旮旯閑話(440)
一一千古一脈話詩情
作者:楊忠敏

在我小的時候,家兄買了一本一九五四年出版的《王老九詩選》。書是黑色封面,土紅色豎寫題名,設計精巧、插圖精致、印制精美。那算是我接觸到的第一本當代詩詩集。由此,也算對詩有了一點朦朦朧朧的感覺。
在我們這詩的國度里,說起詩歌的創(chuàng)作、閱讀和欣賞,那真是源遠流長、雅人深智、見解新穎、學術專精、成果累累,形成了人類文化史上獨特的現(xiàn)象。
以至于,詩歌成為人類歷史的鏡子和標桿,詩人猶如星漢和芳草,詩論近于玄學和哲學,把詩變成了文史哲殿堂上生命力極其旺盛的奇葩。 
大文豪魯夫子講文學史時,曾考證過詩的起源。他描述出這樣一幅場景:一幫眾人在抬一根很重很沉的木料,有人“杭育杭育”呼喊,一時眾人也呼,步調(diào)協(xié)調(diào)了,繁重的體力勞動輕松許多,于是“杭育”歌就產(chǎn)生了。大家就是大家,勞動是創(chuàng)作源泉,勞動者是詩歌的主人不言自在。這不巜春秋吳越》記載著這樣一首詩:“斷竹、續(xù)竹、飛土、逐肉?!本瓦@么八個字,把備獵的經(jīng)過,狩獵的場面,成功的喜悅通過簡煉而精準、生動而精到的文字描述出來。這里把詩的要素,顯示的明白而精確。
幾千年發(fā)育生長,到了周代初年,為摸清和把握社情民意,專設一職,採集民間詩歌,供統(tǒng)治者了解掌握社會與論。這就為孔老夫子后來閱詩歷世,刪減編輯《詩經(jīng)》提供了基礎。
詩,稱之為經(jīng),顯然有了經(jīng)世、經(jīng)略的作用。十五國風,見證著華夏大地的風土人情、民情民意和民生民俗。而小雅大雅又記載著時代的流俗流向,這些敬天敬地,祭祖祭先的頌歌唱辭,還有民祈民愿的種種訴求,不都是時代的心聲么。頌辭為后人留下了政治圖騰和政治模版。周、魯、商的頌辭,讓后代人窺見一個個諸侯國理政治國的大體脈絡。
因而,詩歌就是一代代人發(fā)出的心音,無論是抒情,還是敘事,大致就是“詩言情,歌言志”為是。
《詩?小雅?采薇》記述了一位在外征戰(zhàn)多年的老兵,在退役返鄉(xiāng)路上一段苦吟。其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一句。我們仿佛看到一個血氣方剛的小伙子,在陽光明媚,楊柳婆娑的春季里,響應周天子號召,毅然決然走向血與火的戰(zhàn)場,與犯邊的獫狁人作戰(zhàn)。經(jīng)歷多年鏊戰(zhàn),他上了年紀,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寒冬里退伍返鄉(xiāng)。詩人緊盯著美好季節(jié)的生離死別和嚴酷時日的告老歸來,形成強烈對比。這其中的情,真是五味雜陳,而個中意,真算得上 百感交集。
詩,若抓不住這個"情”字,怎么說,都很難入列。又過了千多年,王維懷著濃濃的友情,寫出“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送別詩。場景是“朝雨”,一個浥字,形象地寫出了關中初春清晨常見的那種“籮面雨”,也叫霧雨。而其中的“青青客舍”,“楊柳新”……清新之中的陰郁,聚首之間的離別,溫情之后的險情,將人的種種情緒都置于一杯酒中。這個更字,真有“從今以后”千般叮囑,萬般祝福。
王老九的詩,充滿土語方言,用辭生動活潑,語言通俗流暢,充滿著濃烈的鄉(xiāng)土氣息。詩得靠感情豐富的人去寫,詩得有生活閱歷的人去讀,詩才有詩味,詩才出詩情畫意,詩才有生命力。寫詩的有各色人等,詩的流派更是層出不窮,但不管么說,少了一個"情"字,文字再考究,都難免味同嚼蠟。
對生活動情的人,才有希望寫出情動于衷的好詩。
作者簡介

楊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國的同齡人,經(jīng)歷過時代的風風雨雨。就個人來講,沐浴著共和國的陽光,走過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軍營里,最愛聞靶場上射擊時飄出的硝煙味。最終,有幸走上血與火的戰(zhàn)場。雖無前輩的艱苦卓絕,也不及先烈血沃中華,算是盡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責任。為祖國平安,站哨幾十載,算是個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風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時代,常與戰(zhàn)友們切磋互勵,網(wǎng)上閑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