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好·輸出好·宣傳好
——參加李城外教授詩詞分享會的感想
李 專
今天參加這個會,談幾點感想,即“三個好”:創(chuàng)作好、輸出好、宣傳好。
一是創(chuàng)作好。城外兄勤奮創(chuàng)作,所寫詩詞數(shù)量龐大,達2000首之多,并且追求創(chuàng)作的高品質,在藝術上不斷求高、求深、求精。談詩詞創(chuàng)作,我是外行。等一下,各位專家、各位老師肯定有精彩的分析,精彩的評說,我不多說了,
二是輸出好。城外兄是中國中國干校研究第一人,向陽湖文化研究專家,又是一位著名作家.詩人,對自己的所有創(chuàng)作成果都要結集出版。輸出好這一點,那是做得非常好的,出書多,他是我們咸寧首屈一指的,所有的作品都印刷出來,有的是正規(guī)的出版社、高檔的出版社,中國最高級的出版社,如人民文學出版社,如中華書局;有的是民間的,印刷出來就行了。你看《向陽軒詩稿續(xù)編》,它就是以向陽湖文化書院內部刊印,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中國有14億人口,只有550家出版社,德國只有8000萬人口,卻有2200多家出版社,這組數(shù)據(jù)表明,在中國出版一本書是很困難的事情,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所以,要開拓思路,要廣辟路徑,才能把一切智力勞動和文化成果保存下來,城外兄在這方面又做成了鄂南的翹楚。只要作品優(yōu)秀,不管什么形式的結集,都會得到保存和傳播。古代書籍文獻的輸出,沒有出版社,就靠各類書院書坊的刊印。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流傳下來,大概不是什么出版社的功勞。我們過去歷史上的優(yōu)秀作品,不一定非要好的出版社出版才是好作品,民間書坊也出了很多好作品。出版物不在乎出版社的檔次怎么樣,而在作品的本身,作品本身好,就一定會流傳。所以,推出城外教授的作品既然有中國最高檔的出版社,又有民間的向陽湖文化書院,他有好幾本書都是這樣印出來的。城外兄的研究成果和創(chuàng)作成果輸出做得好,也是我們楷模,是我們整個咸寧市的作家的榜樣。
三是宣傳好。就是這個“向陽軒詩稿”系列,已經舉辦了三次研討會,至于媒體宣傳則更多,《香城都市報》的專版、整版甚至連版都有不少。他每次作品問世都要宣傳,開作品欣賞會.研討會和分享會之類,這種形式好。如《香城都市報》記者劉玉關的跟蹤報道,令人羨慕。就是僅從《香城都市報》這個窗口來說,應該是宣傳李城外作品最多的媒體。話說回來,宣傳既要和媒體結合,作家又要有自己的自信。在我市文壇,有的作者不愿意宣傳自己,這是沒有文化自信的表現(xiàn)。作家要大膽推介自己,還有一種特殊的方式就是贈書。城外兄是個熱心的贈書人,向朋友和圖書館贈予書籍數(shù)量之多,在鄂南大概無人能出其右。這兩年,為了創(chuàng)作《路自通山》,我到通山采風達30次,每次都會帶上幾本自己的書,送給帶路的和管車、管飯的朋友,“秀才人情紙一疊”嘛!經常這么送,我們的書就有讀者知道了。書賣不了就要送,你不送出去,放在家里就是一堆廢紙,賣是最好的,賣不了肯定要送。在贈書里寫上作者和受贈者的名字,別人就不好意思扔掉或當廢紙賣掉,就會放進書架里。他不看,或許他兒子會看,他兒子不看,或許他孫子會看。當他的孫子看到的是一位作家送給他爺爺?shù)臅?,就會像文物一樣珍藏起來。好書就會這樣流傳下來了。
作者簡介:
李專,系咸寧市作協(xié)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