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屋前有一株老臘葉樹,樹上經(jīng)常停歇著小鳥。
我曾見過小鳥筑巢的過程。只見兩只鳥兒,每天含著草兒棍兒,在高處的樹叉上筑巢——我們叫做“鳥窩”。
那鳥兒大概是一對新婚夫婦,每天叫喳喳的,天亮不久便搬運材料來了,十分的勤奮。有時天黑了,才停止工作。不幾天,一個新巢便筑成了,那就是它們的新房。接著,那母鳥開始在窩里下蛋、孵蛋,不出一月,一窩小鳥兒便出生了,每天叫的更勤了,嗷嗷待哺。再幾個月,小鳥又長大了。
小時候曾經(jīng)爬到樹上看過鳥窩。鳥窩外面全是一些粗材料,小雜木棍,長一點的草之類,經(jīng)過小鳥們的拼接,纏繞在一起,密密麻麻又整齊有序。里面卻是細草、松毛、絨毛之類。小鳥也很注意窩的舒適程度的,才利于幼小雛鳥的成長。
看到小鳥們筑巢,我想到母親為我們鋪被窩的情景。
我們一生下來,母親就為我們鋪設(shè)著被窩。往往用最好的棉絮,鋪成最軟、最暖的被窩。那時候,我們很小,成天做作香甜的夢,根本體會不到母親的良苦用心。
長大了,去學校寄宿,母親為我們準備著鋪蓋。往往把家中最好的棉絮,用最好的被里被面包裹著。母親拿著針線,一針一針縫著,叮嚀著,要講究衛(wèi)生,愛惜鋪蓋之類。接著,還用最好的床單、墊棉絮,打成包,讓我們帶進學校。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睡的是宿舍的上鋪,木床用多年了,邊上的護欄已經(jīng)沒有了。有個冬天的半夜,我裹著厚厚的被子,從床上掉到地上。也許是太累的緣故,我居然沒有睡醒。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被同學驚訝地叫喊起來。四肢一活動,居然沒有受傷。老師知道后,開玩笑說,你要感謝土地菩薩。我心里在想,要感謝的,應(yīng)該是母親,她把一床10斤的大棉絮給了我,我是在厚厚的棉絮包裹下才沒有受傷的。
工作后,每年都要回家探親。每次回家前,寫信或打電話告訴父母。母親就為我曬鋪蓋。利用冬天難得的太陽天,架起竹篙,在院子里曬棉絮,曬了正面曬反面,直把棉絮曬得很蓬松,將被單曬得很香,有一種陽光曬過的味道。于是,夜晚我們睡下來,感覺很柔軟,還能聞到一種陽光曬過的天然香味,不僅很溫暖熱和,睡起來也很香甜。
記得黃永玉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故鄉(xiāng)就像我們經(jīng)常睡的被窩,那里面有我們睡過的氣味。人為什么要回故鄉(xiāng),就是喜歡并追隨著這種熟悉的氣味。
母親離開我們以后,便很難再享受這種陽光曬過的鋪蓋的芳香,然而,母親為我們鋪設(shè)暖被窩的情景,始終溫暖著我的心。

作者簡介:范誠,湖南廣播電視臺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已出版散文集《崀山走筆》《閱讀湘西》《走玩湘西》《吊腳樓下的湘西》《吾鄉(xiāng)吾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