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7年農(nóng)歷十一月,我出生于寧夏西吉縣紅耀鄉(xiāng)紅耀村,一個偏僻的貧窮的村莊。在這里,我度過了快樂的童年。七歲入村小。村小是不完全小學,只有一二三年級。那時候,父親喜歡讀書,父親讀的書,主要是從村里另一個愛讀書的人手里借來的《今古傳奇》。我三年級了,能識得些許文字,能正常閱讀了,于是近水樓臺,便也讀起《今古傳奇》來。印象深刻的,便有《春雪瓶》《虎!虎!虎!》《金頭顱》等故事,精彩至極,引人入勝。這便是一個懵懂少年進行文學閱讀的“發(fā)蒙”吧。
從此便一發(fā)不可收。覺得文字的世界里有那么多人、那么多故事,能把人一下子沉陷進去而不能自拔,實在是奇妙極了。但那是個書荒的年代,大家對閱讀很有渴望,就是乏書可讀。村里流轉著有限的幾本書,如《薛剛反唐》《岳雷掃北》《呼楊合兵》等,從張三的手中轉到李四的手中,從李四的手中再轉到王五的手中,最后,一本書都被挼成“毛衣”了。但不管是誰,只要拿起來,便愛不釋手,一氣讀畢才覺后快。我便是其中的傳閱者之一。傳閱罷了,幾個伙伴還要談論一番,大多是復述其中有趣的故事或自己記憶深刻的情節(jié)。
那時書少,還有小人書(我們叫“小書”)作為補充。小人書也是稀欠,常是借閱,偶爾買之。印象深刻的,有《萍蹤俠影》《霍元甲》《陳真》《平原槍聲》《鐵道游擊隊》等。記得當時深為張丹楓和云蕾的愛情而感動,并心向往之。

我小學三年級時,有了作文和周記。但我不會寫作文,根本就是老虎吃天爺——無處下爪。怎么辦?只好明目張膽地抄了,抄同桌的。他寫個啥,我抄個啥;他撕了,我猶豫幾下也撕了。我不知當時語文老師是怎么面對我的雷同作文的。記得有一次布置了寒假作業(yè),有讓寫大年除夕相關題材的,我不會寫,就請了村里的一個學長代寫了一篇,結果其中的文字恰巧被老師看見,他禁不住失笑,當堂念給大家,大家哄堂大笑。我當時臊得恨不能有個地縫鉆進去。
或許是受了這種嘲笑的刺激,或許是要徹底擺脫寫作文的窘困,我決心在這方面做出努力。于是,開始摘抄,摘抄書本里那些自認為有用的詞語、句子、段落,專門寫在一個本子上。印象深刻的是,在我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借到了老鄉(xiāng)的一本《文學描寫辭典》,如獲至寶,將里面的內(nèi)容抄了厚厚的一沓。
上了初中,我的作文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除了思想薄弱外,在措辭用句方面已經(jīng)比同齡人優(yōu)長了。語文老師常把我的作文作為范文在全班宣讀。有一次,我的作文被語文老師在初三補習班的作文課上被宣讀了,那些補習生對我開始刮目相看了。那時讀了《紅樓夢》《三國演義》,不甚了了,追求情節(jié)而已。另外讀了《寒煙翠》,深為書中的愛情故事所迷醉;尤其引用的一首范仲淹的詞《蘇幕遮》(碧云天),覺得好美,但當時尚不知道這就是詞,而詞也是一種文體,一種與詩并駕齊驅(qū)的優(yōu)美的文學體裁。初三快畢業(yè)時,見了一本宋詞方面的選集,才如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世界、一片新大陸,驚喜連連,狂抄一頓,有極喜歡的,便背下來,記在心上。
高中時,有了更廣泛的閱讀,金庸、梁羽生、古龍的武俠小說,是同學們美麗的江湖。接觸了《讀者文摘》《意林》等雜志,文章短小精悍,可以間斷翻閱,令人樂在其中。記得讀到《少年維特的煩惱》,深為維特的愛而不得暗灑同情之淚。高中時的作文,也算是寫得比較好的,得到過兩位語文老師的稱許。高中四年(復讀一年),自己一直堅持記日記,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大學,及大學畢業(yè)后工作的前四年。這也許是對自己寫作的一個長期的積淀吧。大學里的閱讀就很廣泛了,屬于“開眼看世界”的那種。學校有個校報,我偶爾發(fā)一兩篇新聞稿或散文,一篇稿酬十塊錢左右,但我高興得什么似的。這應該是我最初“發(fā)表”作品吧。工作幾年,沒咋寫作。讀研時,寂寥無著,時興博客,于是開了個博客,在上面貼文章,堅持了幾年,這算是正式的有意識的文學創(chuàng)作吧。2021年我出的散文集里,有三分之二的內(nèi)容就是博客里的文字。
研究生畢業(yè)后,回到寧夏,進入出版領域工作,編書的同時,也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以詩歌、評論為主。2013年,編著的《小學生成語詞典》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此后,該詞典再版了三次。2016年,出版?zhèn)€人詩集《十年蹤跡十年心》,收錄了自己2007—2016年的大部分詩作。其間及之后,我的文學作品(多為詩歌),斷續(xù)在《朔方》《黃河文學》《延河》《參花》《中華文學》等雜志和《中國新聞出版報》《銀川晚報》《新消息報》《寧夏日報》《固原日報》《寶雞日報》等報紙發(fā)表,并入了幾次全國年選,獲過幾個小獎。我個人也開了個公眾號,每月將自己的詩歌作品發(fā)布一下。2017年,出版文化隨筆集《編讀札記》。2021年,出版散文集《以筆為筏,擺渡憂傷》。

同時,我也有心向相關的組織靠攏。2015年4月,加入中國辭書學會;2017年5月,加入寧夏作家協(xié)會;2017年11月,加入中國詩歌學會;2018年8月,加入中華詩詞學會。2022年,遞交了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的申請,不知能否通過(后來8月份獲得通過)。
作為一個西吉人,一個來自中國“文學之鄉(xiāng)”的人,對家鄉(xiāng)的回報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也就是關注家鄉(xiāng)的作家及作品,若訴諸出版,在此方面予以力所能及的關照。之前也編輯、出版過一些作品。如火仲舫的《花旦(修訂版)》《花臉》《柳毅傳奇》,郭文斌的《博客里的郭文斌》,了一容的《沙溝行》,周彥虎的《歲月剪影》,李不的《與沙為鄰》等。2021年12月22日,中國首個“文學之鄉(xiāng)”命名十周年舉辦紀念活動暨西吉文學館開館,我曾主持編輯的《中國“文學之鄉(xiāng)”叢書》《中國首個“文學之鄉(xiāng)”典藏叢書》成為西吉文學館列展之書,也成為西吉部分作家創(chuàng)作成果的見證。這是值得欣慰的事。
文學即人學。學無止境,創(chuàng)作即無止境。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我還是個不成熟的寫作者,還處在“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階段。我想,文學創(chuàng)作,不啻在于堅持,還更在于慧悟,只有合二為一,才有可能獲得精進。咱們雖不能至,那就心向往之,不舍前行吧,就像魯迅說的:“馳而不息,縱令落后,縱令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的目標?!?/span>
2022年4月于銀川
(該文收錄于《西吉文史資料·文學西吉》一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22年版)

【作者檔案】陳浪,1977年生,寧夏西吉人。歷史學碩士,副編審。中國辭書學會會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F(xiàn)供職于寧夏人民出版社。有作品在《朔方》《黃河文學》《延河》《中華文學》《參花》等刊發(fā)表,出版《小學生多功能成語詞典(全彩版)》《十年蹤跡十年心》《編讀札記》《以筆為筏,擺渡憂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