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鎮(zhèn)江酒海街社區(qū)歷史文化
▓ 祝誠|主編
酒海街社區(qū)志目錄。今發(fā)表第七《酒海街社區(qū)傳說故事》。
酒海街社區(qū)民間傳說故事
1、 南朝第一帝劉裕
南朝宋武帝劉裕
話說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共經歷了83個王朝,出了408個皇帝。其中有一位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劉裕(363—422年),就是我們京口人。他是一位平民出身的政治家、智勇雙全的軍事家、興利除弊的改革家。明代大思想家李贄,贊譽他是“定亂代興之君”,是平定天下、振興時代的皇帝。
他的出身可不是富二代,而是的的刮刮的窮二代。其父劉翹命運不濟,蝸居在壽丘山腳下。正如辛棄疾的詞中所說:“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劉裕出生時傳說有“異象”,什么“神光照室,甘露降樹”,父親就給他起個小名叫“奇奴”。奇奴幼年喪母,父親無力撫養(yǎng),只好將他寄養(yǎng)在舅舅家,因此“奇奴”就改叫”寄奴”了。寄奴從小四處打工。有時到南郊黃鶴山砍柴、放牛、耕地,有時去長江邊砍蘆柴、編蘆席、編草鞋,賣錢糊口。有一次,他砍蘆柴將手劃破了鮮血直流。只見他急中生智,隨手拔了一把地上的野草,敷到傷口上。很快奇跡出現,鮮血止住了。后來中草藥書就把此草喚做“劉寄奴”,治刀劍傷很有效。
寄奴長大了,身高7尺6寸。體壯如牛,“雄杰有大度”。又好舞槍弄棒、騎馬射箭,因而武藝高強。但他有個毛病好賭,好友王謐就勸告他說:“卿當成一代英雄!”他知錯就改,遂加入了“北府軍”。這支部隊,主要由南徐州(今鎮(zhèn)江)、兗州的流民、獵戶組成,紀律嚴明,能征善戰(zhàn),當時人們贊道:“京口酒可飲,箕可用,兵可使。”劉寄奴參軍如魚得水,智勇雙全,不久就當上了北府軍冠軍將軍孫無終的司馬。
公元401年6月,孫恩率領一支信奉五斗米道的亡命之徒十余萬眾,戰(zhàn)船千余首,沿長江而上直抵京口。其時“建康振駭,內外戒嚴”,京城危急,朝廷震動。于是緊急調兵遣將,傳令駐防浙江海鹽的劉裕率部火速救援。劉裕所部只有一千余人,才是孫恩大軍的百分之一!又是夜急行軍,人困馬乏。這仗可怎么打呢?哪知劉裕熟悉家鄉(xiāng)的地形,胸有成竹,知道孫恩定會從京口西津渡上岸。他便令部眾飛速搶占蒜山(今云臺山),這樣居高臨下,把一千人凝聚成鐵榔頭。待到孫恩部隊來時晚矣,擠在山下無法布陣。劉裕一聲令下,萬箭齊發(fā)。前軍一亂,后軍懵了,一下子亂成一鍋粥。孫恩亂中搶到一只木筏,這才逃上樓船,逃命去也。劉裕這一仗,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有勇有謀,從此威震四方!
作為軍事家,他的大陣仗還在后頭。409年、416年,他兩次統(tǒng)率晉軍北伐,長驅直入,先后滅掉了北方的南燕與后秦,收復了洛陽、長安等地。這為平定北方、南北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如今,有人稱他為東方的成吉思汗。因此,辛棄疾在詞中贊他道:“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北府軍是晉軍主力,劉裕是北府軍最高統(tǒng)帥和常勝將軍。晉恭帝眼見他一天天坐大而無可奈何,只好很不情愿地宣布“禪讓”,乖乖的把皇位讓給了劉裕,這就是南朝第一帝宋文帝??芍^是“朝為田舍郎,暮坐金鑾殿”!他是平民出身的皇帝,上臺后順應歷史潮流,削弱士族豪強、扶持平民參政,于是漸漸地,“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裕當了九五之尊的皇帝,自然要光宗耀祖。但他沒有大興土木,只是把京口的故居移到壽丘山上改建成“丹徒宮”。早年的“耨耜之具,頗有存者。皆命藏之,以留于后。”不久,他的兒子劉義隆(即宋文帝)來祭祖,看到這些農具感到面上無光,想要撤除。其時,有近臣勸道:“大舜躬耕歷山,伯禹親事土木,陛下不觀列圣之遺物,何以知稼穡之艱難?何以知先帝之至德乎?”這就把劉裕當年的一番苦心說透了:劉裕要用這些農具來教育后代不要忘本!可見,劉裕是一位“窮不失志、富不忘本”的皇帝。
2、肴肉的故事
肴肉
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有一天接到王母娘娘的請柬,邀他去瑤池赴蟠桃會。他遂趕忙倒騎毛驢上路。行進途中,忽聞到一股奇香從人間傳來。此時他正饑腸轆轆,于是按下云頭,順著香味騎驢尋去,來到鎮(zhèn)江酒海街一家老夫妻開的酒店,品嘗了白似水晶紅如瑪瑙的肴肉,越吃越香,贊不絕口。從此,三百多年來,鎮(zhèn)江肴肉越做越美,越傳越遠,聲名遠播。如今,多次被評為國家級、省級名優(yōu)特產金獎,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饋贈佳品與伴手禮,早已名揚四海。
3、范公橋的故事
范公橋碑銘
北宋范仲淹(989——1052)曾任潤州知州。他上任不久,就聽說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有一個小孩,在關河的小竹橋上,一不小心,腳底一滑,竟掉到河里淹死了。范仲淹是個時時處處關愛百姓的好官,他聽后非常傷心,人命關天呀。好些天,他都在思考該怎么辦?想來想去,他決定帶個頭,先捐出自己的俸祿,再向社會募集一些善款,把小竹橋改建成一座大石橋。果然,人們聽說要把小竹橋改建成大石橋,都紛紛贊助,慷慨解囊。但范仲淹知道,現金來往,日后不大說得清,容易滋生腐敗,所以他一概不收。大家轉而一想,索性將捐款買成建橋所必須要用的材料如石塊、簍筐、鉄釘等等。于是,許多石塊等材料都運到了橋邊。開工一年,一座寬闊平坦的大石橋便造好啦。范仲淹將這座橋命名為“清風橋”,而老百姓為了感恩范仲淹,都叫它“范公橋”。
4、陳升之“三不得”的故事
主角陳升之(左);寫《夢溪筆談》的沈括(右)。
北宋的沈括(1031-1095年),晚年就居住在酒海街對過巷子的夢溪園里。他花了八年時間,寫成了一部巨著《夢溪筆談》,被英國研究中國科技史的專家李約瑟博士稱為“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標”。其實,這部巨著里,還記錄了我們酒海街里的故事呢。話說當年的宰相陳升之(1011—1079年),北宋建州建陽(今福建建陽市)人。字旸叔。官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鎮(zhèn)江軍節(jié)度使,封秀國公。晚年在酒海街清溪治第修園,想在此安享晚年。哪知因病未能入住,此事被住在夢溪園的沈括知道了,特地將其記錄進《夢溪筆談》中。他寫道:“丞相陳秀公治第于潤州,極為閎壯,池館綿亙數百步。宅成,公已疾甚,唯肩輿一登西樓而已。人謂之‘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賣不得。”我們今日揣摩沈括的意思,大有還不如我這十畝大小、簡樸天成的夢溪園住得悠游自在呢。他譏謔了陳升之的揮霍豪奢生活。今人當引以為鑒。
《話說酒海街社區(qū)歷史文化》編寫組
組長:卜美琴 (女)
副組長:陳云華(女)
成員:祝誠(主編)、李德柱、楊俊達、王禮剛、許金龍、盛木蘭(女)、徐友生、竇芳娟(女)
攝影:楊志遠
主編祝誠
祝誠,江蘇省鎮(zhèn)江市人。1964年揚州師范學院中文專業(yè)本科畢業(yè)。中囯古代文學教授。曾任鎮(zhèn)江師專副校長、鎮(zhèn)江高專校長、江南大學太湖學院院長。曾獲普通高校教學成果國家級二等獎,評為江蘇省先進教育工作者。撰有《茅山抗戰(zhàn)勝利紀念碑碑文》《鎮(zhèn)江寶塔山學子亭記》并勒石,編撰有《竟陵派鍾惺譚元春選集》《元人鎮(zhèn)江小令賞析》等。曾任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理事、鎮(zhèn)江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