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凈土郎木寺
作者:清泉
郎木寺位于甘、青、川交界處,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郎木寺鎮(zhèn)郎木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海拔3480米,占地面積55公頃。郎木寺分為兩部分,一個為四川達倉郎木寺寺院,也叫做格爾底寺,虎穴、仙女洞、郎木寺大峽谷以及肉身佛舍利都位于四川郎木寺這邊。另一個是甘肅寺院,也叫賽赤寺,通往天葬臺的方向,兩個寺院隔著小溪相互守望。2006年,郎木寺被評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qū)。
阿萬倉草原位于甘肅省,原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沒有都市的喧囂,是甘肅一個特色閉塞的美麗草原。保護區(qū)總面積為203401公頃,濕地面積為132067公頃,其中,核心區(qū)79004公頃,緩沖區(qū)53063公頃,實驗區(qū)71334公頃。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主要保護對象為黃河首曲高原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和黑頸鶴等候鳥及其棲息環(huán)境,是典型的高原沼澤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qū)。2013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批準甘肅黃河首曲自然保護區(qū)成功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2023年11月30日,甘肅瑪曲黃河首曲黑頸鶴重要棲息地入選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公布的《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
甘南的尕海湖,異于青海省尕海(海晏縣尕海)和青海省德令哈市的尕海鹽湖。尕海湖是甘南第一大淡水湖,是青藏高原東部的一塊重要濕地,被譽為高原上的一顆明珠,1982年被評為省級候鳥自然保護區(qū)。尕海湖所在的地域,藏胞稱之為“措寧”就是“牦牛走來走去的地方”。尕海湖水草豐茂,許多南遷北返的珍稀鳥類在此落腳和繁殖,黑頸鶴,灰鶴,天鵝等珍禽遍布湖邊草灘。
則岔石林是碌曲縣的三大著名旅游景區(qū)之一,也是甘南自治州乃至甘肅省著名的旅游勝地,1998年,則岔石林與尕海湖一起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由世格爾登活佛,絨欽更登堅參尊者,遵上師預言授記,始建僧伽靜修庵。從此,開始了傳教宣法,講經布道,利益眾生的佛學事業(yè)。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郎木寺由第五十三任噶丹賽赤堅贊桑蓋大師創(chuàng)建,歷經五世賽赤活佛的護持和擴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建立了(上密續(xù)部)學院,開始逐漸地擴建寺院。1958年前,該寺設聞思、續(xù)部、時輪、印經、醫(yī)學等五個學院,建有大經堂、金瓦殿等殿堂囊欠近二十座,靜修院兩處,信教群眾分布在碌曲郎木寺、阿拉及卓尼、迭部和四川江岔熱瓦等地。在1958年和“文革”中,郎木寺先后被拆毀。1981年5月,批準開放復建。
郎木寺處在海拔3480米,占地面積55公頃。郎木寺分為兩部分,一個為四川達倉郎木寺寺院,也叫做格爾底寺,虎穴、仙女洞、郎木寺大峽谷以及肉身佛舍利都位于四川郎木寺這邊。另一個是甘肅寺院,也叫賽赤寺,通往天葬臺的方向,兩個寺院隔著小溪相互守望。[兩座藏傳佛教寺院規(guī)模宏大,僧人合計有1000多人,占到郎木寺鎮(zhèn)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格爾底寺位于四川省若爾蓋縣紅星鎮(zhèn)。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第一世格爾底寺活佛茸青更登降參在白龍江源頭的達倉郎木修建了一座小型隱修寺。此后不斷發(fā)展,成為阿壩地區(qū)格魯派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寺院之一。1949年前,郎木格爾底寺有大活佛1人,小活佛45人,僧眾680人。1986年,因火災受損而重建。
賽赤寺位于甘肅省碌曲縣郎木寺鎮(zhèn)。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拉薩甘丹寺第五十三任赤巴堅參桑格創(chuàng)建此寺。1958年時,有19個活佛,594名僧人,11個屬寺,分布于甘肅的碌曲,夏河、迭部等縣,四川若爾蓋縣、阿壩縣也有分布。1981年郎木賽赤寺批準開放復建。寺院占地面積約為2600畝,主要有大經堂、佛塔、僧舍等。
清真寺位于四川省若爾蓋縣紅星鎮(zhèn)。清同治四年(1865年),甘肅臨夏6名回族商人至郎木寺區(qū)域經商,并與當地藏族人通婚,隨著人口增加,逐步形成了一個小巷,藏語稱“甲科村”。因信仰伊斯蘭教,遂建成禮拜點,延請阿訇開學。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甲科村開始建清真寺。1980年若爾蓋縣委縣政府批準修復清真寺,該寺正堂可容納300人做禮拜。
清真禮拜點位于甘肅省碌曲縣郎木寺鎮(zhèn)。甘肅郎木寺鎮(zhèn)的甲科村回族居民,原本在四川若爾蓋縣紅星鎮(zhèn)的清真寺參加禮拜,1980年后部分信教群眾從那里分出來,在甘肅碌曲縣地界另立一宗教場所,禮拜堂可容納60余人做禮拜,形成當前的清真禮拜點。清真寺與清真禮拜點雖同為伊斯蘭教,但所奉教派不同。
郎木寺藏語全稱“郎木寺噶丹雪珠皖嘎昭吾林”,意為“郎木寺具喜論修白連花解脫洲”。
“莫郎節(jié)”藏語為“莫郎切莫”,意為傳詔大法會,源于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年)藏歷正月,是格魯派大師宗喀巴在大昭寺倡導并沿襲至今講論佛經、發(fā)愿祈禱的大法會,每年藏歷正月初三至十七舉行,節(jié)日活動由僧人集中念大經祈禱諸神驅邪除魔消災免禍,保佑新年中幸福吉祥和大型戶外宗教慶典祈禱儀式兩個部分組成。節(jié)日期間舉行各種大型的誦經、跳神、降神、驅鬼等宗教活動,并展現各種宗教祈禱儀式、瞻佛節(jié)、法舞、酥油花等宗教文化。
“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宴”、“吃”的意思,雪頓節(jié)按藏語解釋說是吃酸奶子節(jié)日。每年藏歷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雪頓是藏語譯者,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頓節(jié)便被解釋為喝酸奶子的節(jié)日。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規(guī)定,藏歷四月至六月期間僧侶不能外出,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條,忌諱的是殺生害命。由于夏季天氣變暖,草木滋長,百蟲驚蟄,萬物復蘇,其間僧人外出活動難免踩殺生命,違背“不殺生”之戒律。因此,格魯派的戒律中規(guī)定藏歷四月至六月期間,喇嘛們只能在寺院待著,關門靜靜地修煉,稱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開禁。待到解制開禁之日,僧人紛紛出寺,這時農牧民要拿出準備好的酸奶子敬獻。這是雪頓節(jié)的由來。
郭莽濕地海潑3562米,是黃河較大支流洮河的發(fā)源地和水源涵養(yǎng)地,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涵養(yǎng)和水源保護中具有重要意義。郭莽濕地是丹頂鶴棲息的地方,所以當地為開發(fā)旅游在濕地中間修建了丹頂鶴觀景臺,觀景臺中間展翅欲飛的丹頂鶴塑像很是氣派。
郭莽濕地擁有豐富的生態(tài)資源和獨特的文化背景,其發(fā)展歷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 位于中國南方,具體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境內,這片濕地不僅是眾多珍稀物種的棲息地,還承載著當地人民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傳承。濕地周圍的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為各種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當地先民在這片水草豐美的地方繁衍生息,通過農耕、漁業(yè)、狩獵等生產活動,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同時,這片濕地也成為了他們信仰與文化的載體,流傳著許多古老的故事和傳說。
郭莽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這里有數百種植物和數百種動物,其中包含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如中華鱘、白鱘、胭脂魚等。為了保護這些珍稀動植物,當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生態(tài)保護措施,如限制捕撈、禁止采摘珍稀植物等,這些措施不僅有效地保護了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性,還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當地人民對濕地懷著深厚的感情,他們深知保護濕地的重要性,因此也積極參與到濕地的保護工作中。總之,郭莽濕地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歷史的生態(tài)寶地,不僅擁有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獨特的文化背景,還是當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簡介:
宗克窮,筆名,清泉,1967年生,中共黨員,現已退休。曾任第六師五家渠市文明辦主任,五家渠市第二、三、四屆政協委員,兼職第三、四屆提案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在職行政管理研究生、高級政工師,新疆、兵團攝影家協會會員?,F在他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詩詞、歌詞、攝影創(chuàng)作方面。目前由他創(chuàng)作的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歌詞已有30余首,代表作有《啊延安》,古體和近現代詩300余首,代表作有組詩《昆侖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