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油詩(新韻)/汪崇義
囊底無多未認(rèn)貧,成詩一首抵千金。
珍肴闊墅焉能及,索韻茶臺常樂心。
龍湖秋夜/張道康
一泓湖水夜清幽,水色星光共宿秋。
圓影撒歡窗牖里,但聞人寢酣聲留。
注:圓影,月光。
山居〈打油詩)/穎嘉
荷花木蘭
幽馥透樓欄,玉荷生樹冠。
采蓮何近水,心淀碧漪寬。
(山居樓外遍植荷花木蘭,花開似荷,果如松塔,暗香浮動。此樹擅凈化空氣,在下讀書,亦心凈如洗。)
山鄉(xiāng)麗日圖
潑藍(lán)染酞菁,堆粉涌蓬瀛
青綠天成卷,可令希孟傾?
(九月黃水麗日爽風(fēng),天高云淡,只此青綠,即令王希孟再世,無從描摹也。)
腳踏輕騎
一途酣暢風(fēng),二輞掠花叢,
三角固身架,四時輕駕翁。
賀圣朝 白露/歐陽
驛亭傍水山重疊,蟬聲隱葉。蒼苔盈石,客舟橫岸,夜波明滅。
蒹葭藏鶩,霜凝白露,溯回殷切。紫簫幽怨,楚天遙望,半輪秋月。
山舍觀晨景 /汪崇義
秋風(fēng)拂旭過欄臺,只帶樨花不夾埃,
未解扶桑知甚事,株株朝我黛眉開。
早桂 /渝夫
滿池秋氣隱閑云,柳動瘖蟬已厭聞。
碧葉不驚新露冷,金柯猶自吐香芬。
無題 /汪崇義
海角山巔可作家,行囊輕挎走天涯。
雪消樓上燒刀子,浪簇灘前玉茗花。
百頁黃箋方殆盡,一支新管又分叉。
人生如是莊周夢,天意聽隨少戚嗟。
仙山黎明 /汪崇義
百靈一曲眾山醒,暫息冥思側(cè)耳聽。
微露晨曦先入眼,云羅仙子舞娉婷。
無題二首 /汪崇義
軒臺一坐興頭高,左撫青杯右持毫。
二萬八千朝暮去,放歌不改和盧陶。
苦練廿年春又秋,修禪可解自身憂。
時長冥坐亦難忍,不憫人間生計愁。
赴友八旬愚園生日宴/汪崇義
壽筵共菊鐵山開,邀坐花前貴客臺。
不急手中無禮贈,懷存新詠賀朋來。
與維理、綿江同謁華巖寺/渝夫
巖吟凈剎惹躬親,老邁追牽謁梵林。
信鼓蕭然清敏悟,數(shù)鈡指點破迷津。
慈航接引施禎瑞,善信冥求欲素心。
喚應(yīng)玄天存妙理,青蓮碧沼指蒼云。
注:此詩由余恢毅書法為重慶華巖
佛教博物館收藏。
江上日落/張士莊
山巔落日彩云追,列岸岑樓倒影垂。
水色連天波靜秀,橋桁輕舸總相隨。
秋雨晨霧/張士莊
雨夜風(fēng)蕭鎖北窗,晨煙朦郁罩連江。
秋潮水渚白鳧戲,弄墨行間繪玉幢。
秋謁白公祠 /憶江南
癸卯秋分謁樂天, 石樁醒酒勿驚眠。
亭前白馬懷居士,池畔清風(fēng)浴翠蓮。
刺史廚中香蜜餅,詩王筆下愛民篇。
多于賈誼長沙苦,略似東坡海角仙。
鄉(xiāng)憶/渝夫
才晾馮家玉米黃,又聞巖下稻花香。
青農(nóng)整蠱多花樣,水牯聰明避危溏。
搭斗千鈞撐扣碗,薅鋤四尺已隨鄉(xiāng)。
至今常憶清江遠(yuǎn),虎口流波歲月長。
(馮家?guī)r:彭水鄉(xiāng)村,曾經(jīng)落戶之地)
秋分 /陳太玲
時令入秋分,陰陽各半勻。
清晨飄細(xì)雨,夜晚掛冰輪。
不寐閑書讀,欣然雅句吟。
卷簾風(fēng)縷縷,滿室桂花馨。
(用韻中華通韻)
鐵山坪酒后/汪崇義
才唱棠山又桂坡,素材奇怪老尤多。
當(dāng)教古絕翻新意,奉和盧仙七碗歌。
茶臺追思大姐/汪崇義
根折柳萎垂,憑風(fēng)帶淚吹。
沉沉端不起,滿盛一甌悲。
【中呂?上小樓】秋游 /陳太玲
林幽鳥鳴,橋殘溪應(yīng)。
崖險松斜,亭靜人稀,云淡風(fēng)輕。
旭日升,露草縈,蜂飛花競,
景中融漫游隨性。
秋風(fēng)秋雨(三首)/張道康
秋風(fēng)添色染山川,李下瓜田香味綿。
竊喜手機(jī)郵購快,家人得品柚子鮮。
秋晨風(fēng)起葉落飄,雨灑街市行者寥。
下坎上坡人間路,沉浮一世任漂揺。
有色秋花一串紅,無聲落葉草叢中。
漫天絲雨紛紛灑,浸入心田快樂融。
注:一串紅,花名。
癸卯秋分/豹哥
陰陽各半乃均衡,晴雨逢時萬物生。
亂象皆因貪欲念,祈歌百鳥舞昌盛。
秋 分/渝夫
才愁暑雀少宣旬,誰又將秋對半分。
去歲丹楓悄落處,卻來桂雨鬧幽辰。
渝江秋夜/歐陽
繽紛黃葉地,雨細(xì)月無蹤。
佛寺鐘聲遠(yuǎn),篷窗酒興濃。
寒煙輕緲杳,碧水靜從容。
染墨吟秋景,幽思化夜風(fēng)。
浪淘沙 聽曲有感 /歐陽
千載鵲橋仙, 幸遇秦觀, 人生自古喜纏綿。 魂牽夢繞曾聚首,詞里畫間。
燭淚滴無言, 破曉難眠, 錦什留痕問長天。 月影盈波卿獨戀,寄寓何年?
天山天池吟/汪毅
天字開頭山與池,自出機(jī)杼人間詩。
采意遙看雪峰遠(yuǎn),低頭秋水頓生癡。
【北曲·雙調(diào)·慶東原】
癸卯秋分亞運來/張士莊
東籬叆,亞運來,
杭城綺幕煊天界。
良渚古儀迎劍客,
西湖婀娜浮玉臺,
錢塘涌潮嘯云階。
眾將索秋色,桂冠雄杰戴。
攝影:陳紀(jì)憲
制圖:楊穎嘉
〈簡介〉重慶 二九詩社成立于2011年春暖花開季,時為重慶市詩詞學(xué)會會長的汪崇義先生在阿福茶樓宣布這個由29校友組成的詩詞創(chuàng)作微信群接受學(xué)會的直接指導(dǎo),由三位"顧問"掌墨。十多年來,詩社創(chuàng)作活躍,持之以恒,大量作品發(fā)表于《環(huán)球詩聲》雜志、港刊《夏聲拾韻》、網(wǎng)媒《都市頭條》和國內(nèi)作家出版社及香港新聞出版社出版的書籍,蜚聲海內(nèi)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