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湯得福,男,生于一九四六年十月,初中文化,漢族,農(nóng)牧民,共產(chǎn)黨員,籍貫:甘肅省肅南縣馬蹄藏族鄉(xiāng)人。

鄂博"祭”
作者: 湯得福
巍峨的老君山下,有一處奇特的地方:有三眼小小的山泉,匯聚成了一條很小的卻永不枯竭的小溪,小溪旁是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山村——三道溝。這里的山、水、人都與“三”這個數(shù)字相關(guān)聯(lián):明顯的地貌特征是三條并列的山梁,相應(yīng)形成的三道山溝,這便是這里地名的由來;這里是一個藏族部落,是熱瓊十四族中的曲許族部落。全部落成員卻只有三戶人家:三戶戶主是親兄弟三人,族長(部落首領(lǐng))是老三。老大(大伯)獨身一人,老二(二叔)生了三兒三女,老三(三叔)生了三兒三女。巧吧,夠神奇吧!
從古至今,人們都把“三”作為最吉利的數(shù)字,有段專贊“三”的順口溜這樣說:
宇宙三光日月星,所謂世界天地人;
地有三寶水火土,人身三寶精氣神;
三皇開拓華夏史,古國三千年文明;
道教法場三稽首,佛事先燃香三根;
寶鼎三足最穩(wěn)定,桃園三人留義名;
酒場先斟三杯酒,敬天敬地敬貴人;
人生三貴福祿壽,沒有德行可不能;
大凡成事須三樣,天時地利人和平;
凡事都以三為吉,品人要看三觀正。
三道溝的先輩們沾“三”之幸,更對應(yīng)了他們祖先以“勤儉持家、敬老慈幼、和順待人”作為治家三信條的家規(guī),后代們也個個心地善良,孝順有加,延續(xù)至今輩輩吉祥、代代平安,無疑是大自然的恩賜,可也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之天意也。
但是,凡事都具有兩面性。一面,他們是善良的,雖然自己貧窮,但布施僧侶、周濟討要、從不吝嗇;他們也是忠厚老實的,從不欺瞞別人,潔身自好。另一面,正因為他們遵照先輩留下的”窮死不取不義之財,餓死不吃嗟來之食”的家族規(guī)矩而自封自縛,再加自然條件太差,災(zāi)害不斷,使得他們更加貧困。他們沒有房子,世代都居住在窯洞里——是因為這里土層好,適合挖窯洞?還是因為他們的領(lǐng)地沒有樹木?又或者是因為貧窮買不起木料修房子?
一
一個夏日的夜晚,在大伯的窯洞里。
自從祖父在不惑之年早逝后,大伯便是大家的主心柱,三叔雖然是族長,但凡事都要找大伯商議,這不僅是家規(guī),實在是因為大伯有主見。他年少時就因生活所迫,跟人走南闖北,為山北的商販拉馬馱米面棗子到青海藏區(qū)販賣或兌換畜產(chǎn)品,也為青海的富家藏民趕牛羊上西藏歷盡艱辛;為藏豪放過羊,也為馱隊趕過腳。曾因保護主家羊群斗過群狼,也因趕馱牛隊遇雪崩死里逃生。不凡的經(jīng)歷練就了大伯不畏艱險,遇事果斷的剛毅性格,也為了養(yǎng)大兄弟們奔波半生而錯失了婚姻。因此也就一輩子都受到了兄弟們的敬重。雖然老三在熱瓊大頭目的主持下繼任了曲許族族長,但遇重要的事他一定會找大伯商量,經(jīng)大伯斟酌后他再去施實。并非三叔沒主見,更多的是對大伯的尊重。
兄弟們圍坐在一個簡陋的炕桌周圍,炕桌上一盞豆大燈光的青油燈,放在一個最原始的、由二尺高的木棍做成的燈柱上,散發(fā)著昏暗的光。老哥仨悶悶不樂地抽著水煙,這種煙袋可是本地流傳了很久的吸煙用具。大伯的水煙袋是由雄鷹的翅膀骨做的煙槍和用獐子的脖子皮做的煙包組成的。煙包連著一條細(xì)細(xì)的皮條,細(xì)皮條末端栓著一個白白彎彎的獐子牙,這個牙既是裝飾也方便剔除煙鍋里的煙渣。有錢人為漂亮,專找銀匠把鷹膀骨的兩頭取掉,以銀包銅的工藝加工成好看的水煙鍋,這叫講究。大伯他們沒有余錢,只能在鷹膀骨的大頭處挖個眼,鑲嵌一個豆大的銅制的小鍋,再把膀骨的小頭鉆通后,加塞一節(jié)細(xì)骨管或銅管,便是一個不錯的水煙鍋了。雖然簡單了點,但比起羊腿骨做的水煙鍋(叫羊腳巴)要高檔多了。這是閑話,撇過不提。
抽了一會兒悶煙,大伯緩慢地仰起那剛毅的古銅色的臉,微微皺眉說道;“前幾天老三不在家,工作隊的張同志又來了,還是再三動員我們到西城子去參加土地改革運動,說是不能再拖延了,拖久了會影響整個松化區(qū)的土改工作進度的,張同志催促我們盡快定個時間?!?/span>
三叔接著道:“大哥說的是,從張同志第一次來宣傳動員后,這些天我就一直在考慮。就我們部落自家的情況也不能再撐下去了,五、六年前牛羊遭瘟疫死了大半,四年前沒錢交茶馬銀子,又沒有羯羊、馱牛完成寺院上的善事,為這兩宗事我在衙門挨了幾次馬棒了。按照以前的時間算,今年冬天又要挨上官差銀子了。幸好解放了,阿彌陀佛!沒人再催這個事了。
唉,我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難了,看來老天不佑我曲許族了,沒有別的辦法,就干脆答應(yīng)了工作隊的張同志,搬家吧?!?/span>
大伯說:“張同志上次來也說明了,土改運動對我們少數(shù)民族地方的政策是不分、不斗、不劃階級,工作隊也知道我們?nèi)罍鲜且粋€藏族部落,生活比較貧困,認(rèn)為我們還是參加到西城子那里的土改運動中比較好,也能享受到一些土改運動的成果。”
二叔又說:“張同志臨走時說他過幾天再來,希望我們盡快決定,可能明后天就來了,只是……”,二叔猶豫了一下又說:“要是都走了,這里的地咋種?”
大伯應(yīng)到:“這里的地我先照看著,具體咋辦,老三是族長,你拿個章程出來,我們再斟酌。”
三叔想了想說:“幸好西城子有我們先人置下的幾斗地,還有三間房,這點祖業(yè)雖少可也要有人守,說不定土改時還能再分得一點,這是張同志答應(yīng)過的。我想著這么辦吧:二哥你到西城子去吧,能參加上土改分一點最好,就算是分不到,靠我們自己的幾斗地也能過,再給人打打短工也能增加點進項,也就能過活了。去了就加入到措敏部落,也好有個幫靠,我們和措敏族的關(guān)系一直很好,過幾天我們?nèi)硕既ヒ娨幌麓朊衾献彘L,他會照應(yīng)的。”
三叔接著道:“我還是到瓊西去吧,我們的草原和瓊西相連著好管也好利用,前些日子我已和瓊西頭目商量過了,他同意讓我們?nèi)?。大哥既然不愿走那就暫時先在這守著,過些日子看情況再說吧,就看二哥,你覺得這樣行嗎?”
二叔是個性情溫和的老實人,也是莊稼地里一把好手。平時對大哥和三弟都很隨順的。他知道自己沒有牛羊,只有一頭犁地的牛、一頭毛驢和一匹只有一歲的小馬駒,草原用不了,以后種地是可以的,也就答應(yīng)了。
事情就這樣確定了,也意味著過幾天弟兄們就要各奔東西,從此再也不能互相幫助、相互照應(yīng)了,心情就更加沉重了,氣氛也就異常地沉悶。
抽了會煙大伯說道:“都走了,以后祭鄂博可就難了。鄂博可是部落的魂啊,今后咋辦哩。”三叔立刻說道:“大哥說的是,走之前一定要祭一次鄂博,以后咋祭等以后看情況再說,過幾天就到十五了,從明天就盡快準(zhǔn)備,祭了鄂博再走。張同志要來催,就這樣回復(fù)吧?!?/span>
大人們說正事已到了深夜,可孩子們無論大小,都安靜地擠在炕旮旯,他們雖小,但知道大人們遇上難事了,也沒了瞌睡,乖乖地不吵不鬧,靜靜地看著父輩們的神色。
二
清晨,大伯領(lǐng)著大侄子來神泉取水,今天要拿到鄂博上作凈水用的,大伯小心地裝滿了一小瓷瓶的圣水,然后把兩枚紅棗放入泉中。這是三道溝人們心中的神泉,這神泉源于一個真實而又神奇的傳說:
在大伯他們年幼時,有一戶鄰居,是鄰縣農(nóng)業(yè)地區(qū)的一戶牧羊人,姓楊,他養(yǎng)著近百只羊,在這三道溝租我部落的草原借牧放羊已多年。他年近六十,腿有點跛,大伯他們稱他一聲楊叔,背地里就叫瘸楊叔。端午日凌晨,他想起今天中午有個要緊事要出去辦,就想放個早加羊,趕早把羊放飽了好圈起來去辦事,于是不到五更天便起來了。剛出窯洞門,一抬眼便看見泉頭上一片亮光,他嚇一跳,但也立刻看清了是一條龍在泉上吸水,即刻朝著鄰居們大喊大叫起來。這一喊可了不得,等到大伯他們聽到喊叫聲急忙起來時,龍已被老楊叔的喊叫聲驚飛而去,大家只看到東方天空中一縷異樣的光亮,一會兒便不見了。
老楊看的真切,他認(rèn)定就是傳說中的青龍,他在龍王廟壁畫、墻頭都見慣的,絕不會錯的。他每每與人談及都會極度興奮和止不住的激動,根據(jù)他繪聲繪色的描述和大家都看見東邊天空中不尋常的一縷亮光,人們對于這龍的傳說,也就深信不疑了。自此以后,三道溝的人們便把這眼青龍光顧過的也是平時三道溝的人們吃水的山泉奉為神泉,便加以保護,用潔凈的石頭加固周圍,粒石細(xì)砂鋪地,苔蘚塞縫,倍加珍愛,不在泉上飲牲口,不準(zhǔn)孩子們在泉上玩水。每當(dāng)過年、端午早晨取水時,都會放兩枚紅棗到泉水中,以表示對神泉的敬畏、對圣水的感恩。
三
正當(dāng)日上三竿時,西大梁山頂上響起了雄渾的海螺聲,螺聲高亢嘹亮,在空曠的老君山下傳的很遠(yuǎn)。螺聲是部落有事集結(jié)的特有號聲。
伴隨著悠長的海螺聲,曲許部落的所有男女老少,手捧著各種祭祀用品,簇?fù)碇恢活^角上挽著黃絲綢帶的大白羯羊,向著山頂?shù)亩醪┚徛嘏逝蓝稀?/span>
他們穿著樸素,沒有鮮艷的衣服,孩子們甚至穿的有點破爛。大伯他們老弟兄們唯一標(biāo)志性的藏服氆氌褐衫、禮帽都已經(jīng)很舊了,只有三叔穿著稍好一點,因為他是族長,必要時還要走人面前,基本的體面還是要有的。女人們的藏袍都已經(jīng)洗的發(fā)白,袖口衣邊的氆氌邊也已漏了毛邊,唯一能引人目光的便是頭面上那各色貝殼和銅花裝飾片組成的聯(lián)玦,在陽光下閃光點點。雖然衣服破舊,卻洗得干干凈凈,這是這個家族部落的良好傳統(tǒng)。
按照往年的規(guī)矩,成年女人是不能到鄂博上去的,只能在山下泉水旁安營扎寨,生火燒茶做飯。但今日不同以往,以后怕是不能再一起來了,經(jīng)大家要求,三叔和大伯、二叔商議后,同意今日大家全上鄂博,共同祭拜,就算以后不能全來了,今日也能給大家心里留下一個完整的念想。
由于舊社會苛捐雜稅的剝削和天災(zāi)的襲擊,使得本來就不富裕的曲許族更是雪上加霜,日趨衰敗,就連鄂博也盡顯頹勢:幾枝木桿,木桿上連掛著幾條羊毛細(xì)繩及毛穗,還有被風(fēng)撕扯成條條細(xì)縷的哈達(dá)和梵旗的殘條破縷。
大人們把帶來的祭品擺放在用石頭鑲嵌成圓形的鄂博地基上:用清油炸成金黃色的油果子,放著幾枚紅棗的龍碗,酒瓶酒碗、炒青稞麥、炒面、酥油曲拉等。大伯將堆放在煨桑臺上的柏香點燃,慢慢的,濃烈的桑煙彌漫開來,鄂博淹隱在煙霧中。
同時,三叔帶領(lǐng)大家面向鄂博呈半圓跪下,大伯將一條潔白的哈達(dá)系到木桿上,三叔則用圣水給牲羊洗洗臉和四蹄,說是給牲羊清洗潔凈好見神靈。然后再端起酒碗,拿起一枝新鮮柏枝沾著碗里的酒從羊頭至背,一邊點灑著酒、一邊念念有詞,如此三番時,牲羊如有靈性一般渾身機靈抖動。抖的水花四濺,見此情景,大伯興奮道:我等心誠,神靈有感,羊牲領(lǐng)了。三叔也深情地念了一聲阿彌陀佛,大家也知道今天神靈感知,祭祀是愉快的,也是順利的,都深感欣慰。
大家分頭行動,待到把牲羊收拾干凈擺放到鄂博前面時,海螺聲再次響起,正式的祭祀開始。大人們把祭物恭敬地捧放到祭臺香火堆上,頓時濃烈的桑煙繚繞,香氣彌漫在鄂博梁上。二叔指揮著幾個大孩子們把準(zhǔn)備好的羊毛細(xì)繩一頭拴牢在鄂博木桿上,另一頭扯向周圍的松樹枝或是柳枝梢上固定牢,多條羊毛細(xì)繩上都栓上間隔不等的長羊毛穗,經(jīng)傘便做成了。
在海螺聲中,孩子們跟在大人身后對鄂博行了跪拜禮,之后便是跟在大伯身后開始轉(zhuǎn)經(jīng)。大伯一手端著酒碗,一手拿著柏枝圍繞鄂博邊轉(zhuǎn)邊沾酒揮灑著,并一直用藏語朗聲誦念著。
轉(zhuǎn)經(jīng)過后,孩子們嬉鬧著邊玩邊采了很多野花放在鄂博上,最鮮的是山丹花,大紅的花朵給鄂博增添了更多的喜慶。
四
當(dāng)所有的祭拜儀式完畢,大家便圍攏在一起享用祭餐,首先喝茶,茶畢,便是最具特色的面飯——羊肉揪面片,之后才是特有的祭鄂博的特別美味手抓羊肉。當(dāng)時是在曲許家族的最困難時期,鄂博上的一頓手抓肉既難得又難忘,這是一次使人惆悵的、又不舍的一次祭鄂博,更是一次永久不忘的歷史記憶。
飯后,大伯他們老哥仨圍坐在一起抽煙、喝酒,更有喧不完的話題,今天的話題卻是心酸的別意,心情難免自然生出一股悲涼之感。酒意漸濃時,不由地悲從中來。老兄弟三人再次來到鄂博前跪地灑淚祈禱:我們離開故土實屬無奈,惟愿我部神靈保佑旗下子民無論走到何處都能永遠(yuǎn)吉祥安康、子孫昌盛。淚水伴著祈禱,三叔尤為痛苦,他想到自己在任族長多年,本就不富裕的家族部落在他手上更是日趨衰敗,直到今天兄弟們?yōu)榱松娑鴸|奔西走,以后都再也不能相幫相助,就滿心酸楚、寸心刀割,更加痛苦不已。
大伯畢竟年長理智,看著日漸西下,就先忍住悲痛帶領(lǐng)大家向山下走去,這時落在后面的三叔想發(fā)泄一下這份傷感,便帶著哭腔唱起了世代流傳的民歌——少年:
十八叉的美花鹿繞山走,阿哥們聽
要尋個好山場哩
弟兄們明天要分開了手,分開了走
啥時候回家鄉(xiāng)哩
三叔這凄婉的歌聲讓本就痛心的大家更是泣不成聲。

五
光陰荏苒,辛苦掙扎了數(shù)年后,二叔和措敏部落的人們在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下,自發(fā)地組成了互助組。大家互幫互助,措敏老族長給予了大力支持,有牲畜的出耕畜,有人力的多出力,積極協(xié)同、齊心協(xié)力,幾年下來,生產(chǎn)、生活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人們都感到了團結(jié)、互助、合作的極大好處,因此在實行合作化的運動中都積極踴躍。
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中葉,一個很有紀(jì)念意義的早上,人們興高采烈地把自家的犏牛、騾馬頭上扎上了紅綢帶,在鑼鼓聲中集中到了初級農(nóng)業(yè)合作社入社的辦公地方,登記入冊。
二叔的大兒子壽楠多吉在成立合作社的活動中非?;钴S,早在互助組時他已經(jīng)十五、六歲了,他生就個兒大,已經(jīng)是一個壯勞力了。由于年輕力壯,又肯出力幫人,吃苦能干,到了成立合作社時已經(jīng)出落成一個身強力壯、人人愛見的好青年了。在建立合作社的過程中積極參與建社的一切事務(wù),熱心聯(lián)系青年人響應(yīng)黨的號召,走訪動員群眾,到處都能見到他勤快的身影。由于他的熱情、積極、能干,大家選舉他擔(dān)任了合作社的副社長。在合作社成立典禮的當(dāng)天早上,他第一個早早地把自家心愛的耕畜:一匹馬、一頭牛系上紅綢帶牽到了合作社入社登記現(xiàn)場。大家忙碌到中午,隆重的合作社成立慶典儀式在熱烈的歡呼聲和鞭炮聲中落下了帷幕。
第二天,入社的熱鬧場景又轉(zhuǎn)移到了鮮花盛開的草原上展開了。美麗遼闊的措敏草原--蘑菇灘位于老君山下西側(cè),東邊與曲許草原相連接,中間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流淌的清澈異常的普塔河。到此,你會看到,真正的水草豐美的草原美景宛若仙境,使人心曠神怡。在這激情的時刻,措敏族長旦真老人首先支派子侄們把自家的牛羊趕到入社集中地——普塔河邊的冬圈地。
一群群的淘羊、牦牛依次來到,大家分工明確,給牛羊分類計數(shù)、登記造冊,然后按類分群、以群定人,而后分片安置,劃分四季草場等等,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入社事項全部完成后,便是一個簡要的總結(jié)會。工作組領(lǐng)導(dǎo)做了熱情洋溢的總結(jié)講話,他特別表揚了旦真老人積極、熱情地入社表現(xiàn),并肯定道已經(jīng)入社的全部牲畜中,旦真老人的入社牲畜就占了一半,撐起了合作社牧業(yè)資產(chǎn)的半壁江山。
諸事辦妥后,便由大家動手,共同操辦了豐盛的、草原上特有的野餐,男女老少幾十人就像一家人一樣,小的恭敬老的,大的照顧小的,互謙互讓,一派其樂融融,預(yù)示著這個新型的集體社會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人們熱烈地都融入到了這種新的集中權(quán)力而又分散管理、人人負(fù)責(zé)又統(tǒng)一領(lǐng)導(dǎo)分配的新的生活中了。
大家在欣喜中便激動地開始了傳統(tǒng)的民族歌詠活動——唱少年,也叫漫少年,歌聲在美麗的草原上響起來,年輕的人們以各樣的曲調(diào)、以獨唱、對唱、聯(lián)唱等各種形式,盡情的釋放著對年輕男女間的情、對生活的愛、對草原的贊美,還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這鮮花盛開的草原上,在普塔河兩岸優(yōu)美的景色中,人們盡情地宣泄著從未有過的滿心歡愉。
六
時光似流水,日月如穿梭,辛苦勞作的人們?nèi)諒?fù)一日、年復(fù)一年,滿身疲憊的送走了勞累的昨天,又精神飽滿的投入到辛苦的今天,到晚上剛洗去滿臉汗泥,卻又盤算著充滿希望的明天。就這樣,老君山下曲許、措敏的后代們推著沉重的歷史車輪,緩慢地、不停歇地走過了不平凡的一段漫長的坎坷歲月,步履蹣跚地來到了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到此,就好像他們在長長的旅途中遇到了一個良好的休養(yǎng)生息之處,總算能平穩(wěn)的舒口氣了。
夏日,一個晴朗的早上,二叔(不能再叫二叔了,他老了,已經(jīng)兒孫共多,孫子們都能跟他上山放羊了,人們都早已經(jīng)稱他爺爺了。)老哥仨唯有他還帶著兒孫們守在這故鄉(xiāng)舊地,并且還在老君山下這片草原上為集體放牧著羊群。
爺爺撒開了羊群,又走進帳房,首先拿起天亮前特意從神泉取來的圣水瓶,讓奶奶用新買的小茶壺裝滿清茶,又拿過一只裝了炒面酥油曲拉的小皮袋,,把所有要拿的東西都裝進褡褳,讓小兒子背起褡褳,然后拿著永不離手的鷹膀子水煙袋,一手提著茶壺,領(lǐng)上孫子們,跟著羊群漫步向西大梁走去。
午前,在?暖的陽光下,羊群漫散在西大梁山坡上,安靜的啃吃著鮮嫩的帶露水的青草,悠閑的顯得異常的遐意。爺爺支使孩子們?nèi)グ貥渖险巯履欠N米粒狀的新鮮柏枝,又扯下柏樹桿上懸起的干樹皮和已枯的干柏枝,這些都是上好的引火物,也是圣潔的燃料,并一起堆放到鄂博祭臺上。爺爺先用圣水典灑了鄂博周圍和煨桑臺,以示清潔,驅(qū)逐邪惡。正在這時,鄰居扎什、才旦、洛伽他們一起六七個人也從大梁另一面坡來到了鄂博上,這真是不約而同。見面相視,都發(fā)出了會心的笑聲,隨即大家都拿出各自的小小祭品,最少不了的是每人一瓶青稞酒。
在那物資還不豐富、大家生活還不富裕的年代,這里的人們普遍喝的是幾十里外一個村寨土法釀造的青稞酒,這酒度數(shù)雖不高,但卻是純青稞釀造的真正燒酒,口感好、價格也不高。
點燃了香火,大家聚攏在一起,把各自帶來的祭品都放入香火堆中。爺爺一邊奠灑著茶和酒,一邊虔誠的低聲禱念著:我等本部子民前來鄂博祭拜,祈求本部神靈保佑旗下我等子民無病無災(zāi)、人人平安;草原茂盛、六畜興旺,又念著六字箴言,而后便是恭敬地叩首,祭典禮畢。
在那個年代,人們只能以這樣簡單的方式來表達(dá)自己心中對民族風(fēng)俗和原部落祖先們的那份虔誠的敬意。
遠(yuǎn)遠(yuǎn)望去,只見大西梁上一縷裊裊細(xì)煙,幾個牧羊人圍坐一起聊天抽煙,誰也不會在意,而他們幾個人卻因完成了心中那個執(zhí)念而正在遐意中。
羊群安靜地散布在草原上,猶如片片白云,藍(lán)天、綠草、白云,站在高高的西大梁上,望著如此美景,再加上純正的青稞酒,真感覺不是神仙也勝似神仙了。酒助談興,情趣越高,才旦便忘情的唱起了少年:
上去個高山者望平川,遠(yuǎn)遠(yuǎn)地看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下去個平川是折牡丹,心兒里煩
錯拔了一把的馬蓮。
這是少年抒情唱詞中最具代表性的唱段。
他的嗓音高亢而渾厚,天生就是漫少年的歌喉,大家聽的如癡如醉,不由得報以熱烈的掌聲和孩子們的叫好聲,聽到了大家鼓掌和叫好,他便更加興奮地又唱起來:
東山的鹿羔兒西山上來,渴了嘛
神泉上吃一回水來
漫一聲少年是傳哈地遠(yuǎn),聽見了
鄂博上見一回面來
傳統(tǒng)的民歌由他那好聽的嗓音,唱出了悠悠的思念之情。
大家的興致越來越高,便要洛伽也唱一個,洛伽也已中年,由于生活的艱辛,歲月已催他顯老了。但今天氣氛熱烈,又加酒的作用,正在興奮中,便應(yīng)聲唱了起來:
站在這高山上把少年漫,傳哈地遠(yuǎn)
就像是廟里的鐘了
歌聲傳到那云霄殿,仙女們啊
都有了下凡的心了
唱著少年喝著酒,燒酒興奮著人們,心情越加歡愉。你推我讓,他剛唱罷你又唱,大家一首接一首地唱著對世態(tài)的感慨,對美好的向往,仰或是對遠(yuǎn)方的某種思念。
旦晨他們都知道,爺爺年輕時也愛漫少年,不過由于多年的辛苦勞累,現(xiàn)在已年老體弱還愿意唱嗎?旦晨猶豫了下,還是熱情的鼓勵爺爺:“唱一個吧爺爺,我們都知道你年輕時聲嗓最好,讓兒孫們再聽聽吧!”
老人受到了鼓勵,酒也催生了激情,望著大家期盼的眼神,便乘著酒興欣然唱了起來:
千里的黃河向東流,過蘭州
要淌到東海里去哩;
放羊的阿哥跟黨走,放羊人
要走個幸福的路哩。
聲音雖然蒼老,卻還依然渾厚而悠揚,大家都熱情的給了贊賞和鼓勵,并希望他能再唱一個,爺爺想了想又唱到:
尕馬兒騎上了槍背上,阿哥們
要上一回朝鮮的戰(zhàn)場。
打敗了美國野心狼,回家鄉(xiāng)
把英雄的紅花兒戴上。
這一首少年唱出了大家的熱情議論,真乃心之所想,皆是過往。這一曲少年唱詞是五十年代初本地盛傳的少年歌詞,唱出了抗美援朝這件大事,在當(dāng)時已深入人心。就我們這偏僻的山鄉(xiāng)也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熱潮,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支持抗美援朝,捐獻(xiàn)飛機大炮”的全民行動,原措敏部落首領(lǐng)旦真老人帶頭慷慨解囊,一次捐出了千元大洋,如此壯舉,更是愛國義舉得到了縣人民政府的表彰。鄉(xiāng)親們也都積極響應(yīng),多少不等都有捐獻(xiàn)。這件建國后的首件全民大事雖已時隔多年,人也多已不在,但大家的記憶是深刻的,歷史的記憶是不會抹去的,特別是對國家做出過貢獻(xiàn)的人。尤其是爺爺,他的大兒子是熱瓊少數(shù)民族在建國后第一批參軍保家衛(wèi)國的青年,所以對涉及軍事的事格外有份感情。
歌聲久久回蕩在老君山下的草原上,歌聲激起了人們對往事的回憶,歌聲也燃起了大家對生活的情趣。那些年,人們的生活還很清苦,但生產(chǎn)生活的基本穩(wěn)定,又沒窮富差別,沒有攀比,大家心情是樂觀的,精神是愉快的。在草原上,在各種勞動場地上,時常能聽到一曲曲令人神往的那個美妙韻味——少年。那是一種縈繞在人腦際、能激起人們遐想的民歌風(fēng)情。
七
兩部落后代們在集體化的道路上平穩(wěn)的走過了幾十年。雖說平穩(wěn),但社會發(fā)展是在矛盾中向前發(fā)展的。在這貌似平穩(wěn)中,內(nèi)外矛盾時有發(fā)生,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措敏草原全部喪失,這個集體全部的牧業(yè)生產(chǎn)被迫壓縮到了原曲許的這片本就窄小的草原上了。地域變小,人口增加,生產(chǎn)得不到發(fā)展,人們生活長期不能改善,自然的戴上了落后生產(chǎn)隊的帽子。大鍋飯的集體經(jīng)濟也就越來越顯現(xiàn)出了諸多敝病,成為了普遍詬病,遭人嫌棄。
三道溝也沒能繞開人類社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發(fā)展規(guī)律,終于在一個特定的時期隨著社會變革大潮流被分解了,實行了個體經(jīng)營——叫包產(chǎn)到戶。
經(jīng)營權(quán)和生產(chǎn)資料到手了,大大激發(fā)了人們的自我澎漲盡快發(fā)財?shù)睦砟?。全家老小全部激發(fā)出了勞動潛能,老君山下,曲許草原上多了一批奶聲稚氣的牧童。大人們要耕種田地,羊群有人放牧了,可教室里沒有了正在讀書的學(xué)齡兒童。事實證明發(fā)展改革也是要付出代價的,三道溝的發(fā)展便是催生出了一代沒有文化知識的年輕人:
"一輩子放牧,摸黑又起早,
馬背上失去了青春卻不曾知道……?!?/span>
這是他們這一代人的真實寫照。但這是無耐的,社會變革也是有得就有失,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可也是我們?nèi)罍系挠肋h(yuǎn)的痛。
個體經(jīng)營促進了家庭生產(chǎn)的發(fā)展,只看效益的經(jīng)濟發(fā)展理念使某些人們產(chǎn)了心理扭曲,只為利益。
中午時分,才旦的兒子騎著大青騾,悠然的向夏埸走去,路過一群正在歇涼的羊群,看看四下無人,便跳下騾背,順手抓住一只肥壯的羊羔,大大方方地抱上騾背,悠然地洋洋而去。這沒什么,這幾天想吃肉了,是不是自家的不重要,關(guān)鍵是能吃到鮮美的羊羔肉了。此也習(xí)以為常了。諸如此類的強取豪奪之事不足細(xì)述。
才旦已經(jīng)老了,盡管他們這一輩人老誠本份,可是老輩人的言傳身教有時也左右不了某些人的無底限的貪婪,何況人各有志,奈何!
江河給予人們灌溉之利用水方便,可也帶來了無法阻擋的泥沙俱下。個體經(jīng)營只求發(fā)展經(jīng)濟,而經(jīng)濟講的是利益,利益卻誘發(fā)了某些人的貪婪本性,他們只為自己,唯利是圖,在利益面前便沒有了公德、更不顧公序良俗的社會約束,致使曾經(jīng)鄰里和睦、互幫互助真誠相待的地方世風(fēng)日下。
這似乎是沒有辦法的事,社會就是在矛盾中發(fā)展的。相信終歸邪不壓正,這也是必然??倳酗L(fēng)清氣正的那一天。
八
多年以后的一個夏天。在一個晴朗的上午,按時令雖說是炎炎夏日,但在老君山下卻覺得涼爽宜人。
三五成群的人們陸續(xù)來到了大西梁,老君山下又熱鬧了起來,大小人們盛著民族服裝,把大西梁點綴的如山花爛漫。山頂上,五顏六色的梵旗經(jīng)傘把鄂博裝扮的花團錦簇,新世紀(jì)的祭鄂博是新的景象,一溜經(jīng)傘從鄂博向老君山方向延伸上去,顯現(xiàn)出鄂博的磅礴大氣,彌漫在大梁的濃濃桑煙更增添了鄂博的壯麗恢弘。
鄂博上除了眾多的祭品外,很顯眼的是各色品牌的美酒,只是鄂博用的凈水已沒有神泉的圣水了。昔日的神泉舊址雖然還有流水不斷,卻沒有了早年間的那種寧靜中清澈悅耳的叮咚聲。現(xiàn)在的神泉比往昔已是面目全非,自來水的方便,再也不會有人去神泉取水了,泉水任由牲畜吃水踐踏、便糞撒尿,巳是污穢不堪。再也不是童年記憶里那馬蘭圍繞、青草漫地,苔蘚擠滿石縫,點滴泥土都沒有的圣潔清泉了。美麗的神泉傳說終結(jié)了。
祭鄂博儀式在僧人們的誦經(jīng)聲中持續(xù)了很久,儀式過程已不再像以往那樣人人神情專注、態(tài)度虔誠、場面莊嚴(yán)肅穆。而是被充滿喜慶,還有孩子們的嬉鬧所替代,人們已把祭鄂博權(quán)當(dāng)成了一年一度的聚會、娛樂和聯(lián)歡的活動。
現(xiàn)代群眾性的文化藝術(shù)活動形式多樣,時尚的流行歌曲、新潮的各種舞蹈精彩不斷,引來陣陣掌聲和喝彩。歡樂之余,總感覺少了點什么——噢,漫少年。那種高亢、悠長,放開了歌喉盡情宣泄情感的、優(yōu)美而奔放的韻律沒有了,不禁感嘆,地方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還能再找回來嗎?
有點郁悶,也想排解一下情緒,閑遐時便攀登上了老君山的一個小山峰,登高遠(yuǎn)望才能真實而又深切的體會到山高人為峰的真實意境。激情放眼眺望,巍峨的老君山依然高高聳立在云霧間,不經(jīng)意間順目山下,卻覺得草原深綠的山色比往昔淡了很多,當(dāng)年大片的叢林不見了,草原上到處都是縱橫交錯的壕溝,這是實行個體經(jīng)營年代留下的印記。遐想間,有點夢幻般的恍惚,眼前似乎是一張美麗的畫卷被一支無形的巨筆揮劃割裂成了片片殘塊,并且比往昔遺失了不少,讓人心中有點莫名的酸楚。唉,可憐的、多災(zāi)多難的曲許草原呵!
在人群中,有許多是已經(jīng)走出去的年輕人。多年來,三道溝的輩輩后代們秉承了祖先吃苦耐勞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克服困難、勤奮讀書,有些已學(xué)業(yè)有成,離開了這山溝;還有很多的勵志青年,毅然離開了家鄉(xiāng)外出打拼,走上了各行各業(yè)并事業(yè)有成,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奉獻(xiàn)著他們的才華。
他們秉承了祖先誠實忠厚的本性,相信“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是上天對我們的關(guān)照或眷顧,也是祖先的蔭佑所致,方有今日之小成。
看到此情此景,想想過去、心中思緒萬千,唯愿三道溝的祖先們在天有靈,看到眾多子孫們的良好發(fā)展,一定會感到欣慰的。
九
幾十年的辛苦掙扎,人們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和改善。放眼整個三道溝,到處都是錯落有致的彩鋼棚舍,牛羊滿圈。時不時地傳出牛羊的叫聲,使人感到溫暖和滿足。也充滿了時代感。走進曲許后代們的家里,一看就知道,他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昔日的貧困境象已不復(fù)存在。以前低矮的土丕房已被現(xiàn)在高大的磚混結(jié)構(gòu)、并戴上了彩鋼屋頂?shù)拇u瓦房取而代之。屋內(nèi)潔白的正面墻上掛著毛主席的像,這表明他們永不忘記,來之不易的好日子是毛主席、共產(chǎn)黨給的,心中時刻不忘毛主席,衷心的感謝黨的正確領(lǐng)導(dǎo)和給予我們一系列的好政策。在他們心中更不能忘記的是祖先留下的這份寶貴又巨大的財富土地。這塊寶地,養(yǎng)育了三道溝的眾多后輩們。感念于此,我欣然命筆,為祖先、也為祖先留給我們的這片賴以生存的熱土,虔誠地敬上一柱心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