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隨筆. 荔枝隨想
作者//公明
“大雨淋漓值仲夏
酣暢淋漓瀉瀟灑
降溫潤燥養(yǎng)靜怡
滌蕩煩塵悅耳下”
6月9日上午,大雨傾盆,文友宋文春老師當即寫詩予以記述。
大雨下個不停,我們夫妻倆就沒有到菜市場去買菜,而是就近到小區(qū)旁邊的超市買菜。在超市看見有顏色悅目的荔枝“妃子笑”標價12.8元一斤,就稱了幾斤,準備嘗嘗傳說中的“妃子笑”味道怎么樣。
回家仔細一瞧,這種荔枝果形別致、果肉狀如凝脂;一嘗,它核小肉厚,汁水充盈,甘軟滑脆,清甜濃香,色味具佳,真的不錯呢。古時候妃子吃的東西,如今我們平常老百姓都能隨便吃到,心里的那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荔枝,屬亞熱帶珍貴水果,嶺南四大名果之一。它原產(chǎn)我國南方,據(jù)文獻記載,它的栽培和食用史,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荔枝屬常綠喬木,花期在每年的三四月間開放,果實于當年的五至八月成熟。喜歡在光照充分,暖熱濕潤氣候環(huán)境中生長。我國目前有荔枝品種有100多個。如今廣泛分布種植于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各地,尤以兩廣地區(qū)為佳,而在我們?yōu)o州則以合江荔枝為佳,屬于晚熟的。
最早關(guān)于荔枝的文獻是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文中寫作“離支”,割去枝丫之意。原來,古人已認識到,這種水果不能離開枝葉,假如連枝割下,保鮮期會加長。對此,明代李時珍也認可!侗静菥V目·果三·荔枝》〔釋名〕:“按白居易云: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則離支之名,又或取此義也!贝蠹s東漢開始,“離支”寫成“荔枝”。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在唐代之前,荔枝一直在北方中原王朝里默默無聞,只是屬于偏隅一方的地方特色水果而已。荔枝的品種眾多,最聞名的當屬“妃子笑”,它葉子深綠,紅紅的果皮,白白的肉,并且核小肉厚,汁水充盈、甘甜清冽。它的得名來自于楊貴妃,傳說楊貴妃是廣西玉林人,喜歡吃荔枝。唐明皇李隆基為博取美人的歡心,不惜動用傳遞緊急軍事情報的驛站快馬,八百里加急,日以繼夜不停歇地把荔枝從南方送到長安,把軍事設(shè)施作為自己心愛寵妃的專門服務(wù)工具,成了繼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后,又一版帝王的風流韻事。大詩人杜牧有詩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睆拇耍板有Α本统闪死笾Φ拇~,以至于后人把日后的“安史之亂”和楊貴妃聯(lián)系起來,讓荔枝無辜當了這個矛盾的由頭和導火線。

荔枝的美味,也引得眾多文人墨客不吝詩詞歌賦極力贊美和宣傳,而由這小小的荔枝引發(fā)的眾多故事更是讓人久久品味。可以說,由荔枝產(chǎn)生的各式文化和文學作品,在中國歷史上都有深深的印跡。
“日啖荔枝三百顆,敢使異鄉(xiāng)作家鄉(xiāng)”。讓荔枝名揚天下的,當首推兼具“古今第一吃貨”“美食評論大家”和大文豪于一身的蘇軾了。蘇軾又號東坡居士,其一生“黃州惠州儋州”,冥冥中,蘇軾和荔枝是有緣的,他自嘲生平功績?nèi)温毜娜齻州里,惠州和儋州都是荔枝的主產(chǎn)區(qū),想必蘇軾的謫官生涯里沒少吃荔枝,荔枝的甘甜,也柔和了他心中的苦澀吧?他曾賦詩三首《荔枝嘆》,有一首就寫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是何等的喜歡才能想出這么貼切的詩句?能吃上荔枝,家都不想回了。這份闊達和隨遇而安的心境,伴隨他的腳步一路南行,支撐著他的信念!懊⑿惶っ麍,一葉虛舟寄渺!保笾@里走走,何必“名利場”?前路渺茫,不如寄情于美食,有什么是比美食更能撫慰人心的呢?
荔枝味道鮮美甘甜,口感軟嫩而且營養(yǎng)豐富,荔枝含有機體所需要的蛋白質(zhì)、糖分、維生素、礦物質(zhì)還有纖維等多種營養(yǎng)素。荔枝對機體的功效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補充能量:荔枝糖分比例非常高,可占70%,所以當機體缺乏能量疲憊時或出現(xiàn)低血糖時,通過吃荔枝可迅速補充機體的能量使體力回復;二是美容養(yǎng)顏:荔枝富含維生素C和蛋白質(zhì),維C是膠原蛋白合成的主要成分,可使皮膚光滑而有彈性,從而起到美容美顏的效果;三是促進食欲:荔枝口感酸甜,同時具有補益脾胃的作用,對于促進消化、改善食欲很有幫助。

荔枝好吃,但是可別多吃,吃多了也會上火、生病,大文豪也不能幸免。相傳被貶到嶺南的的吃貨蘇東坡,自然樂不思蜀。他一邊不忘寫下《荔枝嘆》,一邊因荔枝太過美味而遭受甜蜜的殘害。都知道“一把荔枝三把火”,雖說荔枝好吃,但不能貪嘴。蘇東坡本人有嚴重的痔瘡,美味荔枝卻讓他吃到停不下來,這一貪嘴,病就復發(fā)了,只好過起粗茶淡飯的生活。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某啟,近苦痔疾逾旬,牢落可知,今漸安矣,不煩深念。荔枝正熟,就林恣食,亦一快也,恨不同嘗!
貪吃的蘇東坡被荔枝害“苦”了。所以最好是適可而止,不要為了一時之口腹之欲,而貪得無度,換來的是樂極生悲、泰極否來,細細思來,人生亦當如此,凡事要有個度啊。
“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碧K東坡認為,何須非要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賞識,只要保持自身的美好和價值就足夠了。詩言志,其實,詩人不僅是在單純的點評荔枝,而是借贊美荔枝來抒發(fā)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其實,蘇東坡和荔枝的故事在他的家鄉(xiāng)四川眉山就已經(jīng)開始了。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 年),蘇東坡在杭州時,在《寄蔡子華》中寫道:“故人送我東來時,手栽荔子待我歸。荔子已丹吾發(fā)白,猶作江南未歸客!碧K東坡追憶了當年離家時,在故宅與友人種植荔枝樹的情景,這是蘇東坡的鄉(xiāng)愁?上У氖20 世紀90 年代,這棵老樹因病枯死。后來三蘇祠的工作人員將枯樹樹樁挖出,制作成標本作為文物展出。2007 年,為了紀念蘇東坡,三蘇祠重新引進一棵荔枝樹栽下。眉山的氣候不算熱,但在工作人員悉心照料下,這棵荔枝樹不但種活了,而且從2009 年開始偶爾掛果,2017 年更是首次出現(xiàn)大面積掛果,如今每年荔枝枝頭都是碩果累累。
這個看似意外又似有玄機的巧合,讓人們不禁感嘆蘇東坡和荔枝確實有著不解之緣。眉山的荔枝,惠州的荔枝,皆因為蘇東坡,有了超出水果本身的價值,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一種精神象征。然而,豈止是荔枝?一代文豪蘇東坡足跡所至,將一個個本來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城市聯(lián)系起來,讓寶貴的東坡精神遍地開花,薪火相傳。假如蘇東坡從北宋穿越過來,必將會抒寫出更美的荔枝詩篇了。

作者介紹龔飛,男,四川瀘州人,大學本科畢業(yè),筆名公明、于荷。高級政工師、記者。1963年2月生于瀘縣金龍鄉(xiāng)(今龍馬潭區(qū)金龍鎮(zhèn))。中國散文家協(xié)會會員,瀘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市散文學會常務(wù)理事,江陽區(qū)政協(xié)文史研究員。四川省首屆“書香之家”推薦活動入選家庭。曾擔任長江液壓件廠暨長液公司《長液報》責任主編,四川日報報業(yè)集團《信周刊》編輯、記者,瀘州市總工會《瀘州工運》副主編。
通訊地址:瀘州市江陽區(qū)茜草街道桂江苑3-2-103# 郵政編碼:646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