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梨花壓海棠”這句詩的原文是: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fā)對紅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賞析:這實際上算是一首艷詩,艷而不淫,才華橫溢,大概就是對這首詩的總體評價,不得不說其文學價值很高,特別是“一樹梨花壓海棠”,改掉一個字都覺得不妥。
這首詩的典故:
北宋著名詞人張先,在80歲時娶了18歲的一個美女為妾。蘇軾與張先是好友,與其他朋友一起去給張先道喜。
席間有人問老前輩得此美眷有什么感想,張
先于是隨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發(fā)。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風趣幽默的蘇東坡當即和了一首打油詩: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fā)對紅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span>
平水韻部“十三元”小故事
眾所周知,我們寫詩填詞遵循的平水韻和詞林正韻都是根據(jù)古音來編寫的。由于時移世易,當今的普通話與古音差異極大,這就導致了一個非常尷尬的現(xiàn)象:今天讀來非?!绊樋谘喉崱钡哪承┳?,其實在平水韻中根本不屬于同一韻部;而屬于同一韻部的某些字,今天讀起來卻不怎么順口;古代明明很押韻的某些詩,我們現(xiàn)在讀起來也感覺有些別扭。
例如
”人“、”春“、”新“、巡”在平水韻中都屬于“十一真”部;“年”、“天”、“船”、“然”都屬于“一先”部。
但它們用普通話讀來,似乎也不怎么“押韻”。
然而它們還不是最討厭的,因為這些字從拼音來看,韻母至少還有些相似。而有一個“臭名昭著”的韻部,其中許多字無論從普通話的發(fā)音還是拼音的韻母來看,似乎根本就“八竿子打不著”……
例如
“言”、“元”、“軒”、“翻”、“煩”、“宛”、“門”、“村”、“魂”、“垠”、“塤”……
你能想象這些字都是出自同一個韻部嗎?沒錯,他們都屬于“十三元”。用普通話來讀,“十三元”中的許多字發(fā)音差異極大,而且有些字與“一先”中的某些字同音(例如“喧”屬于“十三元”,“宣”卻屬于“一先”);有些字又與“十一真”中的某些字同音(例如“侖”屬于“十三元”,“倫”卻屬于“十一真”),有些字還與“十五刪”中的某些字同音(例如“言”屬于“十三元”,“顏”卻屬于“十五刪”)……你就說討不討厭吧!
“十三元”之所以如此“臭名昭著”,不僅因為現(xiàn)代人被它搞得暈頭轉向,十分尷尬,甚至連某些古代大才子都曾被它坑慘過——比如下面這位兄臺,一提起“十三元”,估計他連想死的心都有了……
高心夔(1835~1883),字伯足,號碧湄,又號陶堂,江西湖口人。出身書香門弟,自幼穎悟,學識淵博,極工詩文,精研小學,善書,又擅篆刻,著有《陶堂志微錄》。此人少年得志,曾受一代名臣曾國藩的賞識,“文學為江右之冠”,與王闿運、龍汝霖、李壽蓉和黃錫燾曾為清末宗室貴族肅順的幕府,號稱“肅門五君子”。
高心夔于咸豐元年(1851)中舉,咸豐九年(1859)通過會試,取得殿試資格,可謂春風得意。按理說,他天資極高,詩文俱佳,在士林中名聲極大,而且“朝中有人”,拿下那屆狀元似乎并非難事。然而殿試的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大詩人高心夔竟然栽在了自己最擅長的詩上!命題律詩要求限“十二文”韻,而我們的高兄卻鬼使神差地誤押了一個“十三元”!這下好了,出律雖是低級錯誤,卻是科舉中的“高壓線”,誰碰誰“死”,高兄果然悲劇了,被列為四等。到手的狀元被自己“作”沒了,反應過來,也恨不得……
按說高詩人這次被“十三元”坑慘了,應該對這個冤家刻骨銘心,至死難忘了吧?
高詩人心道:沒關系,人有失手,馬有失蹄嘛,一個小小的失誤,下次注意就是~憑我的才學,區(qū)區(qū)三甲還不是手到擒來?
果然,下屆科舉,躊躇滿志的高詩人卷土重來,又一路殺到了殿試。這次他的恩師肅順有意提攜他為狀元,居然暗中走了“后門”,利用職權之便,在考試前一日偷到了詩題——“紗窗宿斗牛得門字”,出處為唐代孫逖之詩《夜宿云門寺》。
這里不得不吐槽一句了,肅順身為朝廷重臣,居然如此明目張膽替門生舞弊,以權謀私,無恥啊……好歹高詩人也是文壇大咖,這下可斯文掃地了。
且說肅順拿到考題后,興匆匆地將高詩人叫來,囑咐他連夜趕做。第二日進入考場,高詩人拿到試題,果然是這個題目!據(jù)說當時殿試場中三百多人,幾乎沒人知道此題出處。高詩人心內大喜,得意忘形,洋洋灑灑一揮而就。他吹干墨跡,抬頭四顧,其他人或在冥思苦想,或在涂涂改改,心內不禁笑道:“嘿嘿,有你們好想的!本狀元走咯!”
高兄第一個交卷,立刻跑出考場找肅順報喜。結果肅順看到高兄寫的詩,氣得差點噴出一口老血,立刻破口大罵——怕什么就來什么,這次的高詩人竟然又押錯韻了!上次要求押“十二文”,你給押到了“十三元”。好嘛,這次人家考的“門”字正是“十三元”,你倒好,又給押到“十一真”上了!
試卷批改完后,皇帝對肅順笑道:“都說卿之高徒詩名赫赫,而今看來卻連韻也押不好,可見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吶!不過朕還是給卿一個面子,就讓他名列四等吧?!泵C順尷尬道:“是是是,謝主隆恩!”(心內卻恨鐵不成鋼地罵道:高心夔啊高心夔,老子怎么就收了你這個不肖弟子?。┦潞?,同門王闿運還戲贈給高詩人一副對聯(lián):“平生雙四等,該死十三元?!币粫r傳為佳話……
其實高詩人若看過《紅樓夢》的話,就該清楚知道“門”字屬于“十三元”了,大家請看《紅樓夢》第三十七回。
迎春道:“這么著,我就限韻了?!闭f著,走到書架前,抽出一本詩來隨手一揭。這首詩竟是一首七言律,遞與眾人看了,都該做七言律。迎春掩了詩,又向一個小丫頭道:“你隨口說個字來?!蹦茄绢^正倚門站著,便說了個“門”字,迎春笑道:“就是‘門’字韻,‘十三元’了。起頭一個韻定要‘門’字?!闭f著又要了韻牌匣子過來,抽出“十三元”一屜,又命那丫頭隨手拿四塊。那丫頭便拿了“盆”、“魂”、“痕”、“昏”四塊來。寶玉道:“這‘盆’、‘門’兩個字不大好做呢!”
結果眾人作完詩,果然是寶玉墊底,寶釵、黛玉寫得最好。
清·曹雪芹(薛寶釵)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宜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詠白海棠
清·曹雪芹(林黛玉)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曹雪芹似乎特別偏愛“十三元”。
除了詠白海棠那次,還有一次也用了“十三元”——第七十六回黛玉與湘云中秋節(jié)對月聯(lián)句那次。
那次作的可是五言排律,“十三元”中的常用字本身就少,要句句押韻還要寫得出彩,這就非常難了。
可是曹雪琴畢竟是曹公,還是寫出了那樣的經典之作。特別是“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一句,幾百年來傾倒了眾多讀者。
不過也有人雞蛋里挑骨頭,說曹雪芹在聯(lián)句中竟誤用了“宣”字,它可是屬于“一先”的呀?。ú芄荒槍擂危嚎瓤取僮郑浚?/span>
中秋聯(lián)句 節(jié)選
清·曹雪芹(林黛玉、史湘云)
三五中秋夕,清游擬上元。
撒天箕斗燦,匝地管弦繁。
幾處狂飛盞,誰家不啟軒。
清寒風剪剪,良夜景暄暄。
爭餅嘲黃發(fā),分瓜笑綠媛。
香新榮玉桂,色鍵茂金萱。
蠟燭輝瓊宴,觥籌亂綺園。
分曹尊一令,射覆聽三宣。
骰彩紅成點,傳花鼓濫喧。
晴光搖院宇,素彩接乾坤。
賞罰無賓主,吟詩序仲昆。
構思時倚檻,擬景或依門。
酒盡情猶在,更殘樂已諼。
漸聞語笑寂,空剩雪霜痕。
階露團朝菌,庭煙斂夕棔。
秋湍瀉石髓,風葉聚云根。
寶鶩情孤潔,銀蟾氣吐吞。
藥經靈兔搗,人向廣寒奔。
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孫。
虛盈輪莫定,晦朔魄空存。
壺漏聲將涸,窗燈焰已昏。
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