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的重要概念,具有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性意義。從文化和學術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我們也需要具備“新時代”的意識,打造“新時代”的目光,擁有“新時代”的思維,實現(xiàn)“新時代”的目標。
入選此次活動的書畫家,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創(chuàng)作了大量有生命力,有穿透力的藝術作品,在“新時代”構筑了具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新經(jīng)典,以一種強大的文化力量,參與推動了“新文化”,是中國新文化的推動者。

于阿軍
北京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北京圣品書院藝術總監(jiān)
東城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辭職做專職畫家
初步涉獵胡同題材
1992年,于阿軍把穩(wěn)定的中學教師工作辭掉,專心致志地在家畫畫。
“社會上把我這樣的人叫做職業(yè)畫家,其實我們就是所有的經(jīng)濟來源都是通過賣畫來實現(xiàn)的人。我深知,選擇全心全意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這條路相當不容易,但憑著我對藝術深切的愛一定能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堅韌不拔,水滴石穿!”
最初為了生計,他畫過一些以佛教為題材的作品,后來又創(chuàng)作了一些陜北的風景和人物畫。雖然這段時間的作品也能賣出幾幅,但他對這些作品都不滿意,因為沒有深入到當?shù)氐娘L土人情中,僅僅浮光掠影地通過采風時拍的一些照片進行構思和創(chuàng)作,難以表現(xiàn)出真正的感染力。
1994年深秋的一個下午,他和幾個朋友騎著自行車在胡同里拍照片,尋找新的繪畫題材。起初覺得胡同里面很亂,沒什么感覺。到了傍晚時分,將要結束此行的時候,他扭頭之間忽然看到一個場景,覺得非常好看,完全可以入畫:在一條有點曲折的胡同里,一個很舊的老門樓和一扇十分斑駁的朱漆大門,在暖暖的夕陽的照射下,構成了一個完美的畫面。
當時的他根本沒有意識到,就是這樣一個略帶巧合的會面成全了他和北京胡同一生的緣分。

《爽塏居》
沒過多久,描繪此景的作品誕生了,比他以前畫的其他題材的作品在感覺上好很多。一些畫家朋友看過之后也認為,這幅畫對胡同魅力的表達比較準確,還有一種親和感。其實,他在創(chuàng)作時并沒有想太多,僅僅是畫家眼中的一個美景寫實罷了。
“可能是由于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對胡同和胡同里的人有多方面的接觸和了解,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胡同視覺形象的美感和對胡同人文特色的潛意識!

《深宅大院》

《晚秋》

《晚秋草圖》

《寂》
從1994年開始,一年四季他從未間斷過到胡同里搜集素材,拍了大量照片,創(chuàng)作了一些作品,陸續(xù)參加了北京美術家協(xié)會舉辦的展覽。

《胡同里的大晴天》
1996年在北京藝術節(jié)上,他的《胡同里的大晴天》獲得了金獎。這段時期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基本上是按照對胡同美景的直觀感受畫出來的,所以畫面呈現(xiàn)出類似于寫生風景畫的模樣。
第一個10年
聚焦胡同老門
談到自己畫風的形成,不得不提老舍先生的文學作品對他的影響。老舍先生筆下的北京胡同里的人和事,喚醒了他對往昔許許多多關于北京城的美好記憶和豐富想象。冥冥之中,老舍先生用他筆下鮮活的人物引導著他進入生活和成長的這座偉大城市的核心境界中。
他用畫家的眼光重新審視胡同的整體形象和大量具有人文特色的細節(jié),把自己對胡同深沉的情感蘊含在要表現(xiàn)的胡同門樓和大門里。

《金秋》
“藝術作品首先要感動自己,如果不能使自己為之興奮、癡狂,以至于沉思,那還何談觀者在作品前長久駐足!
1996年8月,他的20幅作品在中國藝術博覽會上展出,參觀的人非常多,得到了不少的好評和鼓勵,此次,他還與香港“世界畫廊”簽約。雙方約定:今后10年他的所有作品均由該畫廊展出和銷售,并且每兩年在香港舉辦一次個人畫展。有這樣一個專業(yè)的團隊進行運作,使他能夠更專心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努力地豐厚自己的學識,磨練自己的技巧。
他徜徉在眾多胡同之間,那些數(shù)不清的胡同老門是胡同建筑中最漂亮的部分,從清晨到傍晚,隨時捕捉著令他感動的細節(jié),數(shù)年間,他用相機記錄了大量的老門影像(遺憾的是大部分老門已經(jīng)不復存在)。

這些老門雖然看上去有些頹敗,有些斑駁,但仍能讓人感受到生活在皇城根下的人們的自信與醇厚。
情感的沖動帶動著繪畫的靈感,他將時光流逝的痕跡特征真實地展示在畫布上。他深信:詩不僅在遠方,也在自己的家門口。
從1998年到2008年這十年是于阿軍創(chuàng)作的多產(chǎn)期,每年完成十幾幅作品。這十年間,他在構思、構圖、用光、用色等繪畫要素上,摸索著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色,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的藝術語言。


《故宮老門》

這段時期,他更偏重胡同老門的創(chuàng)作,對于如何用恰當?shù)臉媹D和色彩把老門展示在畫布上,他費了不少心思。經(jīng)過不斷嘗試,他最終選擇了整體對稱的構圖來表現(xiàn)老門固定的結構特征,把門上有特色的門環(huán)、對聯(lián)、門神等元素用類似于肖像畫的方式面對面地呈現(xiàn)給觀者,讓它飽經(jīng)風霜的面孔真實而樸素地與觀者見面,這一點也恰恰吻合了中國人把門稱作門臉的含義。

第二個10年
胡同與門樓交相輝映
2008年以后,隨著胡同改造和城市更新的步伐,于阿軍也在不斷探索新的繪畫主題。
“藝術創(chuàng)作就是一個不斷突破自己的過程,內心那股強烈的驅動力已不滿足于對胡同場景單一式的表達方式,我試圖用矛盾空間的方法,把大門與胡同風景或門樓結合在一起,營造一種新的視覺感受!

《紅色年代》

《春秋》

《后海北沿1號》

《發(fā)異香》
為使這種作品產(chǎn)生和諧統(tǒng)一的效果,他采用了兩個內容用同一光源的處理方法,把造型和色彩的重心放在一個主要部分來刻畫,以求得一種非現(xiàn)實的視覺融合。
2009年他的第一幅組合式作品《胡同故事》完成了。通常這種尺寸的作品,他用一個半月的時間就可以畫完,但這幅作品耗費了半年多的時間才完成,這種多視角的觀察和處理方法成為他今后創(chuàng)作的一個新方向。

第三個10年
他的“胡同”也在更新迭代
從2009年到今天,又是一個十年的時間,于阿軍一直在這種創(chuàng)作模式中嘗試著不同的變化,比如把記憶或想象中的事物與現(xiàn)實中的景物融合在一起,使創(chuàng)作的意向具有獨特的精神內涵。



《斜陽》

《夕照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