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閑話(507)一一也說煩惱這檔事
文:楊忠敏
煩惱,現代漢語注解為煩悶苦惱,這是那種似解而未解的解釋。細究,煩惱是因人生種種際遇而又無法化解而產生的心理不適的情緒反應。 
在古漢語里,煩是煩,惱是惱。煩是指煩悶、苦惱;惱是指生氣、發(fā)怒。這個煩字是戰(zhàn)國以后才出現的文字,而惱字的出現會再晚些。春秋戰(zhàn)國(前770年一前221年)這五百五十年,是華夏大地劇烈變革時期。春秋是奴隸制社會在土崩瓦解,戰(zhàn)國是封建社會脫胎成形時期。社會大變革大動蕩會帶來巨大的心理沖擊。于是,煩和惱之類表現心理活動的大量字眼就產生了。經濟越發(fā)展、社會越進步,種種社會矛盾與沖突越是紛繁復雜,越是撞擊人心。因而,人的心理反應越是呈現出錯綜復雜,郁結難化,強烈而尖銳的傾向。
當封建社會臻于成熟而穩(wěn)定時,人類的情感變化更見多元多向、深刻深邃、細膩細微。與人交會看人面、人際交往講情面、官場交際講場面。遇人遇事之際都是動心用情費腦筋的地方。于是煩的感覺、惱的感受油然而生,一古腦兒地涌上心頭。南朝梁武帝巜凈業(yè)賦》“抱惑而生,與之偕老;隨逐無明,莫非煩惱”。人生如此!七情六欲而生惑,五光十色添煩惱。這就是世事,也是塵世。 
當代社會,競爭空前激烈,拼搏及近拼殺。知識爆炸、信息泛濫、網絡抖音。人人都在拼都在搏都在比,個個都在攀都在爭都在斗。正如《壇經般若經》所述“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這不,個個凡夫個個佛,悟得煩惱智慧開。
塵世一遭,最重要的問題莫過于要能走進去,更能走出來。金錢,沒了就是凄風苦雨,多了就是無盡牽掛。不多不少,夠用即是福;名譽,名至實歸心地坦然,名不副實,一切枉然。遠惡而近良是為美名;地位,才乏德缺而位高是險,德才兼?zhèn)涠槐笆前?。安危之辯系著身家性命。在金錢、名譽和地位問題上貴在知輕重、辯虛實、度長短,取柔而守剛,就卑而往高。 
古訓講究人生要養(yǎng)好四氣:養(yǎng)骨氣以立世,養(yǎng)正氣以應世,養(yǎng)大氣以視世,養(yǎng)才氣以治世。如此,才能丟掉撕撕扯扯、牽牽掛掛、計計較較、啰啰嗦嗦的怪毛病,心無旁騖才氣地走進屬于你的時代。
?楊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國的同齡人,經歷過時代的風風雨雨。就個人來講,沐浴著共和國的陽光,走過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軍營里,最愛聞靶場上射擊時飄出的硝煙味。最終,有幸走上血與火的戰(zhàn)場。雖無前輩的艱苦卓絕,也不及先烈血沃中華,算是盡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責任。為祖國平安,站哨幾十載,算是個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風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時代,常與戰(zhàn)友們切磋互勵,網上閑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