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柴火垛
文/朱秀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nèi)背陨俅?,為溫飽而奔波,居家過日子,“柴”作為“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之首,足以說明它的重要性。柴,不僅是生活的燃料,更是生存的基本需求。從那貧窮年代過來的農(nóng)村人,誰沒經(jīng)歷過饑荒、柴荒呢?
那時,農(nóng)村的每家每戶房前屋后都有一個柴火垛,所謂柴火垛,顧名思義就是一些柴草、麥秸、莊稼秸稈堆積而成,頂子上面抹上一層泥巴,防雨、防潮也防風(fēng)。是一日三餐的保障。誰家要是有幾個大柴火垛,都會贏來一片贊聲及羨慕的目光,柴火垛自然也就成為一個家庭生活實力的象征及勤勞的標志。男孩子多的家庭,由于飯量大,糧食經(jīng)常不夠吃,需要親戚朋友、左鄰右舍接濟,這都無可厚非,但誰也拉不下臉來去借柴火燒,那可太沒有面子了。因為沒柴火燒,就代表懶惰。
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人們把柴火大致分為兩類,比如芝麻秸、高粱秸、樹枝等比較耐燒,俗稱“硬柴火”,人們一般都留著過年用,樹葉、豆葉、棒子葉屬于“軟柴火”,不禁燒,而且出灰多,當(dāng)然草木灰也是一種很好的農(nóng)家肥。在雨天雪天來臨之前,人們都要備一些干柴火,因為潮濕的柴火在燒的時候產(chǎn)生熱量低,又弄的屋里烏煙瘴氣。
柴火垛也承載了許多樂趣。冬天老人們倚著柴火垛曬太陽,在一起聊天拉呱,也是孩子們捉迷藏的秘密基地,有時還給人帶來意外驚喜,在柴火垛里突然發(fā)現(xiàn)一窩雞蛋……
每到冬天農(nóng)閑季節(jié),作為男勞動力,一個艱苦的任務(wù)就是拉大耙摟柴火,村子周邊附近的柴草早在深秋就被人們消滅在萌芽之中成了“不毛之地”,他們只好推著小車大耙步行一二十里外的地方去摟柴火,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沒有計時工具,人們?nèi)珣{聽公雞打鳴的遍數(shù)來判斷幾更天或晴天時看天上的某種星星的位置來估計時間,有時到了目的地,天還沒亮,天寒地凍就開始勞作了,每天黑天到家,即便是這樣披星戴月、早出晚歸,一個冬天能積存?zhèn)€柴火垛就很滿足了。
當(dāng)然,“拾柴火”不僅僅是男勞動力的專利,在我童年的往事中,我拾過麥穗,撿過豆粒,摟過樹葉,拾柴火是極其富有時代感的獨特記憶,只要夜里刮大風(fēng),母親就早早把我們叫起來去摟樹葉,夸張的說地里摟樹葉的人比樹葉還多。幾乎每天放學(xué)后我都會攜著筐子出門,拾柴火成了我的必修課。有一天小伙伴們商量著去生產(chǎn)隊的飼養(yǎng)處去偷豆葉,豆葉在一間小屋里放著,門口用一個大車轱轆擋著,我們爬過車轱轆每人裝上一平筐豆葉,上面蓋上樹葉,我膽子最小,特別緊張,現(xiàn)在回憶起來仍然心有余悸。
我們拾柴火都拾出經(jīng)驗來了,要想拾到柴火,首先要注意打聽信息,比如哪里生產(chǎn)隊運輸棒子秸了,哪里割豆子了,哪里在耕麥子、棒子地了,得到信息,注意不要聲張,以免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而影響我們的收獲。一旦發(fā)現(xiàn)“柴源目標”,個個都像發(fā)現(xiàn)了寶藏似的興奮,眼里閃爍出喜悅的光芒。為了爭奪柴源,搶占更多的地盤,有人畫出“記號”,不允許別人進到劃出的區(qū)域拾柴火,甚至為了爭奪“發(fā)現(xiàn)權(quán)”而發(fā)生口角,鬧的面紅耳赤。
記得有一天我舅家表哥摟了一車子柴火直接送到我們家來了,妹妹看到后,激動的大呼“娘,我表哥送柴火來了”,一家人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在當(dāng)時,一車子柴火,那可是最珍貴的“大禮包”。
父親在天津工作,沒有時間回來摟柴火,在我們家柴火顯得尤為珍貴。記得有一年父親買了一個柴油爐子,可是煤油、柴油燒不起也買不著,需要用稀有的油票供應(yīng),于是就把爐子擱置起來了。以后父親又買了一個蜂窩煤爐子,平時也舍不得用,每到冬天或過年時才點幾天,也只是燒點開水,熬點粥啥的,這樣緩解了我家柴火緊缺的狀況。
智慧的勞動人民設(shè)置的灶膛與炕洞相通,這樣柴火即保障了一日三餐的烹飪,同時也燒熱了大炕,那時沒有電,更談不上電熱毯了,冬天睡在溫暖的熱炕頭上,特別舒服。
秋收季節(jié),玉米熟了,(我們老家玉米俗稱“棒子”)母親在做飯的時候經(jīng)常給我們燒棒子吃,把棒子插到燒火棍上,在柴灶膛里邊燒邊轉(zhuǎn),不一會,棒子被燒的外焦里嫩,取下棒子,吹吹灰,不加任何調(diào)料,這可是原汁原味的純天然“燒烤”,啃一口,香甜中帶有一絲草灰味,吃完后手上嘴上被棒子弄的黢黑。嘴饞的時候,母親和一點面,搓成長條纏在燒火棍上形成麻花狀,這個比燒棒子的技術(shù)要求高,要有耐心慢慢轉(zhuǎn)著燒,燒的外面焦黃酥脆,吃一口,香味飄滿全屋,在我們老家俗稱“燒布結(jié)”。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農(nóng)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力和新型能源的普及,逐漸取代了柴火垛的地位,淡出人們的生活,它見證了農(nóng)村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F(xiàn)在人們做飯都用煤氣及電飯鍋、電炒鍋等,即干凈有方便。
人間最美的味道,是柴米油鹽,人間煙火,那老屋的熱炕頭,那一個個柴火垛,那柴火灶膛里熊熊燃燒的火苗,那屋頂上升起的裊裊炊煙……一股無可名狀的情感溫暖全身。
每次回老家,看到滿地棄而不收的柴火,仍感到手心發(fā)癢,心想要是小時候遇到這么多柴火,該是怎樣的滿足和興奮啊,而現(xiàn)在我們只能望柴興嘆,感到可惜心疼。
現(xiàn)在偶爾在村子里某個角落看到個柴火垛,它好像仍然默默守候著自己的職責(zé),在提醒人們不要忘記它當(dāng)年被寵的社會地位,一一講述著過去的故事……
原創(chuàng)首發(fā)
作者介紹:朱秀華,女,65歲,北鎮(zhèn)衛(wèi)校畢業(yè),在山東省濱州市中心醫(yī)院工作,現(xiàn)已退休,業(yè)余愛好文學(xué)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