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亮,筆名禾子尼,號渤海居士,1980年出生于河北秦皇島,現(xiàn)居北京,北京大學(xué)特聘教授。馮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廣人、姓氏文化學(xué)者、姓名學(xué)專家、當(dāng)代著名詩人、修譜師、網(wǎng)絡(luò)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fā)展者。
馮志亮先生是中國易經(jīng)文化館館長,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北京風(fēng)水博物館館長。馮志亮先生現(xiàn)擔(dān)任華夏易經(jīng)研究會副會長兼北京分會會長,中華儒學(xu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文學(xué)藝術(shù)聯(lián)合會副會長,中國青年發(fā)展促進會榮譽會長,東方孝道文學(xué)院榮譽院長。馮志亮先生還同時擔(dān)任時代文學(xué)雜志社總編,中國名家雜志社榮譽總編,中國炎黃文化報文學(xué)總顧問,中國文化新聞報編委會副主席。馮志亮先生兼任中國姓氏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華北歷史研究會常務(wù)理事,北京傳統(tǒng)禮儀促進會理事。馮志亮先生同時兼任北京漢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燕南藝術(shù)學(xué)院終身教授,北京海圖書畫苑首席文化顧問,中國詩詞協(xié)會終身會員,中國詩歌協(xié)會會員。
馮志亮先生還是挪威國立藝術(shù)家協(xié)會外籍會員,英國皇家藝術(shù)研究院客座教授,荷蘭皇家文學(xué)院高級學(xué)術(shù)顧問。馮志亮先生的歷史文學(xué)作品曾多次刊載于中國文聯(lián)創(chuàng)辦的《神州》《中國魂當(dāng)代名人專訪特刊》《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聯(lián)合會授予“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AAAA級宣講人”榮譽稱號。
2013年馮志亮先生受聘為北京大學(xué)民營經(jīng)濟研究院與哲學(xué)系特聘教授,曾提出關(guān)于網(wǎng)絡(luò)廣告價值排斥論的“藍(lán)海觀點”。馮志亮先生涉獵廣泛,書法繪畫造詣深厚,并癡迷于文學(xué)歷史,著有《渤海詩詞集》《姓氏溯源與民俗探究》《怎樣修家譜》《怎樣編家史》《怎樣寫自傳》《易經(jīng)新解》《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尋根手冊》五百零四部,《中華姓氏家譜》三百余部。
英國國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憲法規(guī)定的世襲的國家元首(不是政府首腦),立法、司法機關(guān)的組成部分,法院的首領(lǐng),英國全部武裝部隊的總司令,英國國教圣公會(新教安立甘宗)世襲首領(lǐng)。
根據(jù)各國憲法,英國國王也是北美洲的安提瓜和巴布達(dá)國王、巴哈馬國王、加拿大國王、巴巴多斯國王、伯利茲國王、多米尼克國王、格林納達(dá)國王、牙買加國王、圣基茨和尼維斯國王、圣盧西亞國王、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國王,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國王、新西蘭國王、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國王、所羅門群島國王、圖瓦盧國王。
除了這些國家,脫離前大英帝國的亞、非、美、大洋洲的各國獨立的37個國家(國家元首不是英王擔(dān)任)組成了英聯(lián)邦?,F(xiàn)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任英聯(lián)邦元首。
根據(jù)憲法,英國王位和各國國家元首的位置將由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王子繼承,他將成為下一任的英國國王。
那下面就仔細(xì)講一講這個傳奇國家的歷史。
英格蘭王國
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地區(qū)的威塞克斯王國后,建立英國的第一個王朝——諾曼王朝,完成了封建化進程,國王權(quán)力逐步加強。后來在等級君主制下,1215年約翰王被封建貴族逼迫簽訂《自由大憲章》。
1265年貴族約翰·德·孟福爾第一次召集貴族和市民召開議會商議國王的法案,英王的權(quán)力受到封建貴族的牽制。14世紀(jì)時,英國議會擁有征稅權(quán)并分為貴族院和平民院。1603年,來自蘇格蘭王國封建王朝的詹姆斯六世成為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遠(yuǎn)親)實行君主專制,英王掌握全國的統(tǒng)治大權(quán)。
1640年,不滿英王壓迫的資產(chǎn)階級和新貴族利用議會舉行資產(chǎn)階級革命,英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后查理二世復(fù)辟,再次實行專制,所以又在1688年爆發(fā)光榮革命,查理二世之弟詹姆斯二世逃跑。在1689年通過了《權(quán)利法案》英國逐步確立起以議會為核心的君主立憲政體,議會的權(quán)力逐漸超過國王的權(quán)力,但英王仍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
1707年和1801年,英國先后合并了蘇格蘭和愛爾蘭,英格蘭國王的稱號也變?yōu)榇蟛涣蓄嵓皭蹱柼m聯(lián)合王國國王的稱號。
1714年,不懂英語的德意志人喬治一世就任英國國王,他無法和大臣直接交流,就把行政權(quán)交給內(nèi)閣首相沃波爾,沃波爾成為實際的政府首腦。英王成為統(tǒng)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和掛名的政府首腦。
在憲法上,英王享有任免首相和內(nèi)閣各部大臣、高級法官和各殖民地地總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準(zhǔn)法律,冊封貴族和授予榮譽稱號,審判政治犯人,統(tǒng)帥軍隊,宣戰(zhàn)與議和等廣泛權(quán)力,但喬治一世不懂英語,實際上這些權(quán)力實際上大都由內(nèi)閣和議會行使。
久而久之這成為了法律的一部分,在喬治三世時,甚至首相也不能直接由國王直接任免,必須由議會決定,英王的一切政務(wù)活動必須完全服從內(nèi)閣和議會的控制和安排,其活動多屬禮儀性質(zhì)。
18世紀(jì)時,維多利亞女王也只是多待在宮廷里,很少過問政事,英國王權(quán)更加衰落。但英國是一個君主制國家,英國國王是最大的貴族,個人還享有崇高榮譽和尊嚴(yán),還有其他如不納稅、不被起訴等特權(quán)。
英王是英國和英聯(lián)邦統(tǒng)一團結(jié)的象征,是英國和英聯(lián)邦的最高領(lǐng)導(dǎo)人,可以與外國國家元首進行會晤,但與外國商議政事必須由政府首腦首相行使。英國政治連續(xù)性的標(biāo)志和政府決策的顧問,他對政府決策享有咨詢權(quán)、鼓勵權(quán)和警告權(quán)。
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規(guī)定,王位繼承者必須是新教徒。該法確立了長子繼承原則和男性先于女性繼承原則。王位根據(jù)年長順序傳給先王的兒子;如無子,則傳給女兒;如無子女,則傳給兄弟姐妹或其后裔;再是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
1952年英王喬治六世死后因無兒子,由其長女伊麗莎白繼承王位。按照1937、1943、1953年的《攝政法》規(guī)定,英王因未成年或其他原因暫時不能行使職權(quán)時,根據(jù)不同情況分別由成年的王位順序繼承人、大法官、下院議長、高等法院院長、上訴法院院長等人中的某些人代替國王攝政。英國國王兼任多國國王,直轄下有2億多人,他統(tǒng)轄下的英聯(lián)邦有20多億人。
諾曼王朝
1、威廉一世(征服王)(法文:Guillaume le Conquérant;英語: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拉丁文:Willielmus Rex Anglorum,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諾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蘭國王(1066年-1087年在位)。
2、威廉二世·魯弗斯(英文名William II Rufus,約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蘭國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
3、亨利一世Henry I(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蘭諾曼底王朝國王(1100年—1135年在位)。
4、斯蒂芬(英文名Stephen,1096年~1154年10月25日),英格蘭國王,由1135年到1154年在位。
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短斗篷)Henry II Curmantle(1133年3月25日—1189年7月6日)是英格蘭國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國的諾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
2、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又名獅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是英國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他在位期為1189年至1199年。
3、約翰(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蘭國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4、亨利三世(英文名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英格蘭國王,由1216年到1272年在位。雖然他的在位時間相當(dāng)長,他是英格蘭歷史上最無名的國王之一。
5、愛德華一世(英文名Edward I,1239年6月17日~1307年7月7日),英格蘭國王,由1272年到1307年在位。
6、愛德華二世(英文名Edward II,1284年4月25日~1327年9月21日),英格蘭國王,由1307年到1327年在位。
7、愛德華三世(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蘭國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8、理查二世(英文名Richard II,1367年約1月6日~1400年2月14日),英格蘭國王,由1377年到1399年在位。
蘭開斯特王朝
1、亨利四世(英文名Henry IV,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蘭國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
2、亨利五世Henry V(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蘭蘭卡斯特王朝國王(1413年—1422年在位)。
3、亨利六世Henry VI(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或5月22日)蘭卡斯特王朝的最后一位英格蘭國王(1422年—1461年;1470年—1471年)。
約克王朝
1、愛德華四世(英文名Edward IV,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英格蘭國王,由1461年3月4日到1483年4月9日在位。
2、愛德華五世(英文名Edward V,1470年11月4日~約1483年),英格蘭國王,1483年在位。
3、理查三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蘭國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
都鐸王朝
1、亨利七世(英文名Henry VlI,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英格蘭國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2、亨利八世(生于1491年6月28日–卒于1547年1月28日)是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開始在位。
3、愛德華六世(英文名Edward VI,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英國國王,1547年1月28日到1553年7月6日在位。
4、瑪麗一世(英文:Mary I,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1553年7月-1558年11月17日在位
5,伊麗莎白一世(英文:Elizabeth I;1533.09.07—1603.03.24),是都鐸王朝最后一位君主,英格蘭與愛爾蘭的女王(1558年11月17日-1603年3月24日在位),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
斯圖亞特王朝
1、詹姆士一世(英文名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英國國王,1603年3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并成為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英文名James VI),1567年7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
2、查理一世,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Charles I,無頭查理,1600~1649,1625~1649在位)。詹姆斯一世之子。他與議會的矛盾激化,在與議會的戰(zhàn)爭中失敗被砍頭。
3、查理二世(King Chales II,復(fù)辟,1630~1685,1660~1685在位)
4、詹姆斯二世(KING JAMES II,1633~1701,1685~1688在位)
5、威廉三世(King William III,1650~1702,1689~1702在位)
大不列顛王國
1707年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兩國結(jié)合成為大不列顛王國。斯圖亞特王朝沒有國王,只有一任安妮女王。
漢諾威王朝
1、喬治一世(King George I,1660~1727,1714~1727在位)
2、喬治二世(1683~1760,1727~1760在位,George II)
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
漢諾威王朝
1、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1760年~1820年在位)是英國及愛爾蘭的國王,漢諾威王朝的第三任君主。喬治二世的孫子,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終年81歲。
2、喬治四世(King George IV,1762~1830,1820~1830在位)
3、威廉四世(King William IV1765~1837,1830~1837在位)
哥達(dá)王朝
愛德華七世(King Edward VII,1841~1910,1901~1910在位)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
溫莎王朝
1、喬治五世(King George V1865~1936,1910~1936在位)
2、愛德華八世(King Edward VIII1894~1972,1936年在位11個月)
3、喬治六世(King Georg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喬治·溫莎(1)(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 Windsor)英國國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后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后一位愛爾蘭國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領(lǐng)國王(1947-1949)。
下面就正式逐一介紹一下英國歷代國王的“光榮稱號”。
不同于中國君主死后一本正經(jīng)的謚號,也不像羅馬帝國時期那些熱血又氣器宇軒昂的稱呼,歷史上英國國王們的綽號都特別接地氣,跟給隔壁班小寶起外號鬧著玩似的。
英國歷代國王的綽號,按類型大可分四類:
群眾歌功頌德或是王的自封得到了認(rèn)可而流傳的,如「征服者威廉」「榮光安妮」「獅心王查理」;
第一類的翻轉(zhuǎn),如「血腥瑪麗」「失地王約翰」;
根據(jù)外貌特征進行調(diào)侃,如「長腿愛德華」「紅臉威廉二世」;
按照興趣愛好來加持,如「悔者愛德華」「好學(xué)者亨利」;
這些綽號除了點贊和黑的作用,還有非常實用的分辨君主的功能。不得不說歐洲的王公貴族們給娃取名字真的是太沒創(chuàng)意了,好像世界上就只有那么幾個好名字似的抱緊不撒手。
從1066年諾曼底王朝起到今天的女王大人止,四十一位英國君主里就有:八個愛德華、八個亨利、六個喬治、四個威廉、三個理查、兩個查理、兩個瑪麗、兩個伊麗莎白、兩個詹姆斯······
不過只要加上綽號,麻麻再也不怕我把亨利、愛德華們記混了呢。先從英格蘭的第一個正式王朝講起吧。
諾曼王朝House of Normandy
(1066–1154)
很多人都知道這個王朝對于英格蘭意義重大。它的建立拉開了整個歐陸歷史新時代的帷幕。這個王朝有四位君主,依次是:
「征服者威廉一世」
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1028-1087)
作為一位重要的英格蘭國王,威廉其實是一個只會說法語的諾曼人。但是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在1066年的黑斯廷斯戰(zhàn)役中征服了原英王哈羅德二世,也不影響他在擊潰昂格魯.薩克森人的軍隊后一路長驅(qū)直入,兩個月后的圣誕節(jié)就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為英格蘭國王。
上任后不久,威廉一世以不放過群眾一針一線的精神發(fā)起了「末日審判」,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英格蘭居民對其自然抵觸,加上他的私生子身份,征服者威廉又有綽號為「雜種威廉」。
除了征服,他最有名的事跡其實事關(guān)死亡。在與法蘭西的一次爭斗中,他胯下的馬蹄踩到了余燼而受驚,威廉被狠狠向前一甩,撞在馬鞍上受了致命傷,沒幾天就一命嗚呼。
因為太胖,葬禮上威廉的尸體在塞進棺木時候爆裂了······在場人員心靈陰影面積巨大,紛紛掩鼻逃離,為最后幫他裝殮那幾個修士默個哀。
「紅毛/紅臉威廉二世」
William Rufus/William the Red
(1056–1100)
作為威廉一世的第三個兒子,在得知父王蹬腿的消息時他馬不停蹄地沖回英格蘭的皇冠和國庫所在?!窻ufus」在拉丁語中即為紅色,有的說威廉二世頂著一頭紅發(fā),所以叫他紅毛威廉;有的說威廉容易紅臉、易怒(并不是如作者這樣羞澀的臉紅),所以叫他紅臉威廉。
諾曼的貴族嫌棄威廉二世的性格,更加偏向他易于擺布的哥哥羅貝爾,于是威廉也果斷開始拉攏英格蘭人。收重稅變得越來越有錢,有錢才能和自己的哥哥「短襪羅貝爾」打打殺殺,順便寵愛一下同性大臣拉夫爾,直到在一次打獵活動中意外死于「被詛咒的森林」。
這片森林是他老爸強征強拆了許多人的居所建造的森林,憤怒的英格蘭民間開始傳聞這個森林將是諾曼獵人的兇兆——民間一定是有高人的,竟然被他們說中,總之這片森林里之前就有征服者威廉的次子夏爾.羅貝爾公爵被一頭雄鹿撞死倒在苔蘚上;1100年八月紅臉威廉又在此倒在紅色血泊中。
「好學(xué)者亨利一世」
Henry Beauclerc
(1068—1135)
亨利一世是紅臉威廉的弟弟,因為有著學(xué)霸般對知識的熱情被稱作好學(xué)者,沒錯「Beauclerc」在拉丁語中就是好學(xué)者的意思。威廉二世的最后一次打獵他也在場,有作案的動機但目前還沒有證據(jù)。在繼任王位以后他繼續(xù)攻打諾曼的短襪哥哥,終于在六年后將諾曼底也收入自己麾下。
在英格蘭土生土長的亨利一世,在到父親祖籍諾曼底出巡時發(fā)現(xiàn)諾曼底的飯菜比英格蘭的黑暗料理好吃得多,于是他把醫(yī)生忠告完全拋于腦后,胡吃海塞,尤其吞下很多叫「七鰓鰻」的魚,最后被撐死了。當(dāng)時為了顧及國王的吃貨尊嚴(yán),說辭是國王貴體欠安,而「七鰓鰻」性寒涼。不過很多年后大家都撕破了那層遮羞布,這就是一位犯了七宗罪的饕餮之罪而被撐爆致死的英格蘭國王。
順被說一句,「七鰓鰻」甚至都不是一種魚類,而是,大型的寄生脊椎動物?(待果殼掃盲)附上撐死這個國王的物種圖片,并沒有覺得很有食欲。
「斯蒂芬」
Stephen
(1092–1154)
也許這是個比較獨特的名字,所以竟然沒有找到綽號。
斯蒂芬是征服者威廉女兒阿黛拉的兒子,和紅臉威廉當(dāng)年一樣,在得知亨利一世被撐死的消息后第一個趕到英格蘭買通舊臣,欺騙坎特伯雷主教為其加冕。
另一廂,遠(yuǎn)在諾曼底的亨利一世的女兒瑪?shù)贍柕录捌鋬鹤雍嗬雷匀徊淮饝?yīng),兩邊勢力在激戰(zhàn)了十五年之后都感覺身體被掏空,于是約定不要打了,說好了等叔叔斯蒂芬仙逝以后就由侄兒亨利二世繼承王位。幸運的亨利二世沒等多久,四年以后他就熬出頭成了國君,一個新的王朝開始了。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
(1154-1399)
這個新一代王朝就是金雀花,名稱來自亨利二世的爸爸,諾曼底公爵杰弗里.金雀花(Geoffrey Plantageney)的綽號,因其他總愛在帽子上別一枝盛開的金雀花。這個王朝依次出場的八位國王是:
「短斗篷亨利二世」
Henry II Curmantle
(1133—1189)
就像愛穿著短襪子的舅舅被稱作「短襪羅貝爾」一樣,因為常常以短斗篷作為著裝標(biāo)志,金雀花王朝的第一位君主亨利二世的綽號叫作短斗篷。年僅二十一歲就登基為王的亨利二世沒有覬覦其王位的兄弟們要打打鬧鬧,卻和自己親手甄選出來的好基友(并不是)相愛相殺。
這個孽緣就是后來的坎特伯雷主教托馬斯.貝克特。作為亨利曾經(jīng)最好的朋友,以及一手扶持起來的主教,托馬斯沒有按照原先的安排效忠國王,而是選擇了效忠上帝,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神圣的新身份里,對國王的命令充耳不聞。兩人撕得最僵的時候主教大人把國王的親信逐出了教會,等于變相宣布他們以后是要下地獄的;
國王立即反擊指控主教叛國,順便誹謗他斂財;于是主教在一次重要的講壇上點名批評短蓬國王,接著蒙受奇恥大辱的國王氣得在床上打滾,但是又不能以向教皇和教會為敵的代價正面除掉這個麻煩鬼,于是找了四個背黑鍋的騎士,在神圣的教堂里把這位有骨氣的大主教戳成了篩子。
除了與主教撕,亨利二世與自己的兒子關(guān)系也是各種勾心斗角,五十七歲的他在迎來自己生命最后一刻時,還念念不忘地詛咒自己的誕生和兒子們,直到死神讓他閉上嘴。
「獅心王理查一世」
Richard the Lionheart
(1157-1199)
作為亨利二世與阿基坦的埃莉諾的三子,理查于1189年任英格蘭國王。因其在戰(zhàn)爭中總是一馬當(dāng)先,猶如獅子般勇猛,因此得到(Lion heart)的稱號。
在任的十年間,獅心王很少待在英格蘭,他的勃勃野心一直驅(qū)使其征戰(zhàn)沙場——與法王腓力二世、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紅胡子腓特烈一世組團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去打薩拉丁的耶路撒冷;打著打著,又打出了與薩拉丁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據(jù)說戰(zhàn)爭間隙,薩拉丁聽說敵方國王生病了,還會差人送給獅心王「大馬士革的新鮮水果和山頂積雪」。
不過不久獅心王與組團的隊友法國國王和德國國王的感情倒是翻臉了,歷史證明這種建立在共同霸凌之上的友誼都不會長久,要不是獅媽媽埃莉諾帶著贖金來到德意志,這位國王被陷害指控的罪行夠他在神圣羅馬帝國度過余生。戰(zhàn)爭和拍戲一樣,一旦開始,燃燒的都是經(jīng)費,經(jīng)費太多稅賦太重,積怨便會在民間聚集。
最后獅心王的結(jié)局卻是被一位守護城堡的無名小卒射中右肩不治身亡,這位侍衛(wèi)在看到巡馬的理查時第一反應(yīng)是想起當(dāng)時民間的一首奇怪老歌,大意是一支來自利摩日的箭會射死理查,于是他就照作了,可見洗腦神曲的威力。
「無地者約翰」
John lackland
(1166-1216)
約翰是英格蘭歷史上有名的倒霉國王。有人生而喜悅富足,有人注定一生陰雨綿綿;有的王子生攜財富和王冠,有的卻生來下來太晚,土地都被幾個哥哥排排坐分完了——這就是無地者綽號的由來。作為亨利二世第五個兒子,他慫恿在位的親哥哥獅心王不斷征戰(zhàn),心里打的算盤是出戰(zhàn)越多,死傷概率越大,那么他總有戴上王冠的那一天。
所以理查被囚禁在德意志的時候約翰喜形于色,立即篡位,結(jié)果位子還沒坐熱獅心王又被他們的媽媽給贖回來了,好在心眼夠大的哥哥寬恕了他,并且四十二歲就死于非命,無地王終于在三十二歲那年有了王冠和土地。
不過也許約翰真的是五行缺土,就在他的英格蘭統(tǒng)治時期,祖上的諾曼底老家被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占領(lǐng),還第一次出現(xiàn)了《大憲章》這種限制王權(quán)的東西,從此國王再也不能愉快地收稅斂財了。貴族討厭他,人民厭惡他,教會也不待見他。
他其實還有更糗的事情,在位期間被教皇逐出教會,一度串通土耳其人,承諾只要他們肯幫忙,就改信伊斯蘭教······喪心、喪地又喪權(quán),無地者約翰的綽號當(dāng)之無愧。最后他在四處搞不定的焦頭爛額中,以一場高燒結(jié)束了十七年的統(tǒng)治。
「亨利三世」
Henry III
(1207-1272)
就是這么氣人,獅心王在位不過十來年,英名千史,無地者約翰的長子“亨利三世”統(tǒng)治了五十六年,卻被英格蘭人嫌棄為最沒有存在感的國王!所以他也沒啥綽號。
跟他相關(guān)的有名事件有二:一是重建了西敏寺(又叫威斯敏斯特)教堂,此后包括他在內(nèi)的大部分英國國王都安葬在那里;另一件是他在位時候英國產(chǎn)生了議會,王權(quán)的權(quán)力范圍又畫小了一圈。
「蘇格蘭之錘愛德華一世」
Edward I,Hammer of the Scots
(1239-1307)
作為亨利三世的長子,愛德華在英格蘭第九次十字軍東征時得知了父王的死訊,火速沖回老家順利登上王位。雖然叫愛德華一世,但其實是英格蘭的第四位愛德華國王,前三位分別是:長者愛德華、殉教者愛德華和懺悔者愛德華。這是因為愛德華是諾曼人,而前三位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幾世的順序命名是諾曼人的習(xí)慣。
完全從他老爹零存在感的處境中逆襲,這位金雀花王朝的國王綽號足有一籮筐:「英格蘭的查士丁尼」「偉大的世界之矛」「威爾士征服者」「蘇格蘭人之錘」······但人們只牢記了最接地氣的一個——「長腿愛德華」(Edward Longshanks)。原來長腿歐巴不管什么年代都很受歡迎!法蘭克國王「矮子」丕平哭昏在廁所。
但是也不要忘了「蘇格蘭人之錘」這個綽號,完全說明這位國王多討厭蘇格蘭人,電影《勇敢的心》里與英雄華萊士(William Wallace)死磕的英格蘭國王原型就是他。在他臨死前最后一刻,給兒子威爾士親王的遺囑是:「除非完全征服蘇格蘭,否則永不停歇?!梗ǘ啻蟪稹?/p>
「被爆菊的愛德華二世」
Ass poked Edward II
(1284–1327)
這個綽號作者打賭一定在民間口頭流傳。威爾士親王愛德華二世加冕時僅僅二十三歲,繼承了他爸愛德華一世的長腿和英俊臉龐,受過良好教育談吐不俗。對于他的妻子伊莎貝拉來說,完美夫君的唯一缺點就是:他愛的是男人。
愛德華二世沒什么野心,是熱愛音樂和戲劇的文藝青年,整天只想和他的寵臣加維斯頓過神仙日子?;屎蠛唾F族自然不會答應(yīng),特別是綽號「法蘭西母狼」的伊麗莎白,堪稱史上最狠同妻。
她十幾歲背井離鄉(xiāng)入宮,韜光養(yǎng)晦之后終于除掉了丈夫的情人,在逼迫丈夫退位以后依然沒有放過他,而是派人送給他一條燒得通紅的鐵棍,咳咳,剩下的作者不多說了看標(biāo)題便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