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閑話(489)
一一抬轎文化的根與源
文:楊忠敏
? 轎子,在我國少說也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渡袝?益稷》記載大禹治水時,"予乘四載,隨山刋木",是說他靠四種交通工具而行,"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行乘撬,山行乘欙。"這里的欙,就是最早的"二人抬”那樣的轎子。轎子,是靠人力或畜力扛、載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稘h書?輿服誌》記載,“轎者,肩負之車?!边@里是指靠人力扛抬的那類轎子,古人稱之為"肩輿"。 
隨著時代發(fā)展,轎子的制造和用途都朝著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一是皇族和達官貴人的轎子,轎子制作精良,等級分明。轎夫的數(shù)量,也有嚴格規(guī)定。二是民間婚嫁,也用轎子抬娶新娘,且行轎和轎夫都有許多講究。如中途不落轎,轎夫不用鰥夫云云。三是在某些山野陡峭之地,有山民以"二人抬",為游人助力。?
在古都之地,因達官顯貴云集,轎夫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專業(yè)隊伍。轎夫因服務對象不同,也產(chǎn)生了不同的身份認同。歷朝歷代,給皇帝抬轎子的轎夫,把四品大員也不往眼里放。轎夫看多看慣了"官大一級壓死人"、"皇上一言,雞犬升天"的社會流弊,他們悟出了"靠著陽坡早發(fā)達"的道理。
轎夫車夫必定從事著伺候人的差事,他曉得自己的言行舉止得有分寸、喜怒哀樂得有節(jié)制、俯仰側轉得有講究,久而久之,就養(yǎng)成了自我收縮、看臉行事、奉迎巴結的處事方式。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英籍學者威廉?羅素在杭州登山坐轎,對杭州轎夫嘻嘻哈哈的樂觀神態(tài)留下了極好極深的印象。魯迅在《墳?燈下漫筆》里議論此事,說到:轎夫對坐轎的人不含笑,或中國也就不是今日的中國了。老夫子對中國人的逆來順受、苦中作樂、麻木無知是有極深的痛感的。
為人抬轎子抬出了人生的些許光明和安樂,這會變成轎夫的共同語言、共同故事和共同信仰。自然,這會變成一種職業(yè)的共同財富和共同的精神追求。這種"有奶便是奶"的價值取向,對投機取巧之輩有著強大的驅動力和牽引力。轎夫意識,在當今社會某些階層里十分盛行,足以證明抬轎的利潤相當可觀,利益極其豐厚,福祿可延二代。
想來在千年古都地域,為尋得人生飛黃騰達的捷徑,轎夫不失為一熱門職業(yè)。無論是經(jīng)見世面,還是近身顯貴,把住轎桿不就有機會了么!抬轎意識,自然在古都地面也比較流行。今日在某類圈子、某些攤子,依稀還在透出抬轎與坐轎的作派。盡管這種關系里散發(fā)著俗氣腐氣,有人卻樂此不疲。轎夫意識的精神聚餐,抬轎的和坐轎的都回到當年的榮耀之中。 
網(wǎng)上流傳某顯貴去城南一寺院進香求福,主持們也顛了幾下轎子。神靈那管得了這些,作惡多端,下了轎子,就進局子。人神共憤的那些事,還得自己兜著。抬轎坐轎這等事,已作笑柄,遺笑天下。
作者介紹
?
楊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國的同齡人,經(jīng)歷過時代的風風雨雨。就個人來講,沐浴著共和國的陽光,走過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軍營里,最愛聞靶場上射擊時飄出的硝煙味。最終,有幸走上血與火的戰(zhàn)場。雖無前輩的艱苦卓絕,也不及先烈血沃中華,算是盡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責任。為祖國平安,站哨幾十載,算是個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風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時代,常與戰(zhàn)友們切磋互勵,網(wǎng)上閑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