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盡冬來萬物蓄/瘦月高掛三候示/靜看雁陣南飛長/落葉翩躚吻大地//遠山金黃猶晃眼/枯荷收傘隱歸去/莫嘆寒來心思遠/更喜笑梅招春啼。”這是洛陽弦人于2024年立冬日寫的一首抒情詩,題目是《立冬感懷》。
說實話,這首詩我經過反復誦讀仍感覺意猶未盡,難以自拔,其意境之優(yōu)美,語言之空靈,抒情之瀟灑,描繪之真切……無不令人感覺直抒胸臆,有一種塊壘全無的酣暢。我評論弦人的詩歌這不是第一次,但這次與以往感受不同的是,這首詩的每一句都仿佛是一幅畫卷,一幅幅畫卷讓我身臨其景,禁不住詠嘆造物主的偉大,詠嘆季節(jié)變化的美好。
詩人不著痕跡的描繪,淡然處之的瀟灑鋪設在字里行間,讓人一次次微醺,一次次陶醉,一次次覺得妙不可言,一次次覺得心領神會。
“秋盡冬來萬物蓄/瘦月高掛三候示”。這兩句話從表面意思理解,秋天已經過去,冬天已經來臨;又瘦又小的月牙懸掛在高空中,告訴人們天氣越來越冷。這里的“三候”是古人提出的,已經成為典故,意思是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水開始結冰),二候地始凍(土地開始上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野雞一類的大鳥變得稀少。古人認為這些鳥會變成大蛤藏在海水里面避寒,出現的海市蜃樓與此有關)。
誠然,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到了冬天,收獲的糧食、棉花、蔬菜等等都要妥善地儲藏起來,防止霉變、腐爛、被老鼠偷食……這很好理解,可是這與“瘦月高掛三候示”有什么聯系呢?讀者會發(fā)出這樣的疑問。其實,這也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大家知道,2024年的立冬是在11月07日06點19分49秒,農歷十月初七。初七的月亮當然是瘦月,就像鐮刀一樣。冷冷的瘦月掛在天上,讓看到它的人們感覺更加寒冷。這是詩句嗎?顯然是一幅畫,一幅凄美絕倫的山水畫。詩人緊接著用“三候示”來勾勒這幅丹青,告訴讀者這只是冷的開頭,后邊的冷難以形容。“靜看雁陣南飛長/落葉翩躚吻大地”。天冷了,大雁要飛到南方過冬,人們靜靜地望著在天空中排成一行向南方飛翔的大雁而悵然若失。在大雁南飛的同時,樹上的落葉跳動著美輪美奐的舞姿紛紛飛向大地,與大地深深地相吻,這一吻是多么的不情愿啊!之后,它們就要腐爛入地成為滋養(yǎng)來年萬物生長的肥料。這與人類是何等的相似啊,我們死后的骨灰不是也要撒入大地的嗎?詩人作品的字里行間蘊藏著的情感、哲理,值得每個人去深思、去感悟、去學習。
“遠山金黃猶晃眼/枯荷收傘隱歸去”。遠方大山上的綠葉已經凋零,裸露出黃色的巖石在陽光下金子一般閃耀,身邊池塘里的荷花已經枯萎,像一個修行深厚的老尼收起撐開的雨傘歸隱而去。這兩句詩從表面看是這個意思,但里邊蘊藏的深意遠非如此。由于風調雨順,今年的秋季碩果累累。面對累累碩果的金秋,不光詩人“猶晃眼”,恐怕每個中國人都感覺“猶晃眼”吧!荷葉枯萎了,收起了翠綠的小傘隱沒在水池中,然而,來年秋天會有更加雄壯的荷葉在水塘中亭亭玉立。
“莫嘆寒來心思遠/更喜笑梅招春啼”。從這兩行詩句中不難看出,作者意氣風發(fā)地告訴讀者:“祖國的又一個春天即將到來!”第一句是感嘆句,我們眼看著寒潮襲來,萬物肅殺,心情壓抑,不知道還有多遠的路要走。緊接著筆鋒一轉進入第二句,告誡大家,不需要猶豫,只管昂首闊步地前行,因為雪地里的梅花已經在開懷大笑,笑聲傳入耳中宛如“自在嬌鶯恰恰啼”。熱烈綻放的梅花在詩人眼中,就像開懷大笑一般。這哪里是梅花在笑,分明是詩人在笑,分明是全國人民在笑。
秋日閑云望不盡,野鶴南飛排雁陣。洛陽弦人的詩歌《立冬感懷》,從抑到揚,跌宕起伏,讀起來歡快明暢,使人充滿無盡的遐想。(盧新松)