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線簸籮
李勤鋒
我家的針線簸籮,是娘的最愛,也盛著全家人的溫暖。
簸籮通常放在屋內(nèi)靠墻的大衣箱頂上,這是娘做針線活時拿到簸籮最順手的地方
簸籮有三十公分見方,約十公分深度,是用柳條編制的,邊沿用螺紋狀的柳條皮編成一個方形圈,既好看,又便于拿放。里面是各色的針頭線腦,還有各式各樣的小塊布料。簸蘿有多少個年頭我不知道,只記得那時看來已有古香古色的“包漿”,像是一件古董。里面最起眼的是那把娘常用的納鞋底的錐子,娘習慣叫它“大錐子”,它一頭是明晃晃的粗針,出錐把有一寸多;錐把非常精巧,頂部是一個心形對稱圓弧,前伸出足有三寸長的把柄,兩邊同樣對稱,中間是一個對稱的小圓孔,針鑲嵌在這個小孔里,前面用一個小圓圈箍緊,針就老老實實地待在錐把上了。娘就是用這把錐子,做出了一家六口人的鞋子。小時候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穿自己做的圓口布鞋,小孩的鞋子與大人的鞋子比,就是多出一根類似小尾巴的盤帶,盤帶搭過腳面,扣在鞋子外緣,有了這根小盤帶,怎么跑,鞋子都不容易跑丟。

我家的針線簸籮是娘的專用家什,家里人不論是誰,衣服破洞了,娘會在她的小簸籮里,翻來覆去地找一塊大小和顏色差不多的布給補上,衣服開縫了,娘就會找出合適顏色的線給縫好。娘的那手針線活,又快又好看,經(jīng)她縫補的衣服鞋子,我們穿在身上心里都美滋滋的。在我的記憶里,娘縫補過的衣服穿著就舒服,盡管,從小穿得不好,沒錢買那些貴重的衣服行頭,也沒有現(xiàn)在這些品牌可買,但娘也沒讓我們穿過開縫露肉的衣服。

我有一個同村的發(fā)小,從小母親去世,父親沒有再續(xù),是村里沒娘疼的孩子。他每每衣服缺扣開縫,都是我娘給他補齊縫好。只要有幾天不去我家,娘就會問起他。他每次去,也覺得親情實落,哪里需要縫補,就直接脫給娘,我們光膀子玩一圈,娘就把他的衣服縫補好了。

轉(zhuǎn)眼幾十年過去了,我出來上學,又到城市參加了工作,我的發(fā)小一直在家,娶妻生子。我們很少再穿娘做的和縫補過的衣服鞋子了。尤其是父親在城里養(yǎng)病的年月,每當娘有體力活,發(fā)小總是第一個給娘去干,娘的感謝話還沒出口,發(fā)小就會說:“放心吧,有啥事、啥活看見了我就干,我自己沒看到,您就捎信給我,忘不了您對我這個沒娘孩子的照顧”。
娘走了六個年頭了,那只針線簸籮,也早不見蹤影,可圍在簸籮邊,等娘縫補衣服的場景,總是揮之不去!



作者簡介:
李勤峰,山東濟南人、中共黨員、現(xiàn)任濟南市某直屬科研院所負責人。熱愛人生、熱愛生活、用文筆弘揚正能量,作品主要以詩歌、散文形式頻見于報、刊、雜志和各網(wǎng)絡平臺。深受讀者愛戴。

姓名:陳懷明,筆名:亮明星。濟南市化工研究所退休人員?,F(xiàn)為:濟南朗誦家藝會協(xié)會會員、全閱聯(lián)盟濟南悅讀會會員。


◎征稿啟示◎
*本平臺招募金牌簽約詩人、作家,文學藝術家,要求:
①作品質(zhì)量第一;②留言不低于300人;③閱讀量不低于3000;④贊賞不低于100人,投稿達到三次,每次特聘的投稿作品,必須是原創(chuàng)首發(fā)的新作。
*投稿及特聘金牌金筆作家詩人,文化杰出傳承藝術家及文學顧問,各項目主編要求:
新詩三到五首,古詩詞二到六首,小說1000~1500字,散文詩1000多字,民間故事1000多字,書畫作品兩幅。


編輯總部:
總編:霞滿天 副主編:陌上花開 山無棱
主審:水云間 暖陽 紫竹
分類編審:張馨予
顧問:光明乾坤 曹式清
總監(jiān):芙蓉沐雪 紅劍
宣傳部長:藍克 心靈活水
運營管理:簡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