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1977年冬月,恢復高考的消息如同長了翅膀迅速傳遍了剛剛結束十年動亂的神州大地,無數學子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翻開已塵封多年的課本,開始進入緊張的復習階段。當年各省市自治區(qū)的高考時間不盡一致,遼寧省高考報名大概是11月5日至15日,高考則定在12月1日至2日(當時我所在的昭烏達盟歸遼寧省管轄),時間十分緊促,而此時我正面臨著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選擇。
一、艱苦而充滿激情的知青生活
我當時的身份是遼寧省昭烏達盟喀喇沁旗大牛群林場(當時名叫清泉林場)下鄉(xiāng)知青,但已被旗知青辦抽調借用了一年多。為何我被借用?說來話長但需要交代清楚,因為這與我的高考密切相關。
1975年8月8日,我們喀喇沁旗錦山中學七五屆32名畢業(yè)生胸戴大紅花乘坐一輛大卡車被送到距家18公里的大牛群林場,開始了知青生涯。這里先期已經有40多位七四屆知青,我們到來后,他們大部分去了距場部20多公里的東卡拉分場。我們這名為林場,其實是一座苗圃,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培育落葉松樹苗,活計一點兒也不比農活輕松。一到場部我們就在工頭的分配下開始起圈漚肥、脫坯打墻壘豬圈、育苗拔草,深秋時節(jié)開始起苗、挖兩米深的苗窖,還要到分場幫助收谷挑糧,挑谷時不準歇息,防止谷粒脫落,冬季還要到馬鞍山林場把人家伐好的木頭用繩子拖下山。初春時節(jié),我們要用糞筐把漚好的糞肥抬到場部外面的百畝苗圃,還要隨拖拉機到十幾里以外的河套裝車拉沙子,回來卸車摻到糞里,這一干就一個多月,知青的肩膀基本上都紅腫了,但我們依然豪情滿懷,決心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我原先在學校念書時就是班級團支部宣傳委員,寫作文是強項,經常有作文被老師拿到其他班級作為范文朗讀。我向場部領導提出創(chuàng)辦知青刊物《林業(yè)新兵》,用文學形式贊美知青生活,得到了場領導的支持,每月給我三天工,讓我編輯刻印刊物。我發(fā)出征稿通知,知青們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踴躍投稿,有小說詩歌散文,甚至還有自創(chuàng)的話劇腳本、快板書,我的創(chuàng)作熱情也日益高漲,除了編創(chuàng)文學作品,還把知青中的好人好事寫成新聞通訊,每月一期的刊物雖然是刻印,但很受知青歡迎。每天,我除了干活就是四處搜集新聞。1976年,我們青年點還真出現了一個新聞。
在那個特殊年代,在不斷升溫的宣傳柴春澤等扎根農村先進知青典型的熱浪中,我們點上屆一位李姓知青突然在場部貼出請愿書,強烈要求“到最艱苦的地方去,不掙工資掙工分”,并提出具體去向:到條件艱苦的喀喇沁旗那爾村公社(現王爺府鎮(zhèn))百太溝大隊與當時熱宣的天津知青典型湯永東并肩戰(zhàn)斗。我們這里雖然干活勞累,但畢竟是國營苗圃,每天出工掙一元錢工資,而且吃住條件也相對不錯。他的要求很快得到場部和旗知青辦的熱情肯定,他披紅戴花在鑼鼓聲中風光追求夢想而去。我覺得這是個好題材,便寫了一篇通訊郵到旗廣播站并很快連續(xù)播出,我也因此有了點小名氣。不久,昭烏達報社駐喀旗記者站在大牛群公社舉辦北部地區(qū)知青通訊員培訓班,場部推薦我去參加了為期一周的培訓,給我們講課的是駐站記者孫書林老師,他曾是軍中才子,轉業(yè)后當了記者。當時他正在修改電影劇本,據說已被某電影廠相中,后來他還出版了多部長篇小說,成為了知名作家。我正是從他這里初次學到了新聞的“五個W”等新聞基礎知識,為后來我的記者生涯奠定了基礎。
從這時開始,好事接踵而至。時間不長,旗知青辦舉辦全旗知青骨干通訊員培訓班,這次我在孫書林老師的推薦下被點名參加,全旗共選中8人,培訓班為期一個月。擔任講課的除了孫書林老師,還有盟電臺駐喀旗記者張嶸,記得他當時主要講如何用散文筆法寫新聞,這對我的啟發(fā)和后來當記者的寫作影響非常大。張嶸老師后來也創(chuàng)作出版了《燃燒的情懷》等多部通訊、散文和報告文學集,并擔任了市社科聯常務副主席。
我們除聽課外,更主要的是分別擬定選題下鄉(xiāng)采訪。我因為在林場下鄉(xiāng),聽聞旗里規(guī)模最大的旺業(yè)店林場有一支知青女子機械采伐工隊,其中還有我的同學。我把這一選題上報給老師,得到認可。于是我便乘坐林場拉木頭的汽車來到旺業(yè)店林場,開始了平生第一次采訪。
我隨身背油鋸、肩抬小型柴油機、一身戎裝的知青女子采伐工隊走進茂密的落葉松林,她們兩人一組,一人開鋸一人扶樹,隨著一聲聲隆隆伐木聲和清脆悅耳的“順山倒了”號子聲,一棵棵高聳入云的落葉松木順山勢倒下,她們的臉上都淌滿了汗水,但我分明看到她們每個人都充滿了喜悅和豪情。她們說,我們只在秋冬季節(jié)伐木,春季我們還會在這里植下幼苗,讓這片山林永續(xù)利用。我分別采訪了她們中的五個人,讓她們談理想、談人生、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貋砗笪液芸熠s寫出一篇通訊,題目大概是《山林中的巾幗情懷—記旺業(yè)店林場知青女子采伐工隊》,兩位老師一次次提出修改意見,我一次次反復修改,很多段落已爛熟于心,老師們基本滿意后我把這篇通訊當做結業(yè)作文提交給了主辦部門,這也為我的高考作文埋下了伏筆。
二、我被借調旗知青辦
培訓班結束不久,場部領導通知我立即到旗知青辦報到,去后得知我被點名參加全盟知青工作先代會典型材料籌備,當時從各青年點共抽調了七、八個人,主要負責由旗知青辦提供的知青先進典型事跡的采寫,依然是下鄉(xiāng)采訪寫材料,不過這對我來說已是輕車熟路,接著我又被盟知青辦抽去進一步改寫全盟入選事跡材料?;貋砗螅檎{人員都已回去,但知青辦領導找我談話,經研究決定把我留在知青辦秘書組,繼續(xù)寫材料,說已和林場打好招呼,工資由知青辦開(每月32元),幾乎同時又從平莊礦務局下鄉(xiāng)知青中抽調兩名知青,充實到教育組和財務組,但我們的身份依然是知青。從此,我便開始隨主任們下鄉(xiāng)調研、抓典型、寫材料,同時還負責各地新知青的接收安置,實現了由知青到管理知青的轉變,也由此在我身上出現了一些風波。
轉眼我在旗知青辦已工作一年多,一天,秘書組長神情莊重的跟我說: ‘“你們青年點全體知青把你告到盟知青辦了,要求你回青年點?!闭f著,他很神秘地從卷廚里拿出了那封信,字跡很娟秀,內容核心是說我通過后門進入旗知青辦,管理起下鄉(xiāng)知青來了,強烈要求我回點鍛煉、接受再教育。落款果然是大牛群林場全體知識青年。信寫了兩頁,第一頁上面有盟知青辦批示“請按政策酌情處理”。秘書組長接著說“已請示主任,主任說已和盟知青辦匯報,工作需要,不存在走后門,讓你安心工作。”我便繼續(xù)安心工作,并和關系好的同點知青打聽這件事,他們都說不知道,估計是個別人冒大家的名私下操作。我以為事情過去了,可不久場部領導專門到旗知青辦找我談話,說最近要招工了,你不回去出工,場部不簽字蓋章你走不了。我說,我是知青雙重管理,你們得找知青辦領導,他們讓我回去我立刻回去。話不軟不硬把場領導頂了回去,領導很不高興,臨走帶有些威脅的口吻說你看著辦吧!我找到知青辦領導,他拍著我肩膀說:“知青辦既然抽調你就會對你負責到底,你安心工作不必擔心!”領導給我吃了定心丸,我繼續(xù)安心工作。
三、差點被放棄的高考
可恰逢高考開始報名時,知青招工工作也開始了,果然,知青辦與勞動部門協商在正常給我們青年點下達招工指標外,連續(xù)兩次給我下達專屬指標,都被場部以種種理由給了別人,直到招工結束也沒辦成,我當時情緒低落到谷底,哪有心思考慮報名高考的事。當時旗知青辦內設有帶隊辦,抽調知青父母所在系統(tǒng)相關領導負責各青年點帶隊干部管理,其中有一位是來自平莊礦務局的教育處處長,記得他姓陳。這位陳處長對我們幾位借調知青參加高考的事十分關心,幾次把我們叫到一起鼓勵我們參加高考。他堅定地說,“你們都是有知識的優(yōu)秀青年,一定要把握住這難得的機會,不試一試你們會后悔的?!彼麑iT回礦務局中學給我們找來了課本,讓我們復習。而此時另兩位借調知青招工回礦務局的事宜已基本落實,我招工的事也有了轉機。主任告訴我,旗委組織部下達了10個招干指標,旗公安局缺個秘書指名要你,由組織部和我們共同出面和林場協調,應該沒問題。接著又說:“你們幾個都要走了,再最后做一次貢獻吧,旺業(yè)店林場有一批下撥給各青年點的木材,你們到那去,幫助辦理各地拉木材的手續(xù)。”我聽說招工的事基本有了著落,而且還是招干,去我當時感到很神秘的公安局工作,很高興,便滿口應承,并決定放棄本次高考。
11月15日高考報名截止日很快過去,11月17日,我們打點行裝去汽車站,準備去旺業(yè)店林場,步行途中路過錦山鎮(zhèn)(當時稱公社)高考報名點,見門楣上掛著一橫幅,“高考報名延長兩天”,想起陳處長的話,我們竟鬼使神差不約而同的走進屋內到報名處報了名,考慮到已沒有時間復習,加上我們的特長,都報了文科,志愿也是信手寫來,只記得在“是否服從分配”一欄劃了勾。當時我們想的更多的是了卻陳處長的心愿,填完表,我們便奔赴旺業(yè)店林場開始了往各青年點發(fā)木頭的工作。
四、令人難以忘懷的高考
臨近高考日我們完成工作任務回來了,我趕緊翻書復習、臨陣磨槍。考點設在錦山河北完小,是我的母校,我曾在這里度過七年時光,這里的一草一木我還是那么熟悉。歷史、地理、政治,一科科考下來,因為有幾天的突擊,我的記憶力還不錯,所以發(fā)揮基本正常,比如歷史許多題復習時還真壓對了,當然很多題也是亂蒙,比如地理有一道題是簡要畫出遼寧省各盟市地理位置圖,我當時哪都沒去過,復習時也沒這題,只好根據知道的地名亂填,沈陽、旅大、鞍山、營口、錦州、朝陽、昭盟等等,至于地理位置安的對不對就聽天由命了。這中間考數學時,因為我們基本沒復習,大腦一片空白,所以都想打退堂鼓。在一旁的陳處長急切的說:“必須去,去了不會蒙對多少算多少,不去一科缺考你就會失去錄取機會!”我硬著頭皮進了考場,其實我上學時數學成績一直不錯,多次在班級考過第一,但由于扔了多年(1974年我們就開始學工學農,我們班成了拖拉機駕駛班),許多考題知道解題步驟就是想不起公式來了,只好胡亂蒙些草草交了卷。另兩位走半道還是跑了,后來果然沒考上,不過他們很快有了穩(wěn)定的工作,我上大學時他們沒少以各種形式資助過我。他們后來也都通過成人高考獲得了大學文憑,一位當了平煤投資公司總經理,一位在平煤運輸部擔任黨委書記,工作后我們來往不斷始終如兄弟般相處,這是題外話。
到考語文時我也差點缺考,每天下午都是一點半開考,因為語文基礎知識與作文分開考,中間休息半小時,所以是下午一點開考。我都記成了一點半,所以一點二十才到校園門口,大門已經關上,我反復解釋但把門的就是不讓進,好在一位曾經教過我的老師正在巡視,聞訊過來把我放進了考場。基礎知識考試時間共一個小時,已過去半個點,我剛開始急匆匆答卷,曾和我中學同班的一位同學已起身交卷而去。好在考題我多數會答,交卷時我已基本答完,只是沒來得及檢查。出來時,我見到那位先交卷的同學,向他請教試題古漢語中的“夷”字應該如何解讀,他在校時古漢語、古詩詞就很厲害,我們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寫古韻詩詞,沒想到他一臉懵懂,說哪有古漢語?我說那不在考題背面嗎,他一拍腦門“完了,徹底完了!我就答了一面?!蔽衣裨共⑻嫠锵А拔艺f你那么早交卷呢,這是你強項,這面占了30分?!变浫r他以10分之差與大學失之交臂,被遼寧一所中專錄取,畢業(yè)后一直在遼寧省總工會工作(他本身是“五七戰(zhàn)士”子女)。
半小時后,我們再次進入考場開始考作文,8開的題紙鋪開,考題出現:《在沸騰日子里》,我的大腦飛快旋轉,很明顯,沸騰的日子就是特指粉碎“四人幫”之后的日子,黨和國家當時向全民提出的口號就是“把‘四人幫’造成的損失奪回來”。我大腦突然靈光一閃,我?guī)追薷膶戇^的那篇關于旺業(yè)店林場女子采伐工隊的通訊閃現在我眼前,她們春夏育苗、秋冬伐木,為祖國建設提供木材,為山河常綠揮灑汗水,在大山深處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這不正符合主題嗎?我迅速落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結束十年動亂的喜訊讓祖國大地沸騰了,在這沸騰的日子里,在地處祖國北疆七老圖山脈深處的旺業(yè)店林場,一支由知青組成的女子機械采伐工隊迎著初升的太陽走進森林深處,她們唱著豪邁的歌兒,颯爽英姿、激情萬丈,決心加倍努力,把‘四人幫’造成的損失奪回來。”接著,我憑借著對原通訊的記憶,寫她們的伐木場景、寫她們的青春情懷、寫她們的信念夢想。最后,我寫道“收工的號子響了,晚霞映紅了天際,森林一片寂靜,但姑娘們的熱血依然在沸騰著,她們如一只只百靈躍動林間,如一簇簇山菊默默盛開,給山林帶來靈動,讓大地一片蓬勃。她們憧憬著春天,那時她們會親手植下一片片新綠,在陽光下和她們一起成長,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毖笱鬄ⅲ?開的試卷我很快寫滿了兩頁,我舒了一口氣滿意地交了卷,心中感謝著那次采訪、那篇文章和為那篇文章付出心血的兩位老師。
后來這篇作文被選登在遼寧某出版社出版的《在沸騰的日子里——優(yōu)秀高考作文選》中,有人說,這就是傳說中的滿分作文吧。我估計分數不會低,否則也選不上。說起這本作文選,還有一段佳話。某旗政府有一位文學愛好者,看到這部書中我的作文下印有“昭盟 張建華”字樣,就一直到處打聽尋找我,1990年,我擔任市社科聯《松州學刊》雜志副主編,受邀到這個旗為??M稿,他作為旗政研室副主任協助組稿,當他聽到我的名字,立刻驚喜地問:“你就是優(yōu)秀高考作文選中那位‘昭盟張建華’嗎?”當得到肯定答復后,我們的雙手緊緊握在一起,他說我找了你十幾年了,終于找到你了。此后,他盡管擔任了部門“一把手”,但我們始終聯系不斷,他經常約我到草原采風做客,一起切磋文學,他盡管工作很忙,但始終筆耕不輟,連續(xù)出版了5部散文、報告文學等專集,每年都有作品見于《人民日報》《民族文學》《北京文學》《草原》等大型報刊,成為了中國作協會員和中國作協簽約作家。
高考結束后不久,我就如愿到旗公安局報到上班,由一位副局長帶領我到某村抓點指導“一批雙打”,據后來透露是讓我加強一線鍛煉,培養(yǎng)我盡快火線入黨,以便接替局黨委秘書一職,某局長還承諾,有機會送我到某大學政法系進修。這期間,我接到通知參加了預錄取考生體檢,接著,一紙來自濱城大連的遼寧師范學院(現遼寧師范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送到我的手中,我毅然辭去剛剛參加又很熱愛的工作,走上了新的求學之路。
(本文作者系內蒙古赤峰市文聯原常務副主席 )
作者簡介:
張建華,蒙古族,內蒙古赤峰市文聯原常務副主席、赤峰市政協常委、文史委兼職副主任,中國遼金史學會理事、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赤峰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曾當過教師、記者,后在市社科聯、市委宣傳部及市文聯工作,退休后被聘為《印象赤峰》雜志主編、電視專題欄目總編導。多年從事文學及歷史文化研究創(chuàng)作,發(fā)表各類作品200余萬字,撰寫各類電視宣傳片、紀錄片腳本600余部,多部作品獲省市級以上獎勵,主編《牧區(qū)經濟發(fā)展》《赤峰史》《赤峰歷史文化書系》等多部專著,兩部(篇)作品獲內蒙古自治區(qū)社會科學成果獎,曾榮獲自治區(qū)宣傳文化戰(zhàn)線先進工作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