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胥全迎
端午節(jié)到了。兒時對端午節(jié)的喜愛與印象首先就是粽子。見到粽子,就會想到端午節(jié);提到端午節(jié),馬上想到粽子。我想,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經(jīng)歷吧。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注:“粽子, 用竹葉或葦葉等把糯米包住,扎成三角錐體或其他形狀,煮熟后食用。我國民間端午節(jié)有吃粽子的習(xí)俗”。
這是個什么樣的習(xí)俗呢?
有關(guān)資料說:端午節(jié)吃粽子主要有紀(jì)念屈原驅(qū)趕蛟龍、祈求得子、高中功名、光宗耀祖的寓意。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習(xí)俗。千百年來,端午食粽的風(fēng)俗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xí)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等國家。
粽子,已是我們司空見慣的美食。在超市、小吃鋪或路邊攤,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粽子,我們江淮地區(qū),基本上都是用蘆葦葉包粽子,而南方地區(qū)往往用竹葉或芭蕉葉,都是因地制宜。正因為包的葉子不同,煮熟后的粽子浸潤了并散發(fā)出的特殊香味不同,沁人心脾,妙不可言。我從淘寶就曾購買過各種葉子包的粽子和各種內(nèi)嵌的粽子,不出門也能品嘗祖國各地粽子的味道,真的要感謝這個時代。
粽子平時便于冷藏,易于加熱和攜帶,食之衛(wèi)生,是一種非常好的“方便食品”。君不見:高速公路的服務(wù)區(qū),那個“嘉興粽子”總是閃耀著獨特的光芒,那么地吸引過客的目光,總是不時地有人光顧,在這個講究快捷的時代,既實恵又美味,能不受歡迎嗎?
前幾天,我應(yīng)邀參加了清江浦區(qū)作協(xié)、市職介中心聯(lián)合在延安路社區(qū)舉辦的主題為“濃情潤心田”的贈書、誦詩、包粽子、送溫暖的活動,那個集體包粽子的場面,勾起我兒時的記憶。

兒時,總是記得這樣的場景:母親與鄰居們圍攏在一起,大木桶里盛的是經(jīng)淘洗浸泡后雪白圓潤的堆積高高的糯米,旁邊放的是洗凈碼放得整整齊齊的碧綠的蘆葦葉,再就是勞保手套拆開拽出的白白紗線。她們在一起說呀、笑呀,手不停地卷呀、填呀、包呀、捆呀……后來,我的妹妹及差不多大的姐妹也參與進(jìn)來,一邊學(xué)、一邊忙,不亦樂乎……我們這些個小子,不傍邊,只是瞧瞧熱鬧,插不上手。只能眼巴巴地等待著粽子煮熟出鍋的那一刻。
那時,包粽子一般是鄰居們一起來忙活的。因為有的人家包的不熟練,包得慢,所以就來幫個忙。一人一個手法,各人包出的粽子形狀大小、緊密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小巧玲瓏,外觀可愛;有的粗壯飽滿,實用實在。所以說,兒時吃的粽子往往是七家八戶的、形狀各異的,內(nèi)有花生、紅棗或偶有香腸、火腿的。反正,都是好吃的。

還有,就是往往這家煮好了粽子,連忙給鄰居家送幾只熱氣騰騰的粽子。過了一會或第二天,鄰居又送來剛出鍋的粽子。
那些日子,偌大的淮汽公司宿舍,排排都回蕩著包粽子的笑聲,彌漫著粽子煮熟的香味。
如果有住的比較遠(yuǎn)的親戚或友人,往往父母親會吩咐我們拎上一包,趕緊地將粽子送去。老話說:禮輕情意重。要我說,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那幾個粽子也是沉甸甸、重實實的“情誼”呢!收到粽子禮物的親戚或友人,會十分高興,也往往回贈些什么食品等。人情往來,越走越親。

總覺得那時的粽子,不僅僅吃的是美食,更是品嘗與感受了濃濃的親情與友情,迄今難以忘懷。
再前幾日,一老鄰居姐妹包了一包粽子贈與我家,我很感動。昔日淮汽公司宿舍鄰居互幫包粽子、互贈粽子的場景,又浮現(xiàn)在眼前。這不,我們這一代人,有的父母已不在了,但那端午節(jié)所特有的溫情仍然得以賡續(xù)與傳承。粽子所傳遞的父母輩的情誼,在我們這一代人不是又見到了、又感受到了嗎?
正是:迎來端午節(jié),又見粽子親。
202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