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皇宮后門按照“前朝后市”的布局,中軸線就走到了市井繁華的什剎海地段,這里街巷縱橫,店鋪密集,車流不斷,人群熙攘,那挺有名的萬寧橋在哪兒呢?我問隨行的北京朋友,朋友指了指正在行走的馬路說,就在前面不遠。
原來萬寧橋就是地安門外大街上的一座小石橋,人來車往很容易被忽略。跟著朋友來到橋邊上下左右看了個遍,粗略看它并沒有什么奇特之處,不就是一座長約34.6米,寬約17米的單孔石拱券橋嗎,看了說明,聽了朋友的講解,回頭再仔細看,方知,此橋雖說其貌不揚,可是作用大著呢。


萬寧橋又稱后門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原為木構(gòu)筑,后改為石筑,于2000年12月重修完工,恢復萬寧橋原名。自建成到現(xiàn)在700多年了,現(xiàn)仍然在為人民服務。別看它橋拱凈跨度7.2米,拱高只有3.5米,但早在元大都城的規(guī)劃和建設中具有特殊意義,是京杭大運河最北邊的終點(積水潭碼頭),對保障元大都城的供給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是元代大都城內(nèi)通惠河上游的重要通水孔道,也是研究元代北京漕運的實物。

嗷,不聽不知道,聽了嚇一跳。我確實小瞧了這座橋的價值,它跨越的通惠河西邊連接著什剎海水系,橋西還設有“澄清閘”上閘,橋閘一體用來調(diào)節(jié)水位,保證航運;考慮到此橋作用重要,建造者還專門建造了水獸蚣蝮來鎮(zhèn)橋,現(xiàn)橋西存有四只鎮(zhèn)水獸(上、下各兩只),橋東存兩只,橋東北護岸上還留有元代石雕,刻有“京杭運河積水潭港”字樣。2014年,萬寧橋率先隨同大運河已經(jīng)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萬寧橋也是北京中軸線與京杭大運河的唯一交會點,據(jù)說,中軸線上曾有7座橋梁,如今,唯有萬寧橋仍承擔著交通功能。這也使我明白一個道理:文物古跡保護,不一定非要圈起來不用,而有時候使用才是最好的保護。
莊重古樸的萬寧橋啊,你默默無聞一直造福于民。當年,“萬寧橋下百舸穿梭,積水潭上千帆云集,斜街一帶商家鱗次櫛比”。如今,這里繁華依舊,熱鬧不減,已成為著名的旅游景區(qū)。你看,什剎海一帶垂柳拂岸,野鴨閑游,人們或在湖邊垂釣,或在酒吧調(diào)侃,湖邊的民居和商鋪……一幕幕風景,交融鋪陳出無窮的文化韻味。
2023年10月(未完待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