輯:瀟瀟
文 案 策 劃:彥程
編委
現(xiàn)代詩部:春華秋實 周文東 伊曉雪
古詩部:白雪 祝漢波 孫師峰(火焰)
微小說部:竇秋昌(魯秋)董永卿
散文部:蘇保忠
書畫部:王福源 墨緣
外聯(lián)部:流云

本刊特約作家(詩人):
祝漢波(湖北)周文東(新疆)
董永卿(河南)蘇保忠(河北)
伊曉雪(黑龍江)孫師峰(火焰)(河北)
竇秋昌(魯秋)(山東)
張世明(山東) 夕陽音(廣東)
本刊特約書畫家:
王福源(黑龍江)



(以下排名按發(fā)表作品順序)
由于版面限制,部分列出,敬請諒解
本刊刊出著名作家名錄

匡天龍(廣東)中國作協(xié)會員
周鐵株(廣東)中國作協(xié)會員
王克臣(北京)中國作家協(xié)會
北陜(陜西)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華辭賦社
馬忠方(湖南)世紀百家高級創(chuàng)作員
周家?。ㄉ綎|)軍旅作家
胡世?。ê保┪鞑寇娐迷娙?/span>
張壽嶺(甘肅)詩詞作家
徐錦成(江蘇)中國詩詞文化傳承者
許剛(山西)中國精短文學學會會員
李剛(四川)中華文化藝術推廣聯(lián)合會會員
雪潮 (湖北)省研學旅行導師
趙有成(陜西)西安市未央?yún)^(qū)作協(xié)會員
牛占才(寧夏)石嘴山市作協(xié)會員
李德山(山水行旅)(河南)省詩歌研究協(xié)會會員
蕭成明(云南)省詩詞楹聯(lián)學會會員
張富禮(河南)中國文化管理協(xié)會
工作委員會會員
杭義才(江蘇)中國詩詞研究會會員
王楚雄(廣州)香港詩詞學會會員
高淦青(江蘇)中國鄉(xiāng)土詩人協(xié)會會員
張金福(貴州)《當代作家協(xié)會》會員
張淸彥(河北)中國作家交流協(xié)會會員
鄧友譜(湖北)海內外書畫藝術聯(lián)誼會會員
楊廣武(老鷹)(吉林)世界漢語文學
作家協(xié)會會員
楊貴平(貴州)中國礦業(yè)作家協(xié)會會員
吳文琴(廣州)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
鄧林銘(廣西)北流市科普作家協(xié)會
主席
黃昌才(湖南)中國詩書畫家網(wǎng)
藝術家委員會副主席
劉如春(廣州)中華散文網(wǎng)創(chuàng)委會
副主席
林克勝(吉林)原長春市文聯(lián)
副主席
張洪生(黑龍江)雞西作協(xié)
副主席
趙放嵐(云南)世界文學藝術家協(xié)會
副主席
楊洪超(河南)中國詩詞研究會副會長
劉作禮 (吉林)長春日報社巡視員
馬曉春(甘肅)中國少數(shù)民族作家
丁虎田(印清)(山西)普應寺住持
兼佛教協(xié)會詩人
李威(四川)實力派詩人
周凰(山東)中國著名百強
網(wǎng)紅詩人
魏國成(河南)中國文壇百強榜
十大杰出詩人
王利全(云南)中華文化
十大杰出詩人
李立方(香港)著名詩人
施怡淡(香港)著名詩人
賀梅芳(香港)詩人
陳濤(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
川鷹(福建)華東理工大學
客座教授
姚樹元(江蘇)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
文化干事
。。。。。。
本刊刊出海外作家和書畫家名錄
唐生趣經(美國)猶他大學
博士
謝世明(美國)金山中書畫藝術研究院
會員
迦南美地(澳大利亞)華文報刊
福音欄目自由撰稿人
楊新華(澳大利亞)自由撰稿人
書含(西班牙)華文自由撰稿人
黃科(巴拿馬)華文自由撰稿人
郭醒奇(加拿大)華文自由撰稿人
。。。。。
本刊刊出著名書畫家名錄
郝建華(北京)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梁超龍(廣東)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郭東昌(廣西)中國當代書畫名家
彭梓校(湖南)中國當代書畫名家
于順生(湖南)中國五行畫創(chuàng)立者
劉德芳(河南)中國根筆書法創(chuàng)立者
伊和君(山東)中國當代花鳥畫院
副院長
余海軍(湖北)深圳市傳奇教育書畫院
院長
張建新(山東)杜受田書畫院
院長
曹大步(江蘇)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
常務理事
余子(浙江)著名書畫家
葛裕鈞(江蘇)著名書畫家
于文京(山東)文化部老年書畫研究會
會員
吳成都(江蘇)中國書畫家協(xié)會會員
劉保進(山東)中國書畫名家網(wǎng)藝委會
副主席
李志明(河南)中國書畫藝術指導委員會
瘦金體書法研究專業(yè)委員會會長
徐忠源(山東)中國書畫家協(xié)會
副會長
楊瑞堂(山東)(英國)牛津藝術學院
客座教授
牛津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
楊福平(甘肅)南京市長江書畫藝術
研究院教授
。。。。。。
友情刊出其他平臺作者名錄
張玉庭(安徽)《讀者》
特約作家
朱建中(江西)“中國鄉(xiāng)村詩人”
認證作家
高淦青(江蘇)《中國作家報》
專欄作家
吳傳中(江蘇)《當代作家陳列館》
專欄作家
張洪斌(河南)《美塑》雜志社
簽約作家
王正平(上海)《新月小詩》
特約詩人
王成元(河南)筑夢文學社
特約作者
謙誠【中國】新時代詩典
簽約詩人
崔鳳芹(吉林)青年作家網(wǎng)
簽約作家
馬萌勃(甘肅)《中國詩歌網(wǎng)》
駐站詩人
陳國生(湖南)中國詩歌網(wǎng)
認證詩人
曾吉林(重慶)央視12頻道夕陽紅欄目
報道詩人
韓子君(黑龍江)《世界華人文學》
中國東北分社副社長、副主編
朱守平(浙江)中國遠山文學網(wǎng)
副總編輯
王繼杰(安徽)《三江吟苑》
執(zhí)行主編
李忠會(廣州)《南海老干》
主編
李江紅《文藝作家》平臺
副主編
馬新(陜西)軍地紅色文學
副主編
袁子彈(湖北)中國詩詞流派網(wǎng)
編輯
楊松(寧波)詩友之家
總裁
黃昌才(湖南)中國詩書畫家網(wǎng)藝術家
委員會副主席
徐克(江蘇)東方文明傳播會江蘇分會
副主席
張峰(河南)南國文學總社
鄭州分社社長
李振峰(山西)縣詩詞協(xié)會
副理事長
孫清華(山東)濰坊市奎文作協(xié)
理事
魏興元(山西)《詩詞世界》雜志社
理事
董峰(江蘇)全球漢詩總會
理事
孫海勇(西魂)(新疆)中國青年詩人協(xié)會
理事
唐子岳(湖南)株洲市詩協(xié)
理事
劉衛(wèi)軍(湖南)益陽市老干詩詞協(xié)會
理事
王朝霞(山西)全民悅讀太原閱讀會
宣傳部部長
李桐林(吉林)松原市楹聯(lián)協(xié)會
副秘書長
胡榮譽(學藩)(湖南)孔子詩歌協(xié)會
副秘書長


掃二維碼
關注《雙槐文學藝術社》公眾號

點擊下面點贊、評論和打賞,
您將感受到原創(chuàng)作品的力量,
您的贊賞是作者創(chuàng)作動力的源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