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鄉(xiāng)的農田
●游雪蓮(四川)

瘦沖乃我故鄉(xiāng)。幼時的瘦沖,遼闊無垠且悠遠深邃,田野中的風聲似乎比現在更響,也更為猛烈。
黃昏時分的記憶,留存于有母親的自留地中,母親弓腰曲身在地里除草。暮色中的母親,身披霞光,肌膚白皙細膩,面容精致,那黑白色調也難以掩蓋母親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那兩條烏黑油亮的長辮子,著實令許多人欣羨不已;額前的劉海隨微風輕輕飄動,宛如刻在心底的剪紙。
水乃農田的生命之源。故鄉(xiāng)的田地多為高塝田,是靠水滋養(yǎng)而成。
村口有一條水渠,承擔著我們生產隊秧田用水的重任。
包產到戶時,我家分得一塊緊挨水渠名為“彎田”的旱田。彎田宛如彎彎的月亮,又好似一把廉刀。水灌滿之后,秧苗于水田中顯得很美。
那時平整秧田靠耕牛,但生產隊的耕牛有限,有時只能靠人工翻挖。
負責抽水工作的社員,早已將長長的鐵管子接到彎田邊緣預留的缺口處,農機人員守候在一旁,全神貫注地盯著抽水機正常運轉。
望著農田開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聲咚咚作響,猶如節(jié)奏均勻的彈撥樂。
田畦里盛滿了亮晃晃的清水后,一畦平坦寬闊,晶亮耀眼,仿佛有神靈在夜晚于山上放置了無數面鏡子。鏡面朝天,映出藍天中朵朵飄蕩的白云……
幾頭水牛悠然自得地在田間啃食著嫩草,小花狗在田埂上歡快地跑來跑去,鴨媽媽帶著一群小鴨在耙過的田里一頭扎進水里尋覓著食物……
村里的小孩將鐮刀、背簍放在一旁,瘋狂地你追我趕著滾鐵環(huán),用砂輪磨過的玻璃彈子比誰瞄得更準,更有跪在地上使勁扇煙盒……
大人們在田間忙碌著插秧,面朝黃土背朝天,緩緩地在水稻田里向后移動,在稻田的泥濘中踏出兩條長長的足跡,天上人間只剩下唰唰的插秧聲。
那些插秧的人們,一站到水稻田邊,臉上便不再有惶恐與焦慮,一種本屬于自己生命的力量又開始萌動。這力量源自遙遠的歷史,源自深厚的故土。將其喚醒,僅需一個輕微的信念。
站立于一片無邊無際的田野,頭頂變幻莫測的天象,對盤中粒粒皆辛苦的意境才有了深刻感悟。
在稻田里勞作的人們邊忙碌邊交談,都不會太過在意。貼近了田野與雨水的潤澤,突然感悟到自己處于空曠的原野、辛苦勞動的處境,顧影自憐,構成了逆境中思緒的羈絆。這時,所說的話語會很隨意豁達,寫出的文字也會變得滋潤妥帖。
大人小孩站在無垠的稻田邊歡快地笑著,望著遠處水稻秧苗正頻頻揮手,微風中送來颯颯聲響,像是在致意,也是在吟唱,飄蕩回旋于茫茫的原野,醞釀著稻谷豐收的糧倉。
水田在濕潤的微風中蘇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壯的水稻秧,齊刷刷地搖曳著,綠茸茸、油汪汪的,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閃過瀅瀅的波光,銀水綠影——那是水靈靈的初夏的農田。
凝望故鄉(xiāng)的農田,農田無言,流水汩汩,忽覺那活潑潑的流水中有聲音傳來。

“五一”放農忙假,我們就幫媽媽干農活,除去農田里的雜草。太陽太大,干活累了就歇會兒,水渠旁邊的桉樹為村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納涼之處。弟弟爬上桉樹去掏鳥窩,我們用舊作業(yè)本折許多小紙船,上邊寫上心愿,小紙船隨著流動的渠水漂啊漂,帶上我們的心愿和媽媽的期冀,飄向遠方……遐想“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豐收場景。
小時候感覺天橋好高,走在橋上看見渠水在流動,無不戰(zhàn)戰(zhàn)兢兢左閃右晃提心在口。長大后,覺得天橋越來越矮小了。而今,和桉樹相依相偎的水渠已不見了蹤影,它形單影只地站立在原地,等待有一天和它重逢。
驚蟄之后開始整理田坎。育秧時節(jié),干裂的農田需要大量的水的潤澤。連續(xù)干旱,已經好幾年沒有栽種秧苗了。
今年清明節(jié),我和弟弟回老家給母親上墳,經過熟悉的地方,好像又回到了從前。唐朝一個叫布袋和尚的人寫道:“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蔽一腥艨匆姰斈旮改冈谔锢锊逖淼那榫啊J前?,人生不能只是一味地往前猛沖,有的時候,若能退一步思考,往往能有海闊天空的樂觀場面。
我站在老家的門口,看著眼前這扇古樸的紅漆門,已被歲月沖刷去了往日的鮮艷。往來通暢的水泥路,已沒有鄉(xiāng)村小道的泥土氣息;路上行人的吆喝聲,也隨幾縷炊煙隨風散去。
一陣春風襲來,我的心有點涼。田野里滿目蕭條的景象,讓我的雙眼變得模糊起來。
汽車飛快地前行,窗外一閃而過的春天里的稻田,好似成長路上的一幕幕膠片,悄無聲息而又疾馳地與我擦肩而過。
一晃,離開故鄉(xiāng)四十年了。在我的腦海中,初夏時節(jié),稻田里綠油油的禾苗迎風舞動,長勢喜人;耕地里的瓜果蔬菜,綠滿眼簾;漫步田野,大自然的芬芳氣息撲面而來,沁人心脾。
一望無垠田野的綠意茫茫,在陽光的照耀下如夢似幻。那些陪伴我們的日子,就如綠油油的禾苗承載著我們的夢想與希望?;厥走^去,我們感受到那些溫暖的記憶,讓生活的農田更加豐滿美好。插上秧苗,我們的生活也有了希望。我們在插秧的季節(jié),不僅收獲了勞動的喜悅,更收獲了對生活的感悟。
腳踩泥土,手插秧苗,在親近大自然的歡樂中學習農耕文化,在田地間傳承農耕文明、踐行勞動快樂、弘揚勞動精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傳承。在這個季節(jié)里,傳承古老的農耕文明,也體現出文化交融的力量。我們穿越時空,將這份希望與喜悅傳遞給世代,用行動去保護和愛護這片美麗而又神圣的土地。

作者簡介:

游雪蓮,四川自貢人,自貢市作家協會會員,榮縣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四川農村日報》《自貢日報》《四川關愛明天》《分憂》《蜀南文學》《鹽都藝術》《自貢作家》《自貢三農》《自貢社會扶貧》等報刊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