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閑話(571)一一清除語言污染
作者:楊忠敏(西安)
? 語言環(huán)境污染,遠遠超過自然環(huán)境的污染。不信你打開手機,可見那些長得五官端正、面相優(yōu)雅、氣色端莊的女主播,滿口臟話,一口一個“慫”字,一篇短評,十幾處“慫”字。這個臟字,脫口而出,不覺得別扭,不覺得難堪,實足一篇“慫論”。
今年,網(wǎng)評里x國慫了!xx認慫了!xx慫得不輕……這個表示陽性排泄物的詞,滴哩咕嘟地從美女嘴里往外冒,初聽令人瞠目結(jié)舌,聽多了真讓惡心。
村言俗語和街巷俚語,往往是平民百姓打趣戲鬧的語言。這類不登大雅之堂的言辭,盡管很生動很別致很形象,但它的使用對象,使用時機和使用范圍,卻有極嚴格的限定。同輩調(diào)笑的詞語,絕不會用到長輩身上去。大眾場合開玩笑的語言,絕不會出現(xiàn)在嚴肅場合。 
至于說書面語言、傳媒語言,更得講究科學(xué)嚴謹、莊重典雅、精準(zhǔn)潔凈,顯示出語言文字的美感。即使是檄文惡評,也不會暴粗口,露惡氣,用臟言穢語去惡心對方。歷史上最著名的“討曹檄文”,文中陳琳列舉曹操種種敗行惡德,數(shù)落了曹操三代祖宗不是,就是沒一個臟字。官渡之戰(zhàn)袁紹失敗,陳琳被俘。曹操問陳琳為何還罵我三代祖宗?陳琳說:形勢所迫,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曹操見陳琳實言以對,佩服其德其才,遂委以重任。其實,曹操心里明白,陳琳揭曹宗之短,實為真短,檄文把曹家這些不是示于世而不污名臭罵,算是給足了面子。據(jù)說,曹操讀了陳琳討罰自己的這篇檄文,頭疼病反而好了幾許。文人的心是相通的,一篇蕩氣回腸的文章,會使人心里輕松許多。
在國際趨勢日益復(fù)雜尖銳之時,那些執(zhí)時評社論之輩,不要低劣到象潑婦罵街似地與人爭辯。有理不在聲高,有理不在言惡,扯開嗓門罵臭話,透的是一股股戾氣。 
漢語言詞匯,沒有貧乏到非用臟字去說理的程度。即使象某些人想象再豐富,這“慫”字、“傻B”、“二毬”、“扯B”之類字詞的本義和延伸義,國人無法理解,更別說與外國人交流了。污穢言辭,只能污染自家的輿論環(huán)境,操此類言語,與人辯論,不但是下策,而且是下作。
那些吃文字飯、語言飯的人,切記古訓(xùn):君子不言穢語,智者不暴粗口。?好生向前輩圣賢學(xué)點說話的真本事,也好去講好今日中國故事。
作者介紹

楊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國的同齡人,經(jīng)歷過時代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就個人來講,沐浴著共和國的陽光,走過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軍營里,最愛聞靶場上射擊時飄出的硝煙味。最終,有幸走上血與火的戰(zhàn)場。雖無前輩的艱苦卓絕,也不及先烈血沃中華,算是盡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責(zé)任。為祖國平安,站哨幾十載,算是個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風(fēng)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時代,常與戰(zhàn)友們切磋互勵,網(wǎng)上閑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