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閑話(506)一一自知之明的價值
作者:楊忠敏
人貴有自知之明,就是說人的素養(yǎng)里最富價值而又最容易缺失的就是這四個字。而這四個字的內涵,就是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明明白與人相處,坦坦蕩蕩處事做事。切實把握住人生中那些趨真向善從美,擇陽示柔若水的所在,把人生道場做得盡善盡美,不枉命運的恩施。
天性、稟賦這些字眼包含著先天賦予的個性差異。人的生性確有智愚、魯慎、諧莊、急緩、粗細、寬狹之分。這種性情方面的諸多特征,無褒貶之分,更無優(yōu)劣之別。論起生性,在處人處事上只講適合適應和適配?!奥斆髡`”和“愚人?!?,“莊重郁結、詼諧釋然”和“寬則失范、狹者守則”講的都是生性正負轉化的辯證關系。
生性不論優(yōu)劣,或者可論長短。而長有長的用處,短有短的用處,這是生性角度看人用人的學問。不飾秉性,就是既不恃才傲物,也不妄自菲薄。古人用“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的理性認知開導世人用好自身的天賦。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寫了許多不識天賦、玩弄天賦和浪費天賦的人和事,象蔣干中計、楊修丟命、關羽走麥城等等。三國鏖戰(zhàn)之時,多少將相謀士血灑疆場,冥冥之中無不是稟性使然。這其中,少說有一半人若能深諳自我稟性的長短,憑著他們的智慧,人生可能是另種結局。
我知我愚,我守我拙,同樣會活出人生的光彩。精衛(wèi)填海的神話、愚公移山的寓言、老農(nóng)為相的現(xiàn)實,似在告訴世人,許多看似愚拙之行中往往隱藏著社會運行的某種必然和人類改變命運的契機。這也是人生另一種自知之明的表現(xiàn)。 
也有人不知天高地厚,一味地的覬覦、掠奪、爭競。貪得無厭地攫取、好高騖遠地博名,削尖腦袋地鉆營,占得黃袍加身,落得身敗名裂。阿Q愛吹祖上榮耀、袁大帥想坐龍椅、東贏再夢東亞共榮……時空里永遠充斥著肖小們的黃粱美夢。這是人類失去自知之啊的另一端。
理性價值是永恒的。明白人才能做出明白事,糊涂人只能做出一筆糊涂賬。有人輸?shù)镁?,卻不知輸在什么地方。
作者介紹
?
楊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國的同齡人,經(jīng)歷過時代的風風雨雨。就個人來講,沐浴著共和國的陽光,走過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軍營里,最愛聞靶場上射擊時飄出的硝煙味。最終,有幸走上血與火的戰(zhàn)場。雖無前輩的艱苦卓絕,也不及先烈血沃中華,算是盡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責任。為祖國平安,站哨幾十載,算是個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風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時代,常與戰(zhàn)友們切磋互勵,網(wǎng)上閑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