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風韶韻寫春秋
——《齊風歌》讀后感
文/蔡同德
虎年春節(jié),我有幸拜讀了陳希云老師的長篇歷史小說《齊風歌》,不禁拍案叫絕,浮想聯(lián)翩。
春秋時期的歷史記載由于當時的書寫工具和材料限制,無論是孔子的《春秋》和司馬遷的《史記》都是寥寥數(shù)筆,微言大義,只記錄了重大歷史事件,絕不會如明清時期詳細記錄,更不會像現(xiàn)代小說一樣進行肖像、心理、景物的描寫。這讓現(xiàn)在的讀者覺得未免枯燥乏味,因此,除了歷史工作者,一般人沒有興趣。
但是,陳老師在完全根據(jù)史實的基礎上,以合理的推斷、大膽的想象、流暢的語言和熱烈的感情,把管仲、鮑叔牙輔佐齊桓公稱霸的這一段歷史描寫得活靈活現(xiàn),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把當時齊國的風俗人情、社會生活細致地復原,使讀者通過閱讀文字在腦海里形成了一幅像《清明上河圖》一樣的歷史畫卷,不由感到似乎穿越時空,進入了大約三千年前的那個周朝式微、諸侯爭霸的時代。
首先,陳老師遵循大事不虛的原則,所有重大歷史事件都進行了嚴謹?shù)目甲C。我在閱讀后查閱了《史記》中的《齊侯世家》和《管晏列傳》,證實了這一點。無論是齊桓公姜小白兄弟之間為了爭奪大位而進行的殘酷無情的內(nèi)斗,還是齊襄公諸兒與妹妹文姜荒淫無恥的亂倫,抑或諸兒對妹夫魯桓公的心狠手辣的謀殺,都是言之鑿鑿,毋庸置疑。
然后,陳老師又本著小事不拘的態(tài)度對這些久遠的歷史人物發(fā)揮合理的想象,增添了大量的生活細節(jié),使他們以有血有肉的形象近距離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難道不是嗎?那些對話是多么合乎說話人的身份: 朝堂上對話用文言文表現(xiàn)了嚴肅,生活中用白話表現(xiàn)了隨意。而那些心理活動的敘述又是多么合乎人性的本質(zhì),善惡分明,洞察秋毫。
愛情是人生的主題之一,政治家也不例外。對于管仲和東方靜蘭的愛情、齊桓公對東方靜蘭的癡情,我沒有問詢陳老師,但我估計完全是虛構(gòu)的。陳老師不吝筆墨,肆意鋪陳,非常感人。齊桓公是一代明君,他沒有橫刀奪愛,而是與管仲進行了公平公開的競爭。面對君相二人的真愛,東方靜蘭分身無術,不堪重負,思想壓力太大導致抑郁而死,這是完全符合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的。而靜蘭之死也就給君相同愛一人的矛盾找到了合乎邏輯的解決辦法,不致于君臣相仇,于是作者又推出了一個美貌才情不輸于靜蘭的孿生妹妹蕙蘭配給管仲,作為彌補,使讀者為管仲扼腕嘆息之后,繼而又感到欣慰。這是多么巧妙的構(gòu)思! 我們不能不佩服陳老師是寫故事的高手。
這么一部87萬字的皇皇巨著,用什么主線把眾多的故事串聯(lián)起來呢?作者用了偉大的文學經(jīng)典《詩經(jīng)》里的古詩和音樂“齊風韶韻”串了起來,讓讀者領略了朗朗上口的齊風韶韻之美。音樂自然是無法單純用文字表現(xiàn)的,但作者也有辦法,陳老師通過對那個時代的樂器的細致描寫,使讀者仿佛真切地看到了那些樂器,借助想象似乎聽到了樂音悅耳、繞梁三日。同時,作者用《齊風歌》作為小說的標題,可謂是畫龍點睛。
除了愛情,作者還寫了友情,把人們津津樂道的管鮑之交刻畫得淋漓盡致,具有非常大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試問,在當今社會有幾人能做到鮑叔牙的實事求是和謙遜禮讓? 我們見到的嫉賢妒能、爭權(quán)奪利的事件和現(xiàn)象不是太多了么?人心不古,此之謂也。
社會生活中的政治、藝術、愛情和友情,是屬于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東西,關于物質(zhì)生活基礎的敘述和描寫,作者也沒有忽視。陳老師不知做了多少調(diào)查研究工作,才能把那個年代的造車技術、釀酒技術、烹飪方法還原。當然,我認為這里也有虛構(gòu),但這種虛構(gòu)是合乎邏輯的,是有根據(jù)的。這些技術方法涉及到大量專業(yè)術語,陳老師用得一絲不茍,真實可信。
至于小說必須的重要一環(huán)——景物描寫,陳老師因為多年教語文,指導學生作文,閱讀了大量書籍,更是得心應手,妙語連珠,使讀者感到身臨其境。
更加難得的是,這部小說不僅是講故事,而且通過管仲的治國方略,闡述了以人為本的理政觀念,那就是讓人民過上平安富裕的好日子。通過齊桓公向管仲問政的對話,我們看到陳老師不僅是文學大師,對政治經(jīng)濟學和企業(yè)管理學也深諳其道。
我曾經(jīng)和很多擅長寫公文、寫評論、寫詩歌、寫散文的朋友討論過,什么文體最難寫? 眾口一詞,小說最難。既要會編故事,還要有極其豐富的詞匯,即駕馭語言的能力,想到什么概念,必須立刻涌出相應的詞匯,而且不露形跡地闡發(fā)寓于故事中的思想內(nèi)涵。但這些問題都難不倒陳老師。他的語言既豐富又流暢,他的思想既深邃又簡明。作為長篇歷史小說,我從中看到了四大名著的語言特色和現(xiàn)代小說的敘事風格,兩者熔于一爐,天衣無縫。
特別令人佩服、令人驚嘆的是,這部巨著是陳老師在年逾古稀之后才開始動筆的,這不正是厚積薄發(fā)嗎?因為需要考證,需要調(diào)查,需要研究專業(yè)術語,必須下很大功夫,因此歷時八載才完成。也正因為歷時八載,反復修改,這部87萬字的巨著才毫無瑕疵和漏洞,既是文學作品,也可以作為信史。
《齊風歌》必然唱響齊魯大地,《齊風歌》必然唱響華夏神州?!洱R風歌》必然像一株參天大樹,躋身于文學之林。
2022年2月24日
注: 陳希云老師乃山東臨淄人,青年時期在沂源一中任教,文革后回到原籍,著述頗豐。
(本文作者系淄博電子工程學校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