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來老師帶您解讀《中國書法批評史》第六十三講
第四章 張懷瑾的書學(xué)與盛唐浪漫精神
第三節(jié) 張懷瑾在《文翰論》中的“意趣形象”
張懷瑾在《文翰論》中提出了“意趣形象”這一全新概念,這標(biāo)志著書法批評史上的一大飛躍。他寫道:“探求書法的意趣形象,需遵循其內(nèi)在規(guī)律,如同電閃雷鳴般迅猛,如星辰墜落般震撼。氣韻生于流暢之中,神髓藏于筆鋒之下。觀之令人驚心動魄,莊重威嚴(yán),實在令人敬畏?!?/span>
談及“意趣形象”,我們不得不從歷史的長河中尋找其脈絡(luò)。東漢時期的書法著述已開始關(guān)注書法的“象”,而魏晉之后則逐漸出現(xiàn)對“意”的探討。至唐朝初期,孫過庭的《書譜》對書法藝術(shù)中的“意”與“象”進(jìn)行了深入的剖析。真正將“意”與“象”融為一體,實現(xiàn)二者不可或離的,正是張氏。書法中,意與象相互依存,無象之意如同空中樓閣,無意之象則如同無本之木。
相較于孫過庭,張懷瑾對書法意趣形象的要求更為嚴(yán)苛。以他對王羲之草體的評價為例,便可窺見一二。在《書議》中,張懷瑾將王羲之的草體位列八家之末,直言:“王羲之的筆力尚顯不足,用功亦嫌淺薄。雖字形圓潤秀美,卻缺乏神韻,既無鋒芒畢露之勢,亦無物形生動之奇,不及其他諸家。”他更進(jìn)一步指出:“王羲之的草體帶有柔美之氣,而缺乏陽剛之氣?!边@種評價與孫過庭的看法大相徑庭。
在圣唐時期,人們對書法藝術(shù)表現(xiàn)功能的要求日益提高,王羲之的草體已不能滿足時代精神的需求。人們渴望看到更為神奇、更為生動的書法藝術(shù)形象。在《文翰論》中,張懷瑾曾寫道:“我所創(chuàng)作的書法,不墨守古法,探求文字墨色的奧妙,探尋萬物的精神本質(zhì)。以筋骨塑造字形,以神情潤色筆墨。雖然字跡留在塵世,但志向卻超越云霄,靈動多變,力求飛動之美。有時如同捕捉虎豹,展現(xiàn)出強(qiáng)勁有力的形態(tài);有時又如同握住蛟龍,展現(xiàn)出盤旋回繞的態(tài)勢?!睆垜谚獙ㄉ鷦有蜗蟮目是笫嵌嗝磸?qiáng)烈。
張氏大家于王氏才子之草書新創(chuàng),尤為傾慕。非獨技之精湛,亦因其作品意象之迷人,令人心馳神往。子敬先生才情橫溢,識見深邃,其草書獨辟蹊徑,開一代新風(fēng)。此體既非草書之狂放不羈,亦非楷書之端方厚重,而是在規(guī)矩與自由之間游走,既顯真書之端莊,又帶草書之流暢。
張懷瑾尤賞王氏才子之自創(chuàng)草書,謂其能縱情馳騁,神游物外。其筆下之字,既如風(fēng)行雨散,潤色自然;又如情馳神縱,超逸不羈。此種書法,既有形象之美,又不失靈動之感。
又言謝氏才子書法,亦得王氏才子之真?zhèn)?。雖南朝至唐初,對其評價寥寥,然張懷瑾卻對其書法成就頗為肯定。謝氏才子之書,常破法度而出新意,其藝術(shù)魅力,可見一斑。
論及唐前八位草圣,張懷瑾以為,諸子雖各有千秋,然亦各有所短。或運(yùn)動不足,或險峻稍欠,或波勢未至,或縱逸未達(dá)。學(xué)者宜自識其短,取長補(bǔ)短。張氏重草書之飛動之勢、無盡之意,以為草書之體,應(yīng)以風(fēng)骨為基,以變化為用。其字或如云霞聚散,觸遇成形;或如龍虎威神,飛動增勢。此乃草書。
正書與草體之間迥異的審美意趣。正書,宛如一幅靜止的畫卷,每一個筆畫都凝聚著沉穩(wěn)與莊重;而草體,則似一曲激昂的樂章,筆走龍蛇,行盡而勢猶未盡。
張氏對草體的鐘愛,源于其能“囊括萬殊,裁成一相”。他所傾心的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草,而是那種豪放不羈的大草。唯其如此,方能施展廣闊之志,抒發(fā)積郁之情。張懷瑾所追求的“意”,絕非初唐孫過庭所恪守的儒家“不激不厲”式的情感,而是一種更為強(qiáng)烈的激情宣泄。
關(guān)于書法能表達(dá)書寫者的志向,這一觀點在張懷瑾這里得到了首次明確提出。無論是翰墨還是文章,至佳者皆蘊(yùn)含著深意,用以展現(xiàn)書寫者的志向。觀之即明,字如其人,一筆一劃間皆可見書寫者的心境與追求。
張懷瑾以嵇康為例,深入闡釋了這一觀點。他贊美嵇康身材高大,聲如洪鐘,容貌偉岸,雖土木之軀卻擁有龍鳳之姿。更難得的是,他性格溫恭,孝順友善。張懷瑾曾珍藏有嵇康的一紙草體《絕交書》,視若珍寶。他甚至表示,有人愿以兩紙王右軍的書作換取,他也不愿割愛。當(dāng)他終于有幸一睹嵇康的全書時,頓時了然于胸,深感嵇康生平的志向與氣節(jié)。
從張懷瑾對嵇康書法的珍視中,他已經(jīng)超越了單純對書法形式美的欣賞,上升到了對書寫者心靈美的追求。這實際上也觸及了人品與書品之間的深刻關(guān)聯(lián)。書法每一個字跡都像是書寫者靈魂的烙印,透露著他們的性格、志向和情感。(共計:1739字)
作者:王貴來(天津書畫藝術(shù)網(wǎng)主編)
2024年5月21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