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墻遺址懷古
十五世紀初,贏得靖難之役的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北京明城垣建設伊始。正統(tǒng)、嘉靖年間增筑甕城、角樓、箭樓等,奠定了“內九外七”的城池格局。
五百年金戈鐵馬,飽經(jīng)憂患的明城墻記錄了每一次國事的極度衰微。
明正統(tǒng)十四年“土木之變”,明英宗朱祁鎮(zhèn)親征蒙古敗退,在京北土木堡被瓦剌軍俘獲,三萬瓦剌大軍黑云壓城,兵部尚書于謙受命于危難之際,率軍戰(zhàn)于德勝門,西直門和廣安門,逐出瓦剌軍,史稱“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天啟五年“己巳之變”,皇太極率清軍鐵騎突破長城喜峰口兵臨北京城下。明代稱長城為“邊墻”,皇太極突破“邊墻”,直搗北京城墻。兵部尚書兼薊遼督師袁崇煥從遼西馳援北京,廣渠門下,正午戰(zhàn)至傍晚,擊潰清兵,史稱“廣渠門之戰(zhàn)”。
有明一朝“天子守國門”屢破,“君王死社稷”成真。
佇立于明城墻遺址,撫摸飽經(jīng)炮火、箭矢洗禮的青磚城頭,仿佛重回狼煙四起,烽火連天的崇禎年間。銹跡斑斑的鐵炮昂首城頭,仿佛能聽到它震耳欲聾的轟鳴,嗅到它刺鼻的硝煙。

斷壁殘垣,衰草連天,記錄了明城墻的憂患歲月。于謙祠、袁崇煥祠一個在內城,一個在外城,距這道城墻都不足千米。
冷兵器時代巍峨的城墻是不可逾越的壁壘;隨著熱兵器時代的到來,城墻作為防御屏障退出歷史舞臺。清末“庚子之變”八國聯(lián)軍僅用五個小時十七分就攻陷北京城。城非不堅,池非不深,是強大的火器成為城墻的終結者。
無字墻磚讀歷史,斑駁城頭嘆春秋。
拍遍鍵盤沖霄氣,看罷芯片看吳鉤。

等待戈多:大學教師,網(wǎng)絡作家。散文、詩歌、文藝評論及朗誦和視頻制作散見于網(wǎng)絡和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