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曲創(chuàng)作中的用典研究
●鄭永鈐/劉艷琴
【摘要】典故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具體體現(xiàn),用典是中國文學的傳統(tǒng)修辭手法。劉勰認為運用“事類”的主要意義,在于“援古證今”、“明理”、“征義”。本文旨在研究元人散曲中的用典在揭示作品主題,品評歷史,針砭時弊,抒發(fā)情感,創(chuàng)新作品意境,豐富作品內(nèi)涵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初步探討在散曲創(chuàng)作中如何用典。
【關鍵詞】典故、散曲、用典。
“典故”之名,最早可追溯到漢朝?!逗鬂h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钡涔适侵概f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F(xiàn)在一般意義上的典故,是指有出處、依據(jù)的故事典例,比如古典書籍中的軼事、趣聞、寓言、傳奇等,傳說人物或有出處的詩句、文章,都可以當作典故運用。

一
典故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具體體現(xiàn)。典故蘊含了人們對特定歷史事件的理解思考,價值判斷,情感傾向等豐富內(nèi)容。因而典故已成為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極其凝練的形式。古代詩人在寫詩時,喜歡用典故,也很重視用典,黃庭堅曾說:“子美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歷。”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當然,“無一字無來歷”也許有些夸張,但確實道出古典詩詞曲創(chuàng)作中用典使事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
用典的主要特點是直接或間接地引用前人詩文名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典故,如元人鄧玉賓子[雙調(diào)·雁兒落過得勝令]閑適:“萬里玉門關,七里釣魚灘。曉日長安近,秋風蜀道難?!彼木溆昧怂膫€典故,“萬里”句用東漢名將班超“玉關情”典故,典出《后漢書·班超傳》?!捌呃铩本溆脰|漢嚴光隱于富春山典故,典出《后漢書·逸民傳》。“曉日”句用晉明帝“日遠長安近”的故事,典出《世說新語·夙慧》。“秋風”句用唐明皇逃難西蜀的故事。曲中一連串典故的疊用,鮮明地表現(xiàn)作者對社會黑暗以及為官危險的深刻認識。
關于用典,劉勰在《文心雕龍·事類》一章有專門論述:“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彼^“事類”,就是在文章本身的寫作之外,利用有關故實來表明意義,引用古事以證明今事。

典故包括典制和掌故,《漢語大詞典》給出的解釋是,典故即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這和劉勰所講的“事類”是一樣的,即用典應該包括兩個方面內(nèi)容:
1、事典。指用事,文學作品中引用前人有關事例或史實。
2、語典。即引證前人或經(jīng)典書籍、詩詞曲賦句子等言辭。
第一種用事典故,主要是指古代故事,這個容易理解。第二種語典,是指引用或者化用的詞句。這些詞句必須“有出處”,多是前人經(jīng)典書籍、詩詞曲賦中有的詞語,或者公開出版物上的已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流傳的詞語。典故不能隨意杜撰,沒有出處而說是有出處,瞎編臆造詞語謂之杜撰,這是創(chuàng)作的忌諱。宋人王楙《野客叢書·杜撰》:“杜默為詩,多不合律。故言事不合格者為杜撰……然仆又觀俗有杜田、杜園之說,杜之云者,猶言假耳?!?/p>
比如《紅樓夢》第十七、十八回“寶玉見寶釵如此說,便拭汗道:‘我這會子總想不起什么典故出處來’。寶釵笑道:‘你只把`綠玉'的‘玉'字改作‘蠟'字就是了。寶玉道:‘綠蠟'可有出處?寶釵見問,悄悄的咂嘴點頭笑道:虧你今夜不過如此,將來金殿對策,你大約連趙錢孫李都忘了呢!唐錢詠芭蕉詩頭一句:‘冷燭無煙綠蠟乾’,你都忘了不成?”
如果再細分,大體上可分為成語典故、歷史典故、文學典故、文化典故等幾大類。比如成語典故是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經(jīng)過后人的描述和提煉加工,往往產(chǎn)生一個新成語,如黃粱美夢、高山流水等。所以,歷史典故和成語典故往往是密不可分的。文學典故,一般指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詞語以及文學名人身上發(fā)生的風流軼事,如曉風殘月、雪擁藍關、紅葉題詩等;文化典故如牛郎織女、灶君上天等。

二
用典是中國文學的傳統(tǒng)修辭手法,傳統(tǒng)的詩詞曲賦和對聯(lián)中,用典比比皆是。劉勰認為運用“事類”的主要意義,在于“援古證今”、“明理”、“征義”。
很多典故本身沒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但在文學作品中,典故用的好,為文所用,甚至能化腐朽為神奇,增強作品的審美情趣,提高作品的可讀性、趣味性、藝術性。典故一般有據(jù)可依,有證可訪,我們看到,即使在街談巷議中,說話人往往脫口而出,以增加其趣味和可信度等。
詩詞和散曲的語言容量小,用典的好處在于用凝練的語言來概括比較豐富的作品內(nèi)容,增加作品內(nèi)涵量,深化提升意境,促使人聯(lián)想而尋意于言外。
如詠史抒懷之類的詩詞,作者可以借典來議論,借用歷史故事含蓄地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tài)度、個人的意緒和愿望等等,使作品凝練生動、含蓄蘊藉,從而提高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如張養(yǎng)浩的[雙調(diào)·折桂令]功名百尺竿頭:
功名百尺竿頭,自古及今,有幾個干休:一個懸首城門;一個和衣東市;一個抱恨湘流。一個十大功親戚不留;一個萬言策貶竄忠州。一個無罪監(jiān)收,一個自抹咽喉。仔細尋思,都不如一葉扁舟。
一首小令,短短十二句就有八句用典。如伍子胥懸首城門,晁錯和衣東市,屈原抱恨投江,韓信功高受誅,陸贄上書直言被貶黜,范蠡輔助勾踐興越功成身退,乘“一葉扁舟”遨游五湖的故事,這些典故有的在元代多為婦孺皆知,也有的像“一個無罪監(jiān)收”、“一個自抹咽喉”,我們今天這樣無法確示事典。
但作者援引史例,抓住了其最具典型性的表征,井然有序,侃侃而談。嘆世警世題材的作品中,以典為據(jù),讓它們共同來說明作者對于現(xiàn)實的感受,對追求功名利祿的厭倦和蔑視,增強文趣,令人信服,同時也體現(xiàn)了作者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懷。
由此觀之,典故用得適當,作品可以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詩詞和散曲的語言容量小,用典的好處更加明顯,既可使語言精練,又可豐富內(nèi)容,增強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深化提升意境,促使人聯(lián)想而尋意于言外??墒盏窖院喴庳S、耐人尋味的效果。
縱觀一部《全元散曲》,可以發(fā)現(xiàn)元曲的用典較之于詩詞文賦來說更為突出,可以說元曲把用典這一中國文學傳統(tǒng)的修辭手法運用得淋漓盡致。元曲以其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獨特的敘述方式,絕妙的語辭,質樸的情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獨樹一幟,很多有影響力的作品,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作品中自然而巧妙的用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元曲所用典故在揭示作品主題,品評歷史,針砭時弊,抒發(fā)情感,創(chuàng)新作品意境,豐富作品內(nèi)涵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們可以通過元人散曲中的用典來說明其作用。
1、用典諷今寄意
蒙古族統(tǒng)一中國后,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和森嚴的等級制度,社會矛盾、民族矛盾極為尖銳復雜。漢人地位低賤,文人更甚,所謂“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y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正是其時的現(xiàn)實反映。
在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散曲家要發(fā)泄心中不滿。但又不能暢所欲言,不能公開抨擊當局者和社會弊端,只好“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借助用典來諷今,通過引用一些歷史人物或歷史故事的典故影射時事,從而表達自己的心聲感情和獨特見解。
在元曲家中,張可久是用典高手。例如[中呂·賣花聲]懷古: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zhàn)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這首曲子,一開始就用了三個典故:一是霸王別姬的故事,二是吳蜀破曹的故事,三是班超從戎的故事。三個典故似乎毫無邏輯聯(lián)系,但緊接兩句“傷心秦漢,生民涂炭”,是說那些帝王將相爭奪江山,連年戰(zhàn)爭,卻讓百姓遭殃,與張養(yǎng)浩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異曲同工。
這首詠史之曲,慨嘆秦漢時期的戰(zhàn)爭,以凝練的文字概括了眾多史實,揭示了嚴酷的現(xiàn)實,抒發(fā)了連年的戰(zhàn)爭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表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前面的用典是鋪墊,是為“生民涂炭”佐證。最后“讀書人一聲長嘆”之結,也就有了根。所以用典加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顯得真實準確。
再如,馬致遠的[南呂?一支花]詠莊宗行樂:
“這社稷則是覆盆磽梁江山,生紐做宋天下,結髦兒是狗家疃”。這里,作者借伶人敬新磨斥罵后唐莊宗李存勖的典故來影射時事,指桑罵槐地斥罵當時的元蒙統(tǒng)治者,表現(xiàn)了作者的民族意識。這個典故用的既痛快淋漓,又恰到好處。
2、借典言志抒懷。
關漢卿[四塊玉·閑適]:
南畝耕,東山臥,世態(tài)人情經(jīng)歷多,閑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甚么?
“南畝耕”用陶淵明的守拙歸田、高風亮節(jié)的典故,“東山臥”用謝安隱居東山的典故。關漢卿實際上是一個普通的下層醫(yī)人,編劇和演出活動只不過是兼職和謀生的手段,他也有過治國平天下以濟蒼生的宏偉抱負,但在親身經(jīng)歷紛繁萬種的世態(tài)人情,看透了賢愚顛倒的混沌現(xiàn)實之后,終有所悟。因此這首曲子其實是傾訴了自己閑適的苦衷,全曲沒有明言,但通過用典,卻掀起了讀者心中深沉凝重的波瀾。
一首好的散曲如能善于用典,可以引發(fā)聯(lián)想,創(chuàng)新意境。比如在對現(xiàn)實景物描繪時引用典故,把此時與彼時,此景與彼景相聯(lián),能創(chuàng)設新的畫面,加深曲的意境,促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從而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周文質的[越調(diào)·小桃紅]詠桃:
東風有恨致玄都,吹破枝頭玉,夜月梨花也相妒。不尋俗,嬌鸞彩鳳風流處。劉郎去也,武陵溪上,仙子淡妝梳。
此曲為詠桃花的佳作。唐代詩人劉禹錫《游玄都觀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俱是劉郎去后栽?!逼鋵嵸|是借寫桃花,對那些新得勢的權貴進行諷刺,以抒發(fā)詩人對自身遭遇的憤恨。周文質的這首《詠桃》曲則是對劉詩的發(fā)揮,并賦予桃花不同凡俗的品質。此曲活用典故,即景抒情,不獨精心繪制桃花吐紅之景,而且寄寓著作者對正直之士的敬慕之情。
3、言簡意豐,甩出“豹尾”
一首小令由于篇幅有限,往往受字數(shù)、句數(shù)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表又能儲存豐富的內(nèi)涵容量,在最后幾個字中甩出豹尾,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種手段。因為典故是對歷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又往往為人們所熟悉認可,所以能起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提出:作樂府亦有法,曰鳳頭、豬肚、豹尾六字是也(一說喬夢符)。歷來散曲大家無不強調(diào)曲之結尾最為緊要,最后一句往往是曲眼,要結得“響亮”,要有力度。既要含蓄婉轉,又要題外傳神,以便使曲作者的思想升華成一個發(fā)光點。李漁在《閑情偶記》中說:“收場一出,即勾魂攝魄之具,使人看過數(shù)日而猶覺聲音在耳,情景在目者,全虧此處撒嬌,作臨去秋波那一轉也?!?/p>
王和卿的小令[雙調(diào)·撥不斷]大魚:
勝神鰲,夯風濤,脊梁上輕負著蓬萊島。萬里夕陽錦背高,翻身猶恨東洋小,太公怎釣?
王和卿是元代很有特色的散曲作家,他的性格“滑稽佻達”,散曲幽默詼諧,善用夸張手法。這首《大魚》以夸張手法詠物,塑造一個力大無窮、形大無比、無拘無束的大魚形象,不妨看作是元初一批文人放浪形骸、恣肆任誕和無拘無束的精神折光。
結句通過“太公怎釣”的典故作豹尾,使全曲神采倍增。姜太公曾用無餌之鉤,離水三尺釣來周文王,得成功業(yè)。典故用在這里,是說太公釣術之高也無法釣這大魚。顯然意味此大魚是毫無拘束,一任自由的,實則借魚自比、借魚托志。就藝術表達手法來看,這個豹尾甩得何其響亮。
白樸的[雙調(diào)·駐馬聽]舞:
鳳髻蟠空,裊娜腰肢溫更柔。輕移蓮步,漢宮飛燕舊風流。謾催鼉鼓品梁州,鷓鴣飛起春羅袖。錦纏頭,劉郎錯認風前柳。
白樸這首小令是寫舞者的舞姿,用西漢成帝皇后趙飛燕典故,寫出舞者裊娜腰肢,輕移蓮步,羅袖飛起般的美艷風流。最后一句“劉郎錯認風前柳”用劉晨、阮肇天臺山遇仙的典故宕開,這也是巧妙地化用蘇軾的《鷓鴣天·陳公密出侍素娘》句“嬌后眼,舞時腰,劉郎幾度欲魂消”,喻指情郎把這舞姿錯認成風前的春柳,渲染、強調(diào)那美妙的舞姿給觀眾留下難忘的印象。這樣用典甩出豹尾,語簡潔,意無窮,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力、感染力。
白樸的[仙呂·寄生草]飲:
長醉后方何礙,不醒時有甚思。糟腌兩個功名字,醅渰千古興亡事,曲埋萬丈虹霓志。不達時皆笑屈原非,但知音盡說陶潛是。
白樸幼年遭逢兵荒馬亂,他目睹蒙古軍縱兵大掠,城內(nèi)士庶殘遭殺戮,蒙古統(tǒng)治者的殘暴掠奪,使白樸心靈上的傷痕難以恢復,他對蒙古統(tǒng)治者充滿了厭惡,因此,他放棄官場名利的爭逐,而以亡國遺民自適,以詞曲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積及不滿,控訴蒙古統(tǒng)治者的罪惡行徑。這首小令最后一拍用了屈原、陶潛兩個人物的典故,借寫飲酒,實則充滿了興亡之慨、感傷意緒、家國之痛。結尾用典簡潔點題,既是全曲思想總結,又是點睛之筆,即所謂“務頭”。

三
了解了用典在揭示作品主題、品評歷史、針砭時弊、抒發(fā)情感、創(chuàng)新意境、豐富內(nèi)涵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么,我們在散曲創(chuàng)作中應該如何用典?
首先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多讀書,熟悉典故典故
本來是一種典雅而幽深的東西,沒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不但難以運用,而且連看懂可能都困難。
袁枚在《隨園詩話》專門有一段論述“用典”:“余每作詠古、詠物詩,必將此題之書籍,無所不搜?!睙o所不搜,是說圍繞一個主題創(chuàng)作要大量搜集有關材料,包括有關典故、歷史背景,甚至故事傳說等等素材。但是搜集離不開自己平時掌握的知識范圍。這就要求勤學好問,多讀書,多積累,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否則“書到用時方恨少”,無處取典,何談用典?
2、善于取典,用典要準。
用典要準確,取好典故是關鍵,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切不可典義失調(diào)。曾看小鳳仙挽蔡鍔的一副聯(lián):“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作者將蔡比周郎歲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凱是曹操,用典貼切;下聯(lián)將自己比做紅拂,將蔡鍔比做李靖。兩喻中人物同是在政治上做過一番大事業(yè)的英雄,所以此聯(lián)用典自然得體,很有感染力。
張養(yǎng)浩的[雙調(diào)·沉醉東風]:
班定遠飄零玉關,楚靈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黃犬悲,陸機有華亭嘆。張柬之老來遭難。把個蘇子瞻長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懶。
這首小令一共7句,除了結句,其余句句用典,層層堆疊。前六句六個典故是六個做官歷史名人的故事,看似沒有聯(lián)系,但仔細分析一下,原來他們最終都是一樣的不幸結局。以這六個世所共知的前人典故來印證最后一句“功名意懶”歸隱的結論,此闡述觀點,抒發(fā)情感,極有力度。這就是善于取典,用典準確。
3、活用巧用,化典無痕。
用典怎樣才能恰到妙處?周振甫在《詩詞例話》中談到:用典當如禪家話“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按苏f,詩家秘密藏也。”意思是說用的典故融化在詩句里,高明處在于幾乎看不出用典,如同鹽融化在水里,看不出鹽而有鹽味。
舉了杜甫《閣夜》中的頷聯(lián)“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敝苷窀c評曰:“人徒見凌轢造化之工,不知乃用事也?!?/p>
古人說詩詞用典,要“無一點斧鑿痕”。就是說“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之意,把典故融化在詩詞里,雖痕跡不露而這些出典的用意卻嵌入詞里。
元曲用典,形式廣泛,手法嫻熟,博采眾長,靈活多變,駕馭自由。如“姜太公賤賣了磻溪岸,韓元帥博得個拜將壇?!薄拔彝娴氖橇簣@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拔逖垭u岐山鳴鳳,兩頭蛇南陽臥龍,三腳貓渭水飛熊”?!氨惚焙L轿醽?,道東籬醉了也”?!皞哪?,南朝舊曲,司馬淚痕多”?!鞍岩粋€正直的韓退之擁住在藍關,將一個忠節(jié)的蘇子卿埋葬在北海,把一個廉潔的袁邵公餓倒在書齋”等等。
這些用典的形式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化用等,但是殊途同歸,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作品中用典要能給人感覺恰到妙處,要不露痕跡,給人以美感,而不是把典故硬塞進作品中去。
4、彰顯主題,思想性強
用典必須服務于主題,這是關鍵。因為用典的作用是讓人們從典故中更深刻地領悟作者創(chuàng)作的旨意。如果用典不當,文義錯節(jié),題典失調(diào),必然將讀者引入歧途。
張可久的另一首[中呂·賣花聲]懷古:
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
這首小令起拍就用三個典故。一是秦始皇在驪山建阿房宮行樂,二是西晉富豪石崇筑金谷園行樂,三是隋煬帝沿運河筑堤種柳,南巡江都游樂。張可久用這三個典故點出因窮奢極欲而最終家破國亡,極具典型意義。
反腐倡廉,是當前黨風廉政建設的行動綱領。要廉政就必須反腐,而反腐才能廉政,古今中西概莫能外。張可久的這首散曲,用典思想性很強,很有說服力,我們創(chuàng)作這一類題材的作品,完全可以借鑒這種用典手法。
5、鮮活妙用,創(chuàng)新意境
李漁在《閑情偶寄》中總結曲的用典時說:“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隱僻,其句則采街談巷議。即有時偶涉詩書,亦系耳根聽熟之語,舌端調(diào)慣之文。雖出詩書,實與街談巷議無別者”。這是說散曲的用典和傳統(tǒng)詩詞中的用典有所不同,更為強調(diào)直白、鮮活。
典故是靜態(tài)的,用典則貴在活用,典出新意,才可使典故鮮活起來,給讀者以新鮮、真實、完美的感覺。這就需要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將自己的主客觀意識融進典故中去,使它具有獨特的韻味。
在白雀獎全國散曲大賽中,河北崔秀春的[雙調(diào)·水仙子]詠桃花就是用典的很好范例:
上天賜得好容姿,小靨嫣然俏玉枝。引來多少風流士,爭相溢美詞,淺妝兒俗了胭脂。香君扇,崔護詩,你盡惹相思。
作者用“香君扇,崔護詩”兩個典故結拍,既淺近又貼切,抒發(fā)情思,意境新穎,自然得體,堪稱佳作。

其次,要掌握用典的一些基本方法: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主要操作方法:
1、拈用。把前人或經(jīng)典書籍、詩詞曲賦句子等言辭,原話照搬或稍加改動入曲,這一類多用于語典。
2、新用。把前人的有關事例或史實翻出新意,改出新意,不落俗套,這主要指事典。
3、化用。用典用得不著形跡、使典故原來的風貌不易被人察覺。4、改用。即對所用典故的內(nèi)容做一番改動,以為己用。
運用上述方法不僅僅在于動字,有的可用典故原意,有的則反其意而用等等。用典的具體操作方法很多,上述只列舉了幾個主要的方法。
最后,關于散曲創(chuàng)作用典,要明確用典不是炫耀文采,賣弄風騷,它只是一種手段,是為了達到作者所要表達的目的。袁枚在《隨園詩話》論述“用典”時還說了下面一句話:“及詩之成也,仍不用一典。嘗言:人有典而不用,猶之有權勢而不逞也?!痹蹲髟娨话悴挥玫涔?。
所以,在創(chuàng)作中用不用典,不能牽強,更不能為用典而用典,把毫無關聯(lián)的典故硬塞進作品中去的,使人看了不知所云,那就本末倒置了,一般說詠史抒懷詩詞中用典較多,寫景抒情的題材則用得較少。
綜上所述,元散曲用典和唐詩宋詞相比較,有明顯的突破。元散曲用典藝術手法的多樣化,典故運用的繁復化,使用范圍的擴大化等,或明用暗用,或正用反用,或用熟典以生新意,以故為新,或化用前人典故而反其意而用之,或對幾個典故巧妙熔鑄,或以上特色兼而有之,都展示了很高的藝術技巧。其用典和散曲特有的語言相結合,更凸顯了散曲痛快淋漓、潑辣酣暢的“蛤蜊味”和“蒜酪味”的魅力,認真學習和系統(tǒng)研究元散曲用典的藝術手法,對于我們當代進行散曲創(chuàng)作無疑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資料:
《元曲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詩詞例話》(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版本,周振甫著)《全元散曲》(中華書局,1964年,隋樹森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