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閑話(508)
一一“三觀”說的歷史淵源
文:楊忠敏
? 很有意思,也很有點說道的一個話題。
? 所謂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之說,或許讓人覺得這是當代人的話題。甚而至,有些人以為這是某種政治學說,是為某種政治目的張目。更有甚者,對此持排斥態(tài)度,以肆虐方式處之。 
其實,稍微讀點中華文化典籍的人,就會明白“三觀”之論是中華文化的中心論題。這不但是個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話題,而且是個常論常新的話題。因而,就中國人而言,無論是宗教情懷,還是世俗情緒,仰或是立世情結,無不圍繞著“三觀”話題而展開。
? 就說中華文化萬流之源的《易經(jīng)》,說白了那就是“三觀”之論的總源頭。八卦以天地山澤水火風雷的八種客觀存在的自然現(xiàn)象列示,天行健、地勢坤、施德教、樹太平、山澤對、風雷生、水火繼這不都是世界觀范疇的見解和敘述么。繼而君子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論述,又生發(fā)出人生的種種觀念。爻辭寓意社會人生價值取向說辭,更是多元而多向。這其中豐富的觀點,顯豁的表述,明確的取向,把社會人生演繹演進勾勒得清晰而生動。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天道觀,“陰盡陽生,陽盡陰生,陰陽互滋,陰陽轉(zhuǎn)化”的辯證見解和思維,無不見證著人文初萌時期華夏始祖?zhèn)儗κ澜绫驹?,天人關系以及人類生存之類問題的思索和探究。初萌中表現(xiàn)出的執(zhí)著、幼稚中顯露出智慧、就事之間可見的遠瞻,對后世的思想方式方法都產(chǎn)生著啟承相繼和潛移默化的作用。 
你讀先秦代的論、漢代的賦、唐代的詩、宋代的詞、元代的曲和明清小說,無不滲透著文化源頭上那些濃烈的原生態(tài)因子。按如今的社會學觀點去審視,整個國魂國魄、民風民意和時政時令無不浸染著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
毋須諱言,龍不一定生龍,鳳有時也生“雀”。黃帝時代有蚩尤,盛唐出個安祿山,清代擠出個吳三桂,民國膨出個汪精衛(wèi)——同生一畝地兒,也會長出歪瓜裂棗。歷來就有這樣的價值認知:天下是我的,我卻不是天下的,常常有人為官小錢少而委屈一生。正因為如此,總有人眼里的天下人非賊即盜,是“天下無好人”。百家姓里的哪個姓氏,都出過蓋世英雄,也出過民族敗類。這或許是歷史決堤,文化泯滅時的報應。 
顯而易見的是:“三觀”正,萬事無虞。“三觀”邪,萬事當休。無論于古于今,于公于私,于情與理,還是知與不知,行與不行,天道如此,概莫能外。
作者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