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簡稱《般若心經(jīng)》或《心經(jīng)》,是佛教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jīng)典,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jīng)?,F(xiàn)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span id="x5jfbvr"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0469060" qid="6595871193356571907" mention-index="0">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是佛教中至高無上的保平安的經(jīng)典,佛法的至高瑰寶。在佛教中屬于般若系經(jīng)典。是佛教經(jīng)論中文字最為簡煉、而內(nèi)容又極為豐富的一部典藉,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影響極大。
中文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簡稱般若心經(jīng)、心經(jīng)
摘要簡介題解心經(jīng)全文經(jīng)文淺解
1簡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是一本簡明扼要,內(nèi)容豐富,寓意精深的佛教經(jīng)書,也是理事圓融,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性很強的妙文。歷來注釋很多,各出手眼,發(fā)揮妙義,又以唯識理論解釋的,又以華嚴教旨略疏的,有以天臺三觀融會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論的。但總的都不離一實相印。此經(jīng)雖僅二百六十字,卻是諸部般若的核心,是攝取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的要義,文約義深,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寶。
2題解“般若”是梵語,翻譯為智慧,也稱無分別智,故非一般所說的聰明智慧,而是指能照見真空實相的清凈智慧,或翻為妙智,是指能通達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的大智慧?!安_”翻譯為彼岸,“密”翻譯為到,“多”翻譯為上,意即智慧觀照、息妄顯真,到達解脫彼岸之上,也有把“多”字解釋為定的,意即解脫生死煩惱之大定?!鞍丁笔羌倜?,也無所謂彼此,以迷妄顛倒,假名此岸;靈明覺照,假名此岸 。“心”是指常住之心,又因般若為諸佛之母,此經(jīng)又是大般若經(jīng)之心要,故稱心?!敖?jīng)”字有恒常之意,諸佛言教,莫能改動,故曰常;又有“徑”字之意,是修行成佛必經(jīng)的路徑;又梵語修多羅,翻為“契經(jīng)”,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臺宗釋經(jīng)先講五重玄義,即釋名、顯體、明宗、辨用、教相。般若波羅密多是法,故此經(jīng)是單法立名。(如《佛說阿彌陀經(jīng)》是單人立名,《妙法蓮花經(jīng)》法喻立名)是以實像為體,以觀照為宗(宗即修行綱要),以度苦為用,以熟酥為教相,屬第四般若時。佛說般若歷時最長,計二十二年,帶通教、別教二權(quán)理,正說圓教實理。全經(jīng)可分為七部分:一、總綱分 二、色空分 三、本體分 四、妙用分 五、果得分 六、證知分 七、秘密分 。修此七分,層次清楚,綱舉目張,易于理解。
3心經(jīng)全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4經(jīng)文淺解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就經(jīng)文來說,有兩種解釋:一是觀察自在、徹底斷惑、法界即我、觸目菩提的大菩薩。二是尋聲救苦的圣觀自在──觀世音菩薩。這里雖沒有明確的標示,但兩種意義都有;而在此所謂“觀自在菩薩”,是泛指一切自觀自在、觀察自在的大菩薩。菩薩貴行,所謂“六度萬行”;離開行,就沒有證,也沒有菩薩。坐在那里不動,是不能到達彼岸的。踐行般若波羅蜜,有深有淺,因為踐行的深淺,所以從登地菩薩到十地菩薩、從等覺到妙覺,都是由踐行般若波羅蜜的深淺度來分證的,并非以任何標準來規(guī)定,也無須透過人評會議。前面所說“觀照般若”,就是不用六識,也不離六識。法相宗的修行重點是把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zhuǎn)為“成所作智”,把意識轉(zhuǎn)成“妙觀察智”?!坝^照般若”是要使六識消融于般若,產(chǎn)生觀照作用;觀照作用就是“大圓鏡智”。我們經(jīng)常聽說“一塵不染”,什么東西一塵不染呢?不是指你的色身,色身在現(xiàn)在這大都市里,每一秒鐘都受到可怕的污染;“一塵不染”是指你的心?!叭尽保褪潜凰ぷ×?、波及了、污染了。如果你只觀照而不認同,它就不會污染你了。我們用分別心,就會因見取而受染:耳朵猶如錄音機,一首歌聽幾遍,雖然沒有見過歌詞、曲譜,也就會唱了,因為人腦有記錄慣性。耳朵對聲音,如膠似漆,于是就吸收了。眼睛對形象,就像錄像機一樣,見過一次面就“感光”了,下次再見到,“喂!老張你好……”,留有影像嘛!聽、記、想,慢慢在原本心態(tài)的表層累積成一層原無的覆蓋層,這六塵就構(gòu)成了心垢,逐漸掩蓋、埋沒了原本的自我──真實的本心?!坝^自在菩薩”用自覺觀察,借甚深般若波羅蜜的行證,所發(fā)露的智慧解脫心態(tài),照見了五蘊皆空──一塵不立?!?span id="z5rrt3l"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2584911" qid="6595512681015301379" mention-index="3">五蘊”又叫“五陰”(色、受、想、行、識)。“蘊”就是聚集。色、受、想、行、識,愈來愈多,于是我們從生到老,腦細胞的褶子也愈來愈多。小學畢業(yè),只裝了小學教科書;國中畢業(yè),又裝了國中的教材;大學畢業(yè),又裝了不同的內(nèi)容,這叫做“蘊”。接受多了、經(jīng)驗多了、理解多了、常識多了,這就是“為學日益”。舍利子如果我們用分別法,則“色、受、想、行、識”每一樣都可以寫一篇很長的論文,而且大有內(nèi)容,大有文章。如果我們用觀照,則“色、受、想、行、識”原本不存在,原本非實有,畢竟“如幻如化,空無自性”。空,很多人認為是什么都沒有,是斷滅,其實不然。佛教說“空”,有很多種:二乘圣人所講的“空”是“分析空”,分來分去,分到最后什么也沒有了。菩薩的“空”是“當體空、般若空”。如果用三觀的尺度來看,菩薩離二邊、行中道,二乘偏空,凡夫執(zhí)有???,有兩種解釋: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币?,是一種動機或最初的影響力;緣是條件。由動機和條件組合的任何事物,都是原本空無自性的,“空”就是“無自性”。全世界所有研究形而上學的都公認:真實、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只能發(fā)現(xiàn),不能創(chuàng)造;真理也是普遍如此的,并非在中國是真理,到外國就不是了;并非你信,它就是真理;不信,它就是罪惡。就我們所了解,在這大宇宙中,除了條件的組合,根本就沒有任何永恒的個別事物的存在。所以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條件組合的東西,都是空幻不實的因緣假合?!翱铡辈皇菦]有,而是原本如此。諸相原本不有,再加上一個“無”字,豈非多余?“空”是什么?“空”就是指沒有個別的自我,沒有個別的自性。“空”是什么?它是萬有的原因、創(chuàng)造的勢能、發(fā)展的余地和不息的生命。因此森羅萬象,一一從“空”里來,又到“空”里去;如水泡般,來實無來,去實無去。不二法門,豈有剩義?二、我們一講到“有”,就形成窒礙;說“空”,極其自然?!翱铡笔求w用一元的,“空”就是余地,有道是:“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養(yǎng)無限天機。”家里后面有院子,就可以種種花;前面有院子,還可以擺放盆景。假如前、后都沒有院子,那就毫無發(fā)展的余地了。心空的人,度量大。量大的人,什么事都好商量;度量狹小的人,魯仲連來了也沒有用。所以“空”就是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勢能。因為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鳶飛,如果不空,有什么用?房子不空,怎么???杯子不空,誰買?船若不空,一下水就沉了。所以只有“空”,才能使人不沉淪。般若慧便是“空”的妙用,契合空性,摒除自我執(zhí)著,才有自在逍遙的人生。由于“空”,才能不斷地創(chuàng)新。宇宙中每一秒鐘都有新的星球形成,每一秒鐘也有許多星球殞滅。森羅萬象,全顯“空”的體用。而修學佛法,首先就要“心空”。“心空”就是要空去塵垢──從生到死所累積的心垢,因此才說“為學日益”,求學,天天有心得;“為道日損”,學道得丟掉很多多余的東西,天天都在減損。要把那些舍不得的嗜好、孤僻、個性、我執(zhí)、法執(zhí)統(tǒng)統(tǒng)丟掉,丟到一物不存,如同桶底脫落,就是大事了畢了。所以說:“空,永遠是大宇宙不斷進化、不斷開展、不斷創(chuàng)新的無限勢能?!比绻豢眨腿缤惶端浪?,了無生機了。佛法講“空”,不是叫我們?nèi)シ治觥翱铡保选翱铡碑敵梢环N學問,而是要我們“心空”。只有掃除五蘊、六塵所積的心垢,讓心空了以后,自己原本的摩訶般若才會發(fā)露、呈現(xiàn)。如果用六識分別,把廢知識、假常識堆滿一腦子,每件事物都執(zhí)著,摩訶般若就會被窒息、被埋葬了。一生懷才不遇,被埋沒了,沒有關(guān)系,人生如幻,過程短暫,拿人與地球的壽命來比,太短暫了;如果你認為地球是永恒的,就太愚昧了,連地球都要壞,何況短暫的人生?能壞的東西,原本就不是你的。古人說“無量劫來賃屋住,從來不識主人翁”,無量劫來都租房子住,哪個是主人?不知道!這很有意味,也很通俗,但也說明了“空”絕不是死的;“空”是有而不實的、變動不居的。因為用“照”,所以“五蘊皆空”;若是用分別取相,五蘊宛然實有,根本不空。本經(jīng)講的是般若波羅蜜──智慧解脫法門,所以舉出圣觀自在菩薩,在他的般若觀照下,相對的五蘊就不存在了。色、受、想、行、識沒有了,就像槍靶子沒有了,子彈就沒有射擊的目標了,一切苦厄也就超越了;“度”就是超越。“觀自在菩薩”就性質(zhì)而言,有全稱的大菩薩、特稱的觀世音菩薩。就屬性而言,有悲、智二方面:一、在智的方面是觀自在:一切諸法,萬事萬物,入眼了然,不會執(zhí)著認同,不會形成窒礙。由萬事萬物的本源,看到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看到萬事萬物的最后結(jié)局,看到條件組合的萬事萬物當體是空。二、在悲的方面是應機救苦自在:一稱南無觀世音菩薩,馬上獲得解救。觀世音菩薩過去是對中國人,稍早是對東方人,現(xiàn)在是對全世界,都有很深的緣。很多人得了重病,求觀世音菩薩,咒大悲水喝,就痊愈了,這是“大悲自在”。此外,“觀自在”是菩薩的共法。觀,是“覺觀”。菩薩“自觀自在”,卓然獨立,不認同外物。既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實,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虛幻,色受想行識(五蘊)原本不存在,就只有“自在自覺”、“自覺自在”了。能夠這樣,自然就會超越一切痛苦、煩惱、災難了。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指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這樣翻譯是梵漢合璧:舍利是梵文,子是漢文,全部梵音是“夏利布陀拉”。舍利是他母親的名字,子是他自己,合起來就是舍利的兒子。過去中東的人們也稱耶穌為“大衛(wèi)的子孫”。舍利子智慧第一,他是這部《般若心經(jīng)》的當機者。所謂“當機”,有人說法,總要有人問法,而問法的人往往不是不知道,只是替別人發(fā)問。在《圓覺經(jīng)》中,很多菩薩問法,都是替眾生發(fā)問,來逗機說教。色不異空:“異”即差距、差別。一切有形、有窒礙的物質(zhì),原本沒有永恒不變的自我,因此與沒有自性、沒有自我的空性,并沒有差距,當體全同。在這科學起飛的時代,不管你怎么分析、化驗,最后的結(jié)果總是什么也沒有;所以物質(zhì)的當體就是非物質(zhì)。眼睛看的、耳朵聽的、身體接觸的、意識想的都不是實體,都是因緣條件的組合;以假為真,顯然是錯覺。所謂“緣起性空”,是說由條件組合的東西,原本不有,畢竟是空??詹划惿菏钦f空無自性的物質(zhì),與空的實相當體是一;色相,原本是空,最后是空,畢竟是空。所有物質(zhì),把它分到不能再分,小到不能再小,最后就會證實是什么都沒有。在科學發(fā)達的現(xiàn)代,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應該是很容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什么狀況下“色即是空”?用般若觀照,“有、沒有”都不分別,只是一心。在大圓鏡智之下,一心圓滿,“有、沒有”的問題根本不會發(fā)生;一種摩訶般若的心靈狀態(tài),與鏡子一樣,當機全現(xiàn),過后無蹤。如果用另一種說法,那就是“對境無心,色即是空;分別取相,空即是色”??眨菦]有自性,無可尋覓,無能把捉,無可認知。如果為了說明“空”的道理,從前言、序論、大標題……用種種觀點來敘述,寫了一部幾十萬字的空論,結(jié)果“空”何嘗空?很多人說“空”是什么都沒有,這叫“惡取空見”?!翱铡辈皇菦]有、不是斷滅,而是大宇宙唯一的真實與永恒。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是縮短語氣一筆帶過的話。色、受、想、行、識是五蘊,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剩下的受、想、行、識,也都是這樣子──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理既相同,所以一筆帶過了。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法有色法、心法。“心法”一念三千,“色法”無量無邊,而它的真相是空無自性、空無自我。法,是空無自體的,好像水結(jié)成冰,并非是新物質(zhì)的創(chuàng)生;當溫度升高以后,冰化成水;溫度再升高,水蒸發(fā)了,也不是生命的消失。因為萬生萬物無不以“空”為素材,無不當體是“空”,所以在這一真法界里,既沒有真實事物的新生,也沒有毀滅的現(xiàn)象;既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實體生起,也沒有一個真實獨立的實體毀滅,所以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海水一味,莊子說“道在屎尿”,有人認為這是大不敬,說臟話,污辱真理,其實真理是一般的,不是特殊的;真理是普遍的,不是局部的。如果真理是特殊的,那是三只腿的雞,雖然稀奇,與大眾的生活有什么關(guān)系?所謂“道在屎尿”,是說真理是普遍的、唯一的、絕對的,根本沒有第二、第三,觸目菩提。既然原本不生,最后無有可滅。真理不出于法界,法界無限,也就是時空無限。萬生萬物、一切現(xiàn)象,都可畫個“○”來概括,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也即是由“空”所顯,萬象皆空。經(jīng)云“三千及大千,如海一漚發(fā)”,海能現(xiàn)漚,漚不離海。在一真法界里,有什么垢與凈?有什么增與減?新結(jié)成的冰塊,并不表示水中多增加了一塊冰;冰塊溶解了,也不表示減少了冰塊的實質(zhì)。簡單地說,一切萬生萬物,無一不是由空里來,而又向空里去,亦即佛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笨?,是無限生機和一切發(fā)展及開創(chuàng)的勢能:一切由空里來,一切又向空里去;從空里來,不占地方;回到空里去,干凈利落,這太好了。我們正確理解了“空”,就不會愚昧、顛倒,就不會錯認、謬執(zhí),而逍遙自在了。《般若心經(jīng)》講的是般若,般若的素描就是以下的經(jīng)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想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這就是般若的素描。概括地說,般若的當體是個“無”,是個“無無”。因為“執(zhí)有”則有限,“無無”乃無限?!霸緹o、當體空、畢竟不可得”的絕對法性,就是般若的空性、法身的素描。因為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身體、意識啊!須知般若見不因眼,聽不因耳,不靠一般的官能而顯實相──生命的真相。這里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佛法乃生命之學”,不必去講道理,不必去求道理,只要證得了生命的實相,就會清清楚楚地證得“自他不二,物我一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些都可以證實,而不是在講空話。在《指月錄》中,有位洞山良 玠 禪師,童年出家,師父教他念《心經(jīng)》,教到“無眼、耳、鼻、舌、身、意……”時,他說:“暫停!我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經(jīng)上怎么說沒有呢?”他的師父愣住了,說:“你不同于粥飯僧,你是禪宗的根器,到南方去參禪吧!”以后就成了禪宗的大匠。這顯示了什么呢?“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固然好,“疑”也不壞;因為你不疑,就沒有問題;沒有問題,就不能解決問題;不解決問題,問題就會壓倒你。學法也是一樣,若是沒有問題──不疑,又怎會有悟?古人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倍U宗要我們信有一個真實──只此一事實的真實。要我們疑,有問題,即使辯論都沒有關(guān)系?!蹲C道歌》說:“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睙o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界,不僅可解釋成范疇、界限或區(qū)域,主要是指根、塵相對的作用──六根對六塵所產(chǎn)生的作用:眼對色的感受,耳對聲的感受……,這些六根對六塵所發(fā)生的一定作用就叫“界”。六根、六塵加六個作用,就是十八界──十八種現(xiàn)象。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又是一筆帶過,無明到老死,就是佛法講的“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就是構(gòu)成我們生死輪回的十二個要件。前四種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因為“無明”,就有妄作,而產(chǎn)生情感上的“行”;由行產(chǎn)生“識”;有了意識,就隨緣受胎,剛剛受的胎叫“名色”。所謂“名色”,是有而不可見,無影無像,只能形容,只有名;所形容的色,是小到不可見的,過去沒有顯微鏡,誰能看見XY染色體的活動?看不到,所以叫“名色”,只知有這么一個東西,但還沒有成為人的胚胎。第五是六處:六根具足,然后就出胎。第六是觸:小孩剛生下來,什么都不會,但卻會抓東西;國人滿周歲時,有“抓周”的習俗。到了兩三歲時,就有觸感,喜歡去接觸物品。第七是受(感受):喜、怒、哀、樂,一切的感受都有了,大約五、六歲時就已具備。第八是愛:約十四、五歲,有了愛,就知所選擇,有了物種基本的欲念;有了欲念,就如膠似漆,念念不忘,夢寐思之,于是和原本的生命實體距離更遠了。第九是取:包括追求和逃避;追求權(quán)利,逃避義務和責任。人們基本的欲望包括:自我保存──白天怕人,晚上怕鬼;自我我欲──食、色、領導、支配、占有……,諸欲相繼發(fā)生。古人說“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不能說每個人都臨難求免,但茍得的人卻較多,這就叫“取”。第十是有:即生有、中有與后有。透過名色、六處、觸、受、愛、取而有業(yè),活在世上,是“生有”;死是“中有”,以活著的時候所造之業(yè)為素材,形成死后的中陰身(靈魂),即是“中有”;“后有”即隨業(yè)入胎。第十一是生:又出生了,入胎就要出生??!第十二是由老而死。這叫“十二因緣”。辟支佛觀“十二因緣”,找到了解脫之道的“苦、集、滅、道”四法印,而證解脫。但是在菩薩眼中,皆同幻化。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其余的十種因緣,都一筆帶過了。二乘圣人借分析得解脫,菩薩則是當體即空。既然當體即空,所以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塵都沒有。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十八界也沒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十二因緣只是一個虛幻的過程,菩薩不觀“十二因緣”,無須分析,般若觀照下,當體是空。無苦、集、滅、道:佛法的初期,佛陀審視眾生的根機,說“苦、集、滅、道”,若詳細講,很費詞,簡單地說,“苦因集有,道由滅成”。為什么說“苦因集有”?從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這都是“行”,是有為法,聚集多了,當然苦??嘤邪朔N:生苦──人一生下來,離開母親,就是苦。小孩子一出娘胎,沒有誰會哈哈大笑的,一出來只會用哭來表示苦。老苦──老也很苦,身體的抵抗力差,心有天高,力不從心;想爬山爬不動,喜歡吃的東西,多吃了就不舒服。如果修養(yǎng)不好,想想前塵往事,一生累積了太多的無奈、挫折、抱怨、牢騷、不滿、失意……,那生活不就形成了對生命的懲罰嗎?有些人打腫臉充胖子說“不苦”,但眼淚卻不住地流;有些人假裝頑強說“人生不苦,很樂!”但心里卻像吞了黃連似的。病苦──病是最苦的,甚至使人無法忍受。如果有朋友生病了,我們?nèi)ヌ酵?,問他:“老兄!你有什么愿望啊?”他會說:“我只要病好了,粗茶、淡飯、布衣暖、菜根香,我就很感滿足了,不再希求其他了。”事實會是如此嗎?不然,等他病好了,老毛病又都來了:吃菜嫌口味不好,看別人不順眼,老婆的發(fā)型不好看,孩子的動作討人嫌……,簡直煩透了。所以人是活在不滿里的,不滿的本身就是一種痛苦、一種對生命的懲罰,因為“錯誤恒等于煩惱,罪惡終難逃毀滅”。死苦──死更是痛苦。很多人練功夫,在死的時候要退功,功若不退,死不了;一點點地退,像蛇脫皮似的,退到哪里痛到哪里,痛苦得很。除了生、老、病、死四種苦以外,還有:愛別離苦──你喜歡的人,他不能永遠在你跟前。怨憎會苦──你越討厭他,他越在你面前晃。求不得苦──求的東西得不到,得到了又有新欲望,永遠不能滿足。物質(zhì)的欲望,永遠不能填補心靈的空虛,始終是貧乏的。五陰熾盛苦──色、受、想、行、識叫五陰,陰就是暗,沒有見天,沒有曝光。色、受、想、行、識,包括心理、生理、自己的認知、教育程度等。身體的組成,顯教講四大──地、水、火、風;密宗講六大──地、水、火、風、空、識。四大不調(diào),百病叢生;五陰熾盛,坐臥不安;色身太健康了,精力旺盛,總想打架;受陰太旺盛,會敏感、心亂;想陰太旺盛,就會妄想,胡思亂想多了,所想的都不求結(jié)論,再想下去,結(jié)果想一個問題,七、八個問題一齊涌出來,弄得精神分裂。四大不調(diào)生病,固然是苦;身心太旺盛、五陰熾盛,無一不苦;色情狂、強暴、殺人、毆斗逞強,一言不合,非吵即打,都是五陰熾盛之故。一般人都是在八苦中過著執(zhí)著、迷失的生活,而菩薩用摩訶般若的心態(tài)來看,這些都沒有實體,五陰固然不實,苦、集、滅、道亦是方便。要想滅苦,必須行道;要真行道,就要停止五陰的妄動,使之接受光明。無智亦無得:“智”是能得,“得”是所得,一個能得的我,一個所得的法,這是二元,不契不二法門。一涉及到“二”,就背離了佛法的宗旨──不二。有能有所、有生有死、有得有失……,都是邊見,是二分法,不是不二法門。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陀,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因為他沒有什么可以得到,他也不可能再得到什么;一切只是他自己,他只能得到他自己,不可能再得到任何外在的東西,也沒有任何的外在,所以全證法性,歸無所得。菩提薩 埵 :梵文 bodhi-sattva 的音譯,是大菩薩,ㄅㄛ□ㄙㄚ□ㄉㄚ、。ㄙㄚ□ㄅㄚ、□ㄙㄚ□ㄉㄚ、是眾菩薩,南無ㄅㄛ□ㄙㄚ□ㄉㄚ、是大菩薩。菩提薩 埵 就是菩薩。菩薩是覺醒了的眾生,眾生是未覺醒的菩薩。菩薩為何不說是佛?因為菩薩只是生命覺醒了的眾生,還須要繼續(xù)凈化,距離佛還有一段心程,所以稱之為菩提薩 埵 ,簡稱菩薩。依:是依靠、依賴、依附,更是歸向、投入。菩薩把全生命、全人格、全理智、全感情投入般若波羅蜜多,所以他心里沒有掛礙。掛礙,是由前塵妄想產(chǎn)生印象,堆積印象而產(chǎn)生的我執(zhí)。菩薩沒有前塵、沒有妄想、沒有我執(zhí),所以沒有掛礙。因此,既不會患得患失,也沒有“有我之私”;沒有“有我之私”,就沒有“有我之執(zhí)”,自然就沒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顛倒是錯誤的意思,好的說成壞的、壞的說成好的、真的說成假的、假的說成真的;乃至以正為邪、以邪為正,這都是顛倒。至人無夢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說修養(yǎng)到家的人,平時凡事都能“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不會做夢了。白天沒有記錄慣性,既不錄像,也不錄音,到了晚上睡著以后,熒光幕就放不出影像來了。另一種解釋是“至人寤寐一如”,白天似乎如夢如幻,晚上也與白天清醒的時候一樣。所謂夢幻三昧(如幻三摩地),就是至人的境界。能夠觀自在的菩薩,當然寤寐一如,所以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究竟就是最后、畢竟。能夠證入上述境界(一切皆無)的菩薩,最后一定能證得生命的真實──涅槃。涅槃就是常、樂、我、凈;涅而不生,盤而不滅,意即證得生命的永恒。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世是時間,三世指過去、現(xiàn)在、未來。過去、現(xiàn)在、未來所有的大覺佛陀,都離不開般若波羅蜜多,他之所以成佛、解脫,都是借著大智慧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離開般若,就沒有大覺的佛陀。大覺佛陀都是因為證得般若,以般若做為他生命的內(nèi)涵,做為他理智、情感的全部,方才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鞍Ⅰ穸嗔_”是無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覺;意即“無上正等正覺”,是至高無上的正確覺受,也就是摩訶般若。離開覺受,就沒有正覺,也沒有生命。因此,佛法最貴得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最貴得正受。正受有兩種意思:即真正的受用和正確的覺受,覺受不正確,便遠離解脫道。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咒,是總持的語言,又稱真言──真實的語言。由此可以知道,智慧的解脫法門,有偉大無比的神秘力量,具足無量光明,可以破除無明、黑暗,開展光明的人生。沒有什么比般若更高、更上、更尊貴的了,也沒有別的咒可以和它相提并論,更不要說能超越它,連和它相等的都沒有。能去除一切的痛苦感受,絕非虛假,所以我才說這個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