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爾木市的回族先驅(qū)
青海 馬學忠
格爾木地處昆侖山下,柴達木盆地南緣。60多年前因青藏公路的修筑而興起,現(xiàn)已發(fā)展為青藏甘新四?。▍^(qū))的交通樞紐節(jié)點,是穩(wěn)藏固疆的戰(zhàn)略支點,是“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青海節(jié)點的開放前沿和出入口,也是青海省“西融兩廊、東聯(lián)一帶”向西開放的重點地區(qū)。
格爾木市轄區(qū)內(nèi)的察爾汗鹽湖、東西臺吉乃爾礦區(qū),其面積相當美國西爾斯鹽湖的50倍,是中國最大的鎂鋰鹽礦床,因此格爾木也被稱為中國“鹽湖城”。
如今,昆侖山下“鹽湖城”黃沙退卻,綠色鋪展,一棵棵樹木傲然挺立,美化了環(huán)境,也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千家萬戶。
本世紀初,格爾木因盛產(chǎn)“昆侖玉”而聞名于世,各地客商絡繹不絕。
“格爾木”一詞來源于蒙古語,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可見格爾木水資源之豐富。解放前,格爾木是一片沙漠戈壁,是藏族、蒙古族、哈薩克等少數(shù)民族牧民駐牧生息的地方,迄今尚未發(fā)現(xiàn)解放前回族在此居住的文字、圖片記載。

您隨進藏大軍來
1953年,以馬洪秀為首的一批寧夏回族人為進藏部隊拉駱駝而入藏,1954年,在勝利完成進藏任務后,從西藏返回格爾木,稍事休息后,準備返回家鄉(xiāng)。
《格爾木河東清真大寺寺志》只簡略地記述是“一批寧夏回族人”,但究竟是多少人,姓啥名誰,都沒有詳細記錄,現(xiàn)已無從考究。

天路筑成您未走
“1951年,西藏地區(qū)糧食依舊緊缺,百萬藏族群眾掙扎在饑餓線上。負責從青海向西藏運糧的慕生忠同志看到,送去的糧食只是杯水車薪,改變不了現(xiàn)狀;進藏的艱難經(jīng)歷讓他明白,靠原始的運輸方式和天然險路來保障西藏供給絕非長久之計,必須在這高原之巔修一條‘生命之路’。
1954年2月,慕生忠懷揣著信念和夢想,裹著一身厚厚的皮大衣,毅然踏上了北上請命的征程。……彭德懷同志積極促成,后經(jīng)周恩來總理批準,同意青藏公路修建報告?!保ㄒ姟段鞑厝請蟆房l(fā)的《高路入云端 雪域鑄忠魂—記“天路將軍”慕生忠》)
“在北京時,慕生忠為了不使彭德懷為難,只要了10名工兵,這對于修一條公路來說顯然是不夠用的。不過,他有他的打算:動員運輸隊拉駱駝的民工參加修路。開始,民工們有抵觸情緒,但在慕生忠耐心細致的工作下,民工全部留下了,共1220人。慕生忠將他們編為6個工程隊,每隊200人,任命了隊長、指導員,剩下的20人編為測量隊。1954年5月11日,青藏公路在格爾木破土動工,慕生忠?guī)ьI民工,每人一把鎬、一把鍬,既沒有一臺機械,也沒有一名工程師,就這樣開始了向世界屋脊的進軍?!保ㄒ娙罕娦侣劸W(wǎng)2021年1月21日刊發(fā)作者竇孝鵬的文章《歷史 | 青藏公路的開拓者慕生忠將軍》)
“……短短7個月零4天的時間,慕生忠?guī)ьI一萬多名軍民跨越25座雪山,修建了1283公里(格爾木至拉薩段)的青藏公路,創(chuàng)造了新中國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保ㄒ姟段鞑厝請蟆房l(fā)的《高路入云端 雪域鑄忠魂—記“天路將軍”慕生忠》)
慕生忠將軍動員留下的這1220名民工中,就有馬洪秀為首的一批寧夏回族人。馬洪秀從此入駐格爾木,在養(yǎng)路段工作。這一批來自寧夏的回族工人,成為格爾木市最早的回族居民,從此翻開了回族定居格爾木的嶄新歷史。
馬洪秀其人其事
“馬洪秀(1928—2004),男,回族,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吳忠市人,1953年隨進藏大軍駱駝隊入藏,入藏途中曾任駱駝隊小隊長等職,為和平解放西藏奉獻了自己的青春。西藏和平解放后的第二年,返回格爾木,奉命修筑青藏公路,在養(yǎng)路段工作。這一批來自寧夏的回族工人,成為格爾木市最早的回族居民。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他著手伊斯蘭文化教育工作,并全力以赴參與了河西、河東二寺的創(chuàng)建工作。一生堅守團結為重的原則,不為名利、忍辱負重,化解矛盾,曾任格爾木市河東清真寺管會名譽主任,連任兩屆副主任等職。”(《格爾木河東清真大寺寺志》在“人物志”)

結尾
最后,以我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社會政治活動家白壽彝(1909—2000)先生生前經(jīng)常講的一段話,來表述筆者撰寫這篇拙文的初衷——
“總結歷史的經(jīng)驗,彰往而知來。我們研究過去是為了了解過去。了解過去是為了解釋現(xiàn)在。解釋現(xiàn)在是為了觀察將來。了解、研究歷史不是引導人們向后看,而是引導人們向前看?!?/p>
2023年11月27日終稿
作者簡介:

馬學忠,網(wǎng)名,西海天馬,青海省海東市人,法律研究生。曾任教師,情鐘于史學,文學,哲學,國學,現(xiàn)為自由作家,善長詩歌,散文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