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燭之明
——國學典故(之一)
【原文】: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漢·劉向《說苑》
【譯文】:
晉平公詢問師曠說:“我今年七十歲了,想再學習,恐怕為時已晚了!”
師曠說:“您為什么不點燃蠟燭來照明呢?”
晉平公說:“哪里有作別人臣子,卻敢戲弄他的國君的人呢?”
師曠說:“盲臣哪里敢戲弄國君您??!臣下我聽說:少年時愛好學習,就像在早晨溫和的太陽光下學習;壯年時愛好學習,就像在中午的太陽光下學習;老年時愛好學習,就像點燃蠟燭,照起亮光來學習。點燃蠟燭照起亮光(行走)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一個更好呢)?”
晉平公說:“好極了!”
【釋義】:
點燃蠟燭,用以照明。形容人到老年,好學不倦。
《國學典故-佝僂承蜩》
——國學典故(之二)
【原文】仲尼適楚,出于林中,見佝僂(gōu lóu)者承蜩(tiáo,蟬),猶掇(duó,拾?。┲?。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zī zhū,都是古代的極小重量單位,表示很少); 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jué,失去知覺)株拘;吾執(zhí)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
【譯文】孔子到楚國去,行走在一片樹林中,看見一個駝背人在捕蟬,就像拾取蟬一樣容易。 孔子(上前)問道:“您真靈巧啊!有什么訣竅嗎?” (駝背人)答道:“我有訣竅啊。練習了五六個月。在竿頭上疊放著兩個泥丸,這兩個泥丸不掉下來了,然后再去粘蟬,那么失手的概率就很小了;后來在竿頭上疊放三個泥丸,不掉下來了,然后再去粘蟬,失手的機會只有十分之一;再后來在竿頭上疊放五個泥丸,這五個泥丸仍不掉下來,然后再去粘蟬,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樣容易了。(粘知了時)我的身子站定在那,就像沒有知覺的斷木樁子;我舉著的手臂,就像枯樹枝;即使天地很大,萬物很多, 而(此時)(我)就只知道有蟬翼。我不回頭不側身,不因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為什么得不到(蟬)呢!” 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運用注意力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說的就是這位駝背的老人吧!”
【寓意】“佝僂承蜩”或“承蜩之巧”比喻做事精專,全神貫注,方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