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孫家崴子的女人
孫家崴子,1969年4月8日天擦黑的時候,我們29個北京知青到了這個屯子,組成集體戶。屯子里有七、八兩個生產(chǎn)隊,我們戶14人,6個男生,8個女生,被安排在七隊。從此,這個北方邊遠的小山村,就種在我們的生命里。
孫家崴子屬吉林省扶余縣弓棚子公社鎮(zhèn)山大隊。我們七隊的地多數(shù)在山坡上,有塊在河套里的地與黑龍江交界。如今翻閱歷史,才知扶余歷史悠久,早至先秦,便有祖先在此生息,行政管理上隸屬過黑龍江、嫩江,1949年4月劃歸吉林省。
孫家崴子地處山坡下,叫下坎。屯子東邊是一望無際的草甸子和一個個水泡子。夏天,路返漿,挑水擔柴走在上面直顫悠。三掛馬車是隊里干活用的,平日推碾子磨糧食都是人抱著碾桿轉圈走。雨天過后,出來進去只能踩著深深的車轍,更難走。

屯子里姓孫、李的居多,拐著彎都是親戚。我們8個女生擠在保管員老孫家西屋的一鋪炕上。
孫保管是退伍兵,他家房子蓋在坡下,就像窩在鍋底似的。孫家大嬸30歲出頭,已經(jīng)9個孩子了。家里窮得小的孩子沒衣服穿,光著身子在炕上。上冬了,大嬸還穿著條單褲出來挑水。
我們到生產(chǎn)隊出工,先要爬上坡。春種秋收忙季男女勞力都集中在一塊,除此之外都分開干。女勞力有二三十人,由婦女隊長領著干活。歇氣兒的時候,社員們愛聽知青講新鮮事,我們就變著法講長點兒,好多歇會。誰知歇過之后,隊長領著干得更猛了。
七隊算不錯,年底10個工分一塊錢,但是社員們很難拿到現(xiàn)錢。冬天打完場后,就是男勞力也沒活干,得貓冬,孩子多勞力少的人家就更窮。
女社員李淑云在家行二,我們跟著大家叫她二姐。她兄弟姐妹6個,家里日子窮。她家人病了,找我扎針灸。莊稼人實在,過后大嬸非要招呼我去吃飯。二姐的弟弟妹妹被打發(fā)出去了,剩一個小的躲在炕邊。大嬸在地下一個勁地勸我吃啊,吃啊。那頓飯只我一個人盤腿在小炕桌邊上吃,太金貴。
二姐初中文化,身材高挑,人也漂亮。日子久了,她開始和我們知青接近,第一個學著知青的內衣做了一個。
11月,我們跟著隊里賣甜菜的馬車去三岔河,正好二姐在醫(yī)院照看她姥爺呢,約我們到照相館合影,照片上寫下了“共同前進”四個字。

二姐在三岔河醫(yī)院認識了軍轉女護士何彬,和她成了朋友。何彬是北京人,隨同是軍轉的丈夫落戶到三岔河,我就著二姐也認識了何彬。次年,二姐轉告我何彬托我回北京時,把她女兒帶到北京姥姥家。我一直把8歲的女孩送到姥姥家門口。那是個大門,出來的姥姥讓我眼前一亮。我尋思:她女兒咋也扎到了三岔河?還好,是鎮(zhèn),比我們強。
二姐多了見識,有了夢想。正好堂姨給她介紹了一個在德惠縣的鐵路工人,這在屯子里可是新鮮事。
1972年元旦,二姐23歲出嫁,過上了縣城里的生活。她惦記著孫家崴子娘家,時不常地接濟。
我已經(jīng)抽調到扶余七0油田工作,放心不下還留在戶里的同學,約上她趁我國慶節(jié)休探親假一塊回北京。我們都想二姐,特意在德惠下車去看她。懷著孕的二姐把我們接到家,路上買了油條、豆?jié){。城里人的生活,屯里人的淳樸,一個新型的二姐。
歲月流金,又一個世紀了。集體戶的同學們回孫家崴子看鄉(xiāng)親,捎來了屯子里的信,也帶來了二姐的消息。我立刻撥通了長途電話,與二姐互道思念,也更多地知道了二姐的故事。
二姐婚后才知道,丈夫家是烈屬。1959年公公參加修建武漢長江大橋,工程出現(xiàn)事故,身為工長的他救了三個工友,自己卻犧牲了,年僅37歲。他被追認為烈士,家屬受到政府的照顧。
到德惠第二年,二姐有了孩子,她抱著孩子去街道開會,人家看她才24歲,即年輕又有文化,動員她出來工作,要不太可惜了。1975年二姐當上了家委會主任,每月收入27元,管著500多戶上千口人,事務繁雜,她在歷練中成長,潛能不斷被挖掘出來,自身價值得到了體現(xiàn)。
1980年二姐進了德惠縣金屬線材廠,成了一名產(chǎn)業(yè)工人,開車床做釘子,每月收入35元。不曾想1992年工廠停產(chǎn)。此時的二姐,更不會被困住,自己找了份在商貿(mào)大廈賣服裝的活。2007年在德惠勞動局辦了退休,月收入700元。
二姐聽說我出書了,想看。我趕緊送給她一本??赐旰笏龑ξ艺f,要知道你們那么苦,當年多幫幫你們好了。可是你們來前大隊開會時說不讓富農(nóng)子弟接近知識青年。
孫家崴子富農(nóng)成分的人家多,二姐家就是。當年她是沖破壓力走近我們的啊。
2018年5月,我去長春辦事,終于和二姐見上面。四十多年了,我們緊緊擁抱,熱淚盈眶。

2019年冬天,二姐在大街上微信視頻叫我,她呼出的哈氣成了道道白煙。她說夜里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又出書了。
天哪!這么心有靈犀?“二姐,讓你夢著了,我真的又出了一本書,馬上給你寄去?!?/span>
如今,二姐2900元的退休金。丈夫也退休了,老兩口工資加一塊,生活不錯。二個女兒大學畢業(yè)后都留在長春,是國家干部。二姐夫婦結束了26年的德惠生活,在長春定居。她們一家住著百余米的復式樓,現(xiàn)代街區(qū)、現(xiàn)代家居,二姐現(xiàn)代裝束,讓我由衷地感嘆:今非昔比,日子真好!
二姐說,現(xiàn)在屯子里都可好呢,你啥時候想回去,我?guī)ш牎?/span>
離開孫家崴子五十年了,真想??!聽說那里早已變了樣。農(nóng)村和城市,差別在縮小。二姐和我們,共同前進著。

2020年12月中旬,二姐在微信中告訴我,劉淑霞和她見面時,說想找我,想集體戶的知青。戶里同學也轉告我,劉淑霞想加我微信。一時間腦海里全是劉姐的模樣:大眼睛;黑辮子,一笑還有酒窩。

我要來劉姐的電話,立刻打了過去。劉姐動情地說:這些年我就想找你們,到處打聽你們的信,問在報社工作的兒子:能不能在報上幫著找找?跟閨女說,要不讓電視臺幫著找?沒想到,我都七十多歲了,咱們才聯(lián)系上。劉姐一個一個地念叨著知青的名字說,我可想你們了。
我趕緊寬慰她:現(xiàn)在聯(lián)系上就好了,有微信多方便啊。
劉姐小學畢業(yè),出身貧農(nóng),是我們七隊的團支部書記,重點培養(yǎng)入黨的對象,是大小隊都重用的好苗子。當年劉姐受大隊委派,和隊長一塊把我們從公社坐馬車接到孫家崴子。這一接接出了感情,接出了責任。
劉姐做事認真,重情守義,溫柔善良。她心疼我們這些離家下鄉(xiāng)的學生,囑咐我們:有啥事就吱聲,只要能行的,她都會幫忙。女生都喜歡劉姐,愿意和她接近。
有一次干活時我出汗太多,當時沒覺得怎么樣,誰知收工后滿臉風疙瘩蒼(腫)起來了,又疼又癢,人變了模樣。劉姐把我領到她家,用艾蒿和防風二種草藥煮了水,讓我洗臉。真靈驗,一次見效,一輩子刻在我心里。
第一年冬天,大部分同學都回北京了。劉姐走親戚回來,一看知青們都不在了,她又惦記又想念,結果還鬧了場病。
劉姐21歲訂婚了,婆家在離孫家崴子七里地的太平山。挺好的喜事,誰知定親后不久,未婚夫得了重病,生死未卜。他的哥哥姐姐們怕耽誤了劉姐,讓爹媽勸沒過門的兒媳婦另找人家。可爹媽怕失去這么好的兒媳婦,堅持等等再說。
面對突來的變故,劉姐沒有猶豫。未婚夫病情好轉,劉姐在父母的支持下,1970年23歲時嫁了過去,從此不離不棄。公公去世了,丈夫干不了重活,為了支撐這個家,她打破了婦女婚后只在家操勞的慣例,到生產(chǎn)隊去掙工分,家里家外一肩挑。實在太困難了,她就找娘家貼補。
溫婉賢良的劉姐,婚后與婆婆相處得如親生母女。有一次知青給她一把糖塊,她想嘗嘗,扒開了糖紙,但卻舍不得吃,又包上,帶回家全給了婆婆。
劉姐照顧丈夫40年,養(yǎng)大了3個兒女。孫家崴子的鄉(xiāng)親們,沒有不夸劉姐的。
積善必有后福。走過艱難,幸福牽手。
劉姐有過燦爛的青春,順境不傲。劉姐中年艱難艱辛,逆境不倒。如今劉姐的3個兒女都是國家公職人員,她和女兒住在松原市。說起話來,她總是那么動情,那么體貼人,關照著群里的姐妹們。
劉姐的網(wǎng)名叫“吾福興”,這是她對幸福的修行和深深的熱愛。
2022年上半年,群里增加了我曾經(jīng)夢見過的熊繼文。
因緣定時事,熊繼文的妹妹嫁給了劉淑霞家的人。熊妹得知我們有群,趕緊把其姐拉進來。那天好熱鬧!大家各自發(fā)照片,辨認霜染華發(fā)的青春閨友,這通暢聊。
熊繼文和我同年。她家在孫家崴子是獨姓,祖上本在黑龍江雙城。她太奶是孫家大戶,請了有文化的太爺來管賬,熊家便由此扎下根來。

熊繼文半耕半讀上完了小學六年級,在生產(chǎn)隊干活。她瘦瘦的,快人快語,干活煞楞,個性鮮明。她是孫家崴第二任婦女隊長、進而當了大隊婦女主任,1974年入了黨。黑土地練就了她的果敢,豐滿了她的羽翼。
熊繼文的姨給她介紹了一個軍人。小伙子1968年參軍,家在更新大隊。他們打破了傳統(tǒng)的保媒形式,自己相親后訂了婚。
1976年9月6日,25歲的熊繼文到部隊和小伙子完婚。三天后,趕上毛主席去世,新婚夫婦臂戴黑紗,和全國人民共同哀悼偉大領袖。
部隊任務緊張,一級戰(zhàn)備。熊繼文回到婆家。那個家太窮,11個孩子,老二外出打工,老三嫁出去了,家里還有8個弟弟妹妹、公公、有病的婆婆,轉年她有了兒子,老老少少12口人。她用瘦弱的肩膀、堅強的意志扛起了這個家。每天十多口人的飯,夠忙活的了,還要里里外外操持,照顧好三代人。兒媳、兄嫂、母親,每一種身份對她都是磨練。她沒有辜負丈夫的期望,所有的付出都是無言的承諾。
她是了不起的半邊天。丈夫少了后顧之憂,在部隊勤奮上進,一心報國,第一批被選送上了中專,繼而又被選送到空軍二炮學院導彈專業(yè)深造。熊繼文成就了丈夫,她是孫家崴子走出來的光榮的軍嫂。
丈夫是熊繼文的牽掛,也是她的驕傲。熬過七年兩地生活,拉扯大丈夫的弟弟妹妹們,1983年熊繼文獲得了隨軍資格,跟著丈夫進了北京。
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展現(xiàn)在她面前。她進了企業(yè),先是在面粉廠,年年被評為雙優(yōu):優(yōu)秀黨員、優(yōu)秀職工。后調入廣播局,成為事業(yè)編制。無論參加配制、錄音,她凡事都認認真真,保證零事故。
1987年熊繼文隨轉業(yè)的丈夫回到家鄉(xiāng)扶余縣,2005年退休。如今他們夫婦快樂地為子孫忙碌著,美美地享受著富足的退休生活。
日月交相輝映,山河常建常新。孫家崴子有了門樓,修了路,耕作機械化,鄉(xiāng)親們家里有了汽車……當年一塊兒在垅溝里刨食的人憑著黑土地賦予他們的淳樸、善良、堅韌、智慧,已經(jīng)甩掉了貧窮落后,過上了金光燦燦的好日子,我從心底為他們祝福!

我們時常發(fā)起群聊,回憶當年在一起干活的整勞力、半拉子、男女知青;回想春種秋收冬藏的艱難日子;回味莊稼院的粘豆包、苞米馇子;曬著當下各自的幸福。天南海北,家長里短,話題終離不開屯子里的人和事,那是我們用滾燙的情焐熱的小山村;是種植著我們青春的黑土地;是我們魂牽夢繞的孫家崴子。

那里的山崗水灣、黝黑芳香的土地、那里勤勞質樸的鄉(xiāng)親們在召喚著。大家相約,疫情過后,回孫家崴子!
作者簡介:
譚芯芯,1952年生于北京。曾為知青,石油工人,國家公務員。作品見諸于報刋雜志、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