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入松?寶慶古城懷舊
清清資水小城旁。雙塔相望。獨尊磯頂朱亭秀,登六嶺、再睹春光。風送鐘聲穿樹,月移塔影過江。
神灘船渡醉斜陽。暗洞流香。佘湖雪霽紅梅笑,愛蓮說、千載滄桑。但等重修舊景,騷人額手飛觴。
2022.8.5.


我們這輩人,兒提時代正是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物質(zhì)生活十分貧乏的時候。孩子們大都沒有“玩具”的概念,日常所玩、所迷,也都是自己動手、因陋就簡的游戲。雖如此,也是每天樂此不疲,快活非常。較之如今的孩子們則更顯童年的快樂。想起來令人戀戀不忘,游戲情景時不時的在腦海中浮現(xiàn)。
特撰寫巜童戲記趣》組詩,借以備忘。
七 絕?童戲記趣
(一)飛畫片
畫片彎成半八型,貼牆松手似蜻蜓。
功夫不到難飛準,老本須臾就變零。
注釋:畫片是隨小零食的附贈品(如每小袋爆米花里附送一張)畫面多為“三國”、“水滸”中人物。集齊一定的量可至商家換取零食,大概也是商家的一種營銷手段吧。畫片每張大約3×5cm大小,用粗糙的卡片紙印刷。
玩法:把畫片彎成s形,用手按其一邊于牆,松開手畫片就打著轉(zhuǎn)飄飛起來。不久落地,如能剛好壓到對方飛出的畫片就獲勝了,可贏取對方畫片一張。如此,交替進行可玩好久。此游戲適合雨天室內(nèi)進行。

(二)滾鐵環(huán)
手握彎鉤滾鐵圈,瘋跑狂跳勇爭先。
大街小巷隨心走,快活男兒賽半仙。
注釋:鐵圈大都是利用水桶的舊鐵箍,彎鉤則是由粗鐵絲彎制而成。用∪形鉤掛住鐵箍可任意滾動,俗稱滾鐵環(huán)。
玩法:可自娛自樂,亦可多人參與,人手一環(huán),追逐爭先。還可以比試技藝,如急停、上梯、過溝、跨坎。十分隨意,玩起來樂不思蜀。

(三)打彈子
溜溜光光彈子球,若要擊中靠凝眸。
半天爬在泥巴地,怎不人人變泥猴。
注釋:彈子球即玻璃球。大約直徑1.5㎝左右,現(xiàn)如今某些跳棋用的跳子即是。這可是那時孩子們的最愛喲。
玩法:玩法多樣,可以散打,二人以上即可。找一空坪,隨便置彈子于地,確定擊打秩序就可開始,擊中對方彈子即贏取該彈子。
當然還有進洞等玩法,在泥地上敲打出三個凹洞,依次將彈子滾進三個洞后便可打吃對方的彈子,擊中就贏取此子。
此游戲當時最為盛行,男孩子基本上樂此不疲。

(四)打碑石(Sa)
泥坪擺放破磚斜,砸下銅錢滾似車。
哪個圓銅停下遠,贏來賭本笑開花。
注釋:打碑石(sa)這游戲名無從考證,只能免考從俗了。
銅錢,當時家家戶戶都有那么幾個,市面已經(jīng)不流通,只能作為孩子們的玩具了。
玩法:青磚一方置于地,墊髙一頭形成斜面。手持銅錢用力砸在磚面上,反作用力將銅錢彈出,向前滾動。參加者依次砸出手中銅錢,全部銅錢停下后,滾動距離最遠者贏。

(五)抽陀螺
奮臂揮鞭著力抽,陀螺錐底象加油。
飛旋快轉(zhuǎn)誰來碰?稱霸全場樂一秋。
注釋:當年兒時游戲,如今已風行全國,只是換了主角?,F(xiàn)如今抽陀螺的都是中老年人。那裝備器具也不用自己動手制作了。
玩法:當年都是以撞飛別人的陀螺為目的。不停用力抽打,以加快陀螺的旋轉(zhuǎn)速度。轉(zhuǎn)速慢的碰到轉(zhuǎn)速快的馬上就會被彈開停轉(zhuǎn)。當場上剩下最后一個還在旋轉(zhuǎn)的陀螺時,該陀的主人便被尊為霸王,傲然之氣立馬躍上面龐。

(六)放風箏
春風陣陣日柔天,一眾頑童上嶺巔。
緊握手中牽引線,大呼小叫放飛鳶。
注釋:放風箏的游戲一直玩到今。所不同的是當年的風箏都是孩子們自己札制,無須購買。
玩法:大家都知道玩法,就不贅述了。

(七)踩高蹺
踩穩(wěn)高蹺肘夾牢, 娃兒膽小內(nèi)心毛。
上坡跨坎似平地,苦練才能技藝髙。
注釋:髙蹺大家在廟會社戲里見得多了。但兒時,家長是不允許孩子們玩綁定腿上的高蹺,只能手持。髙度也控制在40㎝以下。
髙蹺也都是孩子們自己用竹子制作。
玩法:踩髙蹺的技藝無止境。單跳上梯,跨坎越溝都可以的。當年,髙蹺競速和分邊對撞是常玩的方式。

(八)釣麻怪
竹枝絲線掛棉花,池壙岸邊來釣蛙。
斗笠遮陽天待晚,佳肴美味帶回家。
注釋:麻怪是邵陽對青蛙的俗稱。
用棉花球釣蛙可能是邵陽兒童的創(chuàng)舉,是暑假里經(jīng)常開展的活動。往往頂著大太陽忙活一天也就收獲十幾只。僅管曬得黒不溜秋的也快活無比。

(九)罾魚蝦
清晨大雨起漁興,頂笠披簑去布罾。
手把竿鉤悠緩起,魚蝦滿網(wǎng)我驚楞。
注釋:罾是篾片做支架,綁定一塊二尺見方的舊麻帳,便是抓獲小魚蝦的漁具,邵陽人稱它為罾子。
大雨過后,雨欲停還下時節(jié),最是罾魚蝦的好時候。十幅罾子沿池塘壙邊布置,半個上午就收獲頗豐。運氣好時,三五斤漁獲是常有之事。這可是當時家人們最愛的佳肴。

(十) 殺頭戰(zhàn)
十數(shù)兒童站兩邊,你追我截勇爭前。
沖撞為觸平頭去,大汗淋漓又半天。
注釋:兩隊頑童戰(zhàn)斗型游戲。觸平頭的意思是觸摸留平頭的腦袋。當時男童都留平頭,據(jù)說是為了不長頭虱。
玩法:一群孩子用錘子剪刀布分為兩隊。開始后相互推撞追截只為能觸摸到對方的頭,被觸到頭者就光榮了,即退出戰(zhàn)斗。直至一方全光榮了或余者宣布投降,殺頭戰(zhàn)才算結(jié)束了。
當然此游戲比較激烈,難免小的誤傷。扯掉扣子則是經(jīng)常的事。

后 記
回憶記錄了十種兒時的游戲活動,難免掛一漏萬。其實兒時喜愛的游戲形形色色,難以概全。譬如打彈弓、丟田、甩香棍子、等等,都是當時流行的游戲。當然,國人好賭,兒童游戲也大都是帶有彩頭輸贏的。
時代不同,孩子們所玩、所迷都在與時俱進?,F(xiàn)如今,手機已經(jīng)成為孩子們不可或缺的至愛玩具了。其對他們身心的傷害可說是罄竹難書。我們這輩人兒時的游戲雖然簡陋,但可鍛煉人的心志。君不見,我們的兒時比他們快樂嗎!這些游戲在玩耍中增強了體魄,鍛煉了意志,培養(yǎng)了勇敢。特別是增強了動手能力使我們受用終身。


作者簡介:湖南省邵陽市人。中學數(shù)學高級教師。退休后涉足文學,借以消閑渡暇,自娛或娛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