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北朝南”“順應四季”的自然觀
老北京的建筑突出坐北朝南,主要宮殿都坐落在貫穿城市南北的中軸線上。這種建筑布局和朝向,既反映了中華正統(tǒng)儒家文化的思想。而祈年殿又隱含易經(jīng)玄學,三重臺并三重檐,象征重卦乾卦象,意味三重天至九重天。其內(nèi)柱4根,象征四季;金柱12根,象征一年十二個月;檐柱12根,象征一天十二時辰;合計24根,象征二十四節(jié)氣;所有支柱共28根,意指天上星辰二十八宿;再加上8根童柱,總數(shù)36根,即是全天三十六天罡;頂檐中心的雷公柱,標志天下大一統(tǒng)唯中是尊;三重檐之下檐椽計360根,代表一年周天之數(shù)。故可以把這座建筑稱為“時間建筑”,類似這樣隱含《周易》八卦的建筑在中軸線很多。
“九五之尊”的玄妙天機
“九”不僅是個位最大的數(shù)字,還成為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數(shù)字,這就是“九五之尊”。除了天壇的“九重天”外,城門也設置為九座,表示皇帝居于“九重宮闕”的尊貴位置,故宮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
按古人所言,“五”“十五”這個數(shù),也是神秘的“天機之數(shù)”。中軸線長15 華里,上面排列著以故宮為主的大小15座門樓牌坊……這與古代的易經(jīng)八卦、陰陽哲學有著直接的密切關系。而由易經(jīng)八卦產(chǎn)生的九宮格數(shù)字,“五”居最中間,由此推演出“十五”之數(shù)的神秘奇異的秘訣。
更為玄妙的是還有人說,明清北京城的風水布局中隱含著兩條龍,一條陸龍,一條水龍。陸龍俯臥、水龍盤臥。水龍南海是龍頭,湖心島是龍眼,中南海和北海構(gòu)成龍身,什剎海是龍尾,擺向西北方向。
陸龍則天安門是龍吻,外金水橋是龍虬,東西長安街是兩條龍須,太廟和社稷壇是兩顆龍眼,故宮是龍身,四座角樓是四只龍爪,景山、地安門大街、鐘鼓樓是龍尾。而正陽門恰似一顆龍珠,讓俯臥在中軸線上的陸龍形成了一個金龍銜珠的布局,心思極恐,極富匠心。


“敬天畏地”“尋根祭祖”的孝道思想
人們都知道北京中軸線其實是斜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傾斜呢?因為在我國古代,建筑學與風水學上都講究,在建陽宅時要遵循搶陽之論,即將坎宅的正房由坎位(休門)偏轉(zhuǎn)乾位(開門)2 度 3 分。所以北京中軸線與子午線 2 度多的夾角根本就是人為主動造成的。
同理,北極星方向,這稱為“天極”,并以此確定經(jīng)緯度。在中國古代星象天文學中,令人神往的星座叫做紫微垣或紫微宮,即是天帝的居所。按“天人合一”的觀念,相對人間,皇帝的宮殿,在漢代就以此命名,而到明清時期皇宮則改稱紫禁城。因皇帝又稱天子,即上天的兒子,應低一個輩分級別,以示對上天的尊重與敬仰。由此也可從中看出,這一改變正是中國傳統(tǒng)忠孝倫理觀在京城皇宮規(guī)劃中的體現(xiàn)。
總之,中軸線及其建筑中隱含的深邃學問太多了,我只是簡要點個題,以期引起人們更多關注,讓我們都來探秘北京中軸線文化內(nèi)涵與哲理意蘊,以作為對北京中軸線申遺的助力。
2023年10月(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