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鄒寶華
從北京到大別山
一路乘火車換大巴
抵達馬蘭
這條路她走了18年
大約繞地球5圈
組建培養(yǎng)馬蘭花合唱團
參加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
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圣歌”
全場驚艷
她就是鄧拓的女兒
鄧小嵐
1943年冬天
日寇掃蕩兇殘
她出生在馬蘭旁的山洞里
寄養(yǎng)在老鄉(xiāng)家三年
抗戰(zhàn)期間
《晉察冀日報》社駐在馬蘭
社長鄧拓
母親丁一嵐
和眾多先輩戰(zhàn)斗在前線
父母的志向和經歷
深深影響她的童年
進入清華大學前
遞交入黨申請書
還在讀高三
是開國大典的播音員
父親鄧拓建國初期
執(zhí)掌《人民日報》
社長兼主編
特殊歷史時期給她家庭造成沖擊
但她坦言
對黨的信任和感情從未改變
退休后義無反顧去馬蘭
因為父母在那里度過
最困難最艱苦一段時間
因為對這片土地特殊眷戀
一心想了卻心中的夙愿
回去看看久違的大別山川
看到當地人民生活依然困難
馬蘭小學四間教室瀕臨塌陷
每年從3萬元退休金拿出2萬
動員弟弟妹妹捐錢
改建校舍7間
從親朋同事募集樂器
鋼琴小提琴電子琴吉它
各科教師一人兼
幫助貧困學生解決學費
幫助村里搞紅色旅游線
幫助村民修路改造洗手間
把音符和大愛寫滿黑板
2004年
組織44個孩子創(chuàng)辦馬蘭花合唱團
登上2022年
冬奧會開幕式舞臺
44個身穿虎頭衣
腳踩虎頭鞋的兒童少年
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圣歌》
舉世驚贊
宛如天籟之音
馬蘭孩子走出了大山
走向世界
這是鄧曉嵐對生她養(yǎng)她老區(qū)人民
無私奉獻
潺潺胭脂河畔
有了琴聲
高高鐵貫山
有了歌聲
18年風雨無阻
一年往返北京與馬蘭
20次12000公里
把所有的牽掛與關愛
留給了馬蘭的孩子
孩子的聲音向世界展現(xiàn)
中華民族對世界人民真誠的友愛
這種愛正是
《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
18年培養(yǎng)200多名學生
上了高中讀了大學
10多人在大學里學習藝術專業(yè)
音樂成為這個小村莊的名片
作為一個平凡人
她的能力有限
但身體力行
跟著父輩理想默默實踐
鄧小嵐就像馬蘭花
把根扎在那里的鐵貫山
把音樂種子撒進人心
把大愛留在胭脂河畔
2022年2月22日
鄧小嵐病逝于北京天壇醫(yī)院
78歲的她變成天上一顆星
永遠關心馬蘭村
注視馬蘭村的孩子
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間
(2022年6月29日)
( 圖片選自網絡 )
其他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