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知人
作者:吳文亮
孔子講:“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比松谑?,總不免與人打交道。別人不知道自己不會有大的損害,反而能促使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努力。但如果不知人,輕者,交線言深,造成不必要誤會。重者,所托非人,不僅事情功敗垂成,甚至會丟掉自己性命。光緒帝找袁世凱勤王便是一例。所以知人、識人,是人生中的大問題。
如何了解一個人?孔子列出了三種方法:其一,“聽其言,觀其行”(《論語.公冶長第五》5.9)。但人們往往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所以需要長期仔細的觀察其言行,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其二,“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第二》2.10)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情,看清楚他過去的所做所為,看仔細他在什么狀況下能心安。通過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個時間維度,綜合確定一個人的品性、志向。在這其中,觀其所安至為關鍵。因為不管什么人都想求安。只不過,普通人往往只求當下、只求身安即可。只有少數(shù)人,只因內(nèi)心有所堅持,不僅求其身安,更要求其心安才行。有底線,有追求的人,更能信得過,靠得住。其三,“觀過,斯知仁矣,”(《論語.里仁第四》4.7)。一個人犯過錯時,往往能展現(xiàn)出一個真實的自己。通過觀察他犯錯誤的動機,判斷他的品行;通過觀察他對待自己犯錯的態(tài)度,看他是否誠信;通過觀察他對錯誤的補救,評估他的能力。這樣,便能對他有個綜合判斷了。
孔子的知人之法是從大處著眼,而諸葛亮更善于從具體入手,判斷一個人。《將苑.知人篇》里提出了七條具體的“知人之道”。一是“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用間離的辦法詢問他對某事的看法,在錯綜復雜的情況下,看他是否意志堅定。二是“窮之以辭辨而觀其變”,故意激怒他,看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應變能力。三是“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拿出一件事來咨詢他,看他的見識水平。四是“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告訴他即將要大禍臨頭了,看他的膽識和勇氣。五是“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讓他喝醉酒,看他的本性和修養(yǎng)。六是“臨之以利而觀其廉”,通過利益誘惑,看他的為人、操守。七是“期之以事而觀其信”,交待他去做一件事,看他是否值得信賴。
白居易有詩云,“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人是復雜、善變的,“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奔慈缰T葛亮之賢,之明,也有揮淚斬馬謖,識人不明的時候。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更需要擦亮雙眼,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知人識人的本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