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記憶——
老 家 的 “長 面”
文/秋墨
一提到“長面”,兒時靖遠鄉(xiāng)下姥姥家的“葷湯長面”就會涌上心頭,傳導到舌尖。
靖遠人眼中的“長面”,其實就是今天人們常吃的臊子面。然而,這種面食地道的靖遠人就叫“長面”?!伴L”者,喻意豐富,長壽吉祥,常來常往,情誼綿長。
靖遠人的“長面”做法頗有點講究。首先,食材的準備與臊子湯的制作就與別的地方略有不同。臊子湯也就是葷湯,它是雞湯或肉湯兌一定比例的水精心調制而成。臊子是選用肥瘦相宜的豬肉,切丁后用自制的醬油燣炒,肉臊炒到九成熟時,再與事先備好的已過了油的洋芋丁和經(jīng)開水焯過的豆腐丁、蘿卜丁等一起燣炒,待加進的這些輔料入味后,兌入葷湯和一定比例的水,調好湯味,最后再撒上事先攤好切碎的雞蛋皮和蔥沫,一鍋香氣撲鼻的臊子湯就大功告成了。靖遠人的臊子湯里不勾芡,臊子是臊子,湯是湯,“內容”清清楚楚。這便是它的不同。 有了“湯”,面就成了關鍵。那個年月,農村的面粉多都是自產的小麥通過石磨磨成,不像今天。磨好的面粉,沙白沙白的,很是筋道。用這樣的面粉和面,和好后要先在瓷盆里行上一小會兒,然后再用一米長的搟面杖轉圈來搟。手藝好的搟出的面不但圓、大,且薄厚均勻。切面也很講究,刀是六七十公分長的特制切刀。操作時,將疊好的面一刀刀地利,利出的面條火柴頭般粗細,一根一根的。只有這特制的手工面,再澆上精心炒制的臊子湯,一碗誘人的“葷湯長面”才會呈現(xiàn)在食者的面前。
靖遠人好客,招待客人吃長面,一般都要配上四碟小菜,如咸韭菜,酸白菜,或涼拌的蒜泥茄子、蘿卜絲等。當年普通人家的經(jīng)濟都十分拮據(jù),能夠吃上“葷湯長面”,一是說明在節(jié)慶時間,唯長面示賀,烘托氣氛;二是家里到訪的客人身份尊貴特殊,非一般人可比,唯好飯待之以表欣喜之意。吃著一碗碗香噴噴的長面,敘說著內心的喜悅,傳遞著相互間的親情友情,美味的長面把人與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的很近很親。 “長面”雖是一道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面食,但當年在靖遠人的眼里,那就是美食、是最好的飯,紅事上少不了它,逢年過節(jié)少不了它,家中來了貴客更少不了它。它是靖遠人展示家風的亮點,迎娶新人、添丁加口的喜宴,更是親情友情維系的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