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亮,筆名禾子尼,號渤海居士,1980年出生于河北秦皇島,現(xiàn)居北京,北京大學特聘教授。馮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廣人、姓氏文化學者、姓名學專家、當代著名詩人、修譜師、網(wǎng)絡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fā)展者。
馮志亮先生是中國易經(jīng)文化館館長,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北京風水博物館館長。馮志亮先生現(xiàn)擔任華夏易經(jīng)研究會副會長兼北京分會會長,中華儒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文學藝術聯(lián)合會副會長,中國青年發(fā)展促進會榮譽會長,東方孝道文學院榮譽院長。馮志亮先生還同時擔任時代文學雜志社總編,中國名家雜志社榮譽總編,中國炎黃文化報文學總顧問,中國文化新聞報編委會副主席。馮志亮先生兼任中國姓氏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華北歷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傳統(tǒng)禮儀促進會理事。馮志亮先生同時兼任北京漢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燕南藝術學院終身教授,北京海圖書畫苑首席文化顧問,中國詩詞協(xié)會終身會員,中國詩歌協(xié)會會員。
馮志亮先生還是挪威國立藝術家協(xié)會外籍會員,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荷蘭皇家文學院高級學術顧問。馮志亮先生的歷史文學作品曾多次刊載于中國文聯(lián)創(chuàng)辦的《神州》《中國魂當代名人專訪特刊》《中國當代文學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聯(lián)合會授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AAAA級宣講人”榮譽稱號。
2013年馮志亮先生受聘為北京大學民營經(jīng)濟研究院與哲學系特聘教授,曾提出關于網(wǎng)絡廣告價值排斥論的“藍海觀點”。馮志亮先生涉獵廣泛,書法繪畫造詣深厚,并癡迷于文學歷史,著有《渤海詩詞集》《姓氏溯源與民俗探究》《怎樣修家譜》《怎樣編家史》《怎樣寫自傳》《易經(jīng)新解》《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尋根手冊》五百零四部,《中華姓氏家譜》三百余部。
。ㄒ唬┏栽谥袊
前幾年,流行一個民間說法:
人生四大樂事——“吃在中國,住在英國,工作在美國,娶個日本老婆;
人生四大苦事——“吃在英國,住在中國,工作在日本,娶個美國老婆;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只有100萬人口,中國餐館開辦了160多家,法國人驚呼:中國菜征服了巴黎!中國飲食走向了世界,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從理論上講,中國先賢們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遠》,把吃喝看做比男女之事還大。
2、劉邦掌握政權后,謀士酈食其進言:“王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見《漢書?酈食其傳》,說的是統(tǒng)治者要重視老百姓,穩(wěn)定他們的情緒,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
3、解決了溫飽問題,才能談“衣食足而知禮儀”。
曹丕在《典論》中說“一世長者知居處,三世長者知服食……”
中國是一個飲食文化深厚,飲食民俗豐富多彩的國家,這不僅僅是理論問題,更是無數(shù)人參與其中,熱衷推動的一件非常值得研究的一個社會文化現(xiàn)象。在這里,我們將從各地食俗(重點講北京飲食特征、北京飲食與旅游等方面)、就餐特點。重點菜系、禮儀食俗等等對它做一簡要講述。
(二)各地食俗
“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這是中國人常說的一個順口溜。
山東、河北、東北人愛吃蔥蒜,云南、貴州、湖南、四川人吃辣椒,廣東人什么都吃,江蘇浙江、上海人愛吃甜食;除了大部分漢族地區(qū)飲食差異之外,少數(shù)民族飲食更是各具特色。
1、主食習俗
北方受氣候影響,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高粱為主,朝鮮族主食大米,青海、西藏的撒拉族、土族、藏族以青稞面、土豆為主;從事畜牧業(yè)的藏族、蒙古族、哈薩克、塔吉克、克爾克孜等民族以肉食、乳制品為主,以糧食為輔;南方的農業(yè)民族主食大米,赫哲族、京族以漁業(yè)為主,食物結構中魚類和海產品為主;
2、各民族飲食特色
朝鮮族:敬老,60歲以上老人專設飯桌,飯菜既有營養(yǎng)又好咀嚼、而且容易消化;晚輩一般不許在老人面前吸煙、飲酒;
苗族:長輩在上席入座,逢年過節(jié),席上的雞心、雞頭、雞爪敬給老人和貴賓以示尊重;
在廣西壯族,給60歲以上的老人備有一個壽米缸,缸中的米不能斷,重陽節(jié)要讓米缸添新米,表示歲壽延續(xù),女兒出嫁回娘家祝壽時,必帶最好的米倒進米缸。
。ㄈ┼l(xiāng)情鄉(xiāng)味與菜系介紹
1、四大菜系——魯菜
魯菜:即山東菜,主要由濟南和膠東兩個地方風味菜構成;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山東是中國古文化發(fā)祥地之一,魯菜的孕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的齊國和魯國;真正形成是在秦漢以后,歷經(jīng)元明清三代大發(fā)展,大量進入宮廷成為御膳珍饈,并波及到華北、東北、京津等地。北京現(xiàn)存“八大堂”之一的惠豐堂,就是一家典型的魯菜館。其中八大堂是指:聚賢、會賢、福壽、天福、同和、慶豐、惠豐。
魯菜的特點是:取材廣泛,選料精細,刀工講究,調味極重純正醇濃,海味尤佳;用鹽之法十分精到;長于制湯,面食極多,且種類豐富。工于火候,以爆炒、燒、熘、鰨、燜、扒為其特長。極具北方精到、味厚的風格。
現(xiàn)存的惠豐堂在北京有兩處,一處在阜石路,一處在翠微路;店堂內至今還展示慈禧親筆書寫的匾額。
現(xiàn)存魯菜在北京還有:
東興樓:東直門內,1903年開業(yè)號稱“八大樓”之首;
萃華樓:王府井,爆、燒、炒、蒸為其拿手菜;
新豐樓:白廣路南口,首創(chuàng)烤鴨片餑餑,蒸熟的面片中空,夾入烤鴨、蔥、醬,鴨油不外流;
泰豐樓:前門西大街,代表菜:蔥燒海參、清燉魚翅
2、四大菜系——川菜
川菜:即四川菜,由成都、重慶、自貢三地菜系構成;發(fā)源于古代的巴蜀,萌芽在西周至春秋,形成于秦代至三國時期。
川菜烹法重熏、烤、干酥,調味不離辣椒、胡椒、花椒這三椒;品味重酸、辣、麻、香;一般人以為川菜以麻辣、魚香、怪味等獨特的味型著稱,其實川菜的味型相當豐富,有咸鮮、家常、紅油、椒鹽、姜泥、蒜泥、甜酸、荔枝、五香、香糟、芥末、椒麻、酸辣、麻醬、豆瓣、陳皮、香辣等幾十種;川菜的調料,一般由四川運至北京,為的是保持原有的風格,尤其以麻椒、辣椒等基礎原料為重點。調味高低起伏各具特色,因此,川菜有“一菜一格,百菜百位”的美稱。
川菜在適應范圍上,還有高級宴席,普通宴席(三蒸九扣),大眾便宴,家常風味,民間小吃等區(qū)別。川菜對長江中上游直至云南、貴州等地具有相當影響,今天它已遍及全國,以至海外,故有“味在四川”之說。
北京的川菜館最典型的就是四川飯店,屬于高檔飯店,1950年以后引進北京,是朱德、鄧小平、劉伯承等人的最愛;現(xiàn)存四川飯店位于人民大會堂西側的絨線胡同。目前北京各家飯館都有川菜風味的菜,類似麻辣火鍋,辣子雞丁,麻婆豆腐等等。
3、四大菜系——淮揚菜
淮揚菜又名揚州菜、維揚菜;春秋至兩漢便以珍饈異味著稱,六朝以后又以素菜極精細聞名;宋元成為宮廷貢食基地,明清更加繁榮。
淮揚菜用料品種繁多,調味以清淡適口為特色,“一碗各成一味”,善烹江鮮家禽,精致花色茶點,目前北京稻香村糕點既是從淮揚茶點中分離出來的;磽P菜擅長燉、燜、蒸、燒等烹調做法,以刀工精湛取勝,“刀在揚州”聞名于世;揚州菜風行于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北京地區(qū)代表性的餐館有“淮陽春飯莊”名譽京城,解放后曾改為“鎮(zhèn)江餐廳”;隨著西單路口展寬,“淮陽春”也消失了。淮陽菜在北京各大餐館里留下了許多痕跡:清炒蝦仁、清蒸南瓜盅、冬瓜盅等等。
現(xiàn)存淮揚菜代表:同春園,也是從西單路口南路西,遷至現(xiàn)址:新街口外小西天內路北。
4、四大菜系——粵菜
粵菜又名廣東菜,由廣州、潮州、東江三大流派構成。嶺南地區(qū)遠古就有獨特的飲食傳統(tǒng),名菜“片皮乳豬”基本上就是繼承了周朝以來的傳統(tǒng)烹調技術,其做法是:把掏空的小豬肚內塞上紅棗、糯米、蒸熟后切成片,蘸調料吃。
粵菜在唐宋時與中原地區(qū)的飲食文化相互融合,明清以后隨華人的留洋傳至海外;洸穗S改革開放,也逐步向北方滲透,其用料的廣博奇異,在兼收幷蓄各地烹飪技法的同時,保留了自身以煲湯為主,靠、泡、焗等等特色技法。北方人稱之為“什么都吃”蛇、貓、老鼠等等在北方不入食譜的東西,在粵菜中成了名菜,論其所食的材料范圍,“食在廣東”名不虛傳。
四大菜系之外,還有浙、閩、湘、鄂共同組成八大菜系,之后,又有人把京、滬兩地菜湊成十大菜系;其實每個菜系要有自己的特征,更要有流行地域,如果自身特色不足,流行區(qū)域又過于狹小,將不被大多數(shù)人認可;因此,在講述中國民俗菜系時,一般以四大菜系為主。
除了地區(qū)性命名的菜系之外,由于民族信仰不同而形成的菜點特色也很多,如北京的鴻賓樓、烤肉季等等,就是以回民的清真菜系為特色,而砂鍋居又是與滿族的飲食習慣、祭祀活動有關的餐館。
。ㄋ模├媳本┌舜筇
老北京的飲食業(yè)還有許多特色,在名稱的系列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幾個“八”字:按照清末民初的說法,八大堂為上。
會賢堂:在什剎海前海開業(yè)于光緒年間,抗戰(zhàn)時歇業(yè),改革開放后又恢復;主營魯菜,海參、魚翅、燕窩等高檔海味;
惠豐堂:前面已經(jīng)介紹過了,不再贅述;
福壽堂:東城金魚胡同,
聚賢堂:原在西單;
聚壽堂:原在東四錢糧胡同;
天福堂:原在前門肉市;
燕壽堂:原在東總布胡同;
慶和堂:原在地安門外;
八大堂目前只有會賢堂、惠豐堂兩家了。
。ㄎ澹├媳本┌舜髽
老北京餐飲業(yè)略遜于八大堂的,是八大樓。
東興樓:坐落在東安門大街路北的東興樓飯莊,創(chuàng)業(yè)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是一座前出廊后出廈的大四合院。東興樓被同行譽為“八大”魯菜飯莊之首。
新豐樓:新豐樓原址在虎坊橋向東的香廠路口。以經(jīng)營白菜燒紫鮑、芝麻元宵和素面湯馳名京師,是清末民初有名的京菜館,開業(yè)于道光年間可與當時最闊氣的“東興樓”齊名。
正陽樓:以經(jīng)營涮羊肉、大螃蟹出名,開業(yè)于清道光年間,民國初年才發(fā)展為高檔飯館。
泰豐樓:在前門西大街,以紅燒海參、清蒸鴨子及砂鍋魚翅出名。
慶云樓:在什剎?救饧九赃,最早開業(yè)于清道光年間,近幾年重新恢復。
萬德樓:原在前門珠寶市;
悅賓樓:悅賓樓清朝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由北京旗人王志狀與煙臺名廚于秀廷在北京創(chuàng)建,原在大柵欄,翌年移上海北路。在滬四十四載,博得“上海京幫魁首”之榮譽,又獲“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之贊揚。
會元樓:原在前門抄手胡同。
八大樓目前保存的還有五個。
。├媳本┌舜缶
會仙居:在前門鮮魚口,以炒肝著名,稠濃汁里煮肥腸,一聲過市炒肝香。
天興居:與會仙居對面,解放后兩家合并。
和順居:這是砂鍋居的原名,因其砂鍋白肉出名,本名被人遺忘。
同和居:在西四南,以“三不沾”特色菜出名,現(xiàn)以傳統(tǒng)的山東魯菜為主。
天然居:“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一副回環(huán)聯(lián),讓人牢記了一家餐館。
鼎和居:原在前門觀音寺,和天然居緊鄰。
義盛居:原在宣武門外達智橋。
廣和居:原在宣外北半截胡同;上述四家已無蹤跡。
。ㄆ撸╋嬍车奈幕攘
著名作家秦牧認為“飲食是一種文明,烹飪是一種藝術!
如何看待這種說法,在這里給大家詳細闡述。
烹飪美食在中國人看來,不僅要色、香、味、形,還要有一個與之相適應是吉祥的名稱相配合!鞍l(fā)菜豆腐”被稱為“發(fā)財多!,在粵菜中尤為推崇,以至于發(fā)菜這種本來沒有什么營養(yǎng)的山野菜,變成了吉祥如意的象征。還有“全家福”其實就是涼菜拼盤,紅的水蘿卜,白的大蔥白,綠的黃瓜等等。
北京是一座文化古都,在飲食結構上也兼收并蓄;除了上述菜系之外,北京還有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甚至外國飲食的餐館;地方的有西安飯莊、晉陽飯莊、還有頗具個性色彩的譚家菜;小腸陳等。
西餐最典型的是莫斯科餐廳、華僑飯店等等;近年來,隨著外國人的大量進京,集中在望京的韓國人,在那里開辦了韓國菜館;其他的飲食風味還有西藏、云南、新疆、東北等地風味餐館涌現(xiàn)出來,大大豐富了北京地區(qū)的飲食系統(tǒng)。
良好的飲食如果和旅游結合起來,將會更加吸引旅游者。比如游什剎海可到烤肉季(清真餐館)、慶云樓(魯菜);在新豐樓就餐,可走進報國寺(北京地區(qū)收藏聚集地);到東興樓,可看到北京著名的簋街,各色小吃餐館熱鬧非凡。逛前門,除了北京烤鴨之外,還有很多小吃,如果趕上過年時期的廠甸廟會,便宜坊烤鴨也是賓客滿門;除了特色餐館之外,北京還有許多小吃,如豆汁、焦圈、豌豆黃、面茶、艾窩窩、薩其馬、塌似蜜、灌腸、蜜麻花、饹馇合等。
目前北京小吃集中在護國寺小吃、地安門小吃等地,其它分散在前門、東四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